第四章 庐山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2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庐山研究
分类号: K928
页数: 20
摘要: 清同治七年(1868),德国地质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庐山进行地学考察研究,并命名“观音桥花岗片麻岩”。1931年,李四光带领北京大学学生对庐山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调查,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1932年,李四光再次上山考察,并为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撰《庐山地质志略》。1933年,李四光组织庐山的1:5万地质调查填图工作,庐山首次有了地质图。同年,李四光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论文。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山脉

内容

清同治七年(1868),德国地质和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庐山进行地学考察研究,并命名“观音桥花岗片麻岩”。1931年,李四光带领北京大学学生对庐山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进行调查,并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1932年,李四光再次上山考察,并为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撰《庐山地质志略》。1933年,李四光组织庐山的1:5万地质调查填图工作,庐山首次有了地质图。同年,李四光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论文,引起国际地质界重视;并在吴宗慈编撰的《庐山志》中,撰写有关地学章节。1934年,李四光发表《关于研究长汀下游冰川问题材料》论文,并同英国、德国、法国、瑞典及中国学者在庐山召开现场学术讨论会。1937年,李四光完成《冰期之庐山》的编写工作。1942年,李四光发表《中国冰期之探讨》论文,结论性地说:“如果冰川作用在国内终于成立,很自然,庐山就会成为这困惑难解和动人听闻学说的诞生场所。因为,据我所知,国内还没有其他地区具有如此显著有力地概括性的证据。” 1950-1979年间,孙殿卿在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发表8篇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文及专著。1957-1987年,杨怀r发表《中国东部第四纪自然环境的演变》《雪线变化与中国第四纪冰川》等9篇论文及著作:景才瑞、黄培华、曹照垣等先后发表《冰川之庐山质疑》《庐山及其东麓的泳川遗迹》等多篇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文。
  1964年,于序君等人发表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成果。同年,国际知名学者柯萨尔斯基对庐山考察研究后说:“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更新世有四个冰期”,并认可庐山新桥剖面是一个终碛垅的残迹。
  1974年,南京大学地理系出版《中国第四纪冰川与冰期问题》一书。197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李四光《中国第四纪冰川》一书。1978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庐山首次召开全国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学术会议,有地质专家200人出席。杨钟健、孙殿卿等学者发表各自在庐山有关考察研究的讲话和论文。1979年,周廷儒等人在东京三十四届国际地理学会发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探讨》等学术论文。
  1980年7月1日,中科院全国冰川沉积研究班在山开班,34名中外专家参加。1981年,姚檀栋发表《用积累面积比率法研究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的探讨》。此后,任美锷、黄培华、施雅风等36名学者,相继发表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科研成果。美国、捷克、英国、瑞士、加拿大等国学者先后在庐山对第四纪冰川进行过考察研究。1982年,国务院审定庐山风景名胜为国家重点名胜区,正式界定辖区范围为环山公路之内的302平方千米。
  1989年,以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等为代表的持否定庐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专著《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出版。1992年,以何培元等人为代表的持庐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10年研究成果《庐山第四纪冰期与环境》出版。此后,南京大学地理系杨达源等人相继发表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科研成果。1998年12月,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完成“庐山旅游地学资源考察及区划”调研项目,为庐山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提供资料。1999年,汪石林、项新葵、马长信发表《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新发现及初步研究》论文。2001年3月15日,国土资源部批准庐山成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
  2002年11月,完成庐山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 2001~2020)。在500平方千米的地质公园内,规划出牯岭、花径一大天池,含鄱口、五老峰一三叠泉,石门涧、小天池一碧龙潭,观音桥一五乳峰、秀峰、归宗、桃花源、东林、鄱阳湖12个地质游览景区,总面积7380公顷,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14.76%:还规划7个地质科考科普特别景观区及2个人文特别景观区,占地质公园总面积7.6%。此外,还规划地质公园博物馆及其他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建设和组织机构。规划分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3个建设阶段。具体规划每个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对地质遗迹的保护进行具体规划。近期内完成有关“标示”建设及地质博物馆的建设:中期完成10个景区的全面建设任务及相关标示的建设;远期内完成所有景区及特别景观区的开发与建设。
  2003年II月9-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成员、国际地科联秘书长维尔纳博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赵逊一行,分赴大坳冰斗、王家坡U型谷、庐山国家地质公园碑、含鄱口、芦林、庐山植物园、三叠泉、白鹿洞书院等处实地考察后,达成共识,庐山是现存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中最典型、最集中的阿尔卑斯山型冰川遗迹,冰川遗迹面积282平方米,地质遗迹200余处。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表决通过庐山人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2007年9月,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与德国黑森州贝尔吉施——奥登瓦尔德世界地质公园签订协议,结为友好地质公园。2008年12月2日,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联合国专家组考察庐山的地质、地貌、第四纪冰川遗迹——角峰、冰窖、冰斗、U型谷后,肯定庐出在地学中的突出意义,完全有资格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第二节生物研究一、动物研究鸟类兽类 1933年编纂的《庐山志》“目之二十四”为《动物》节。“导言”中写道:“动物分类学在中国,其历史甚短,其成绩尚少。故在今日而言一地之动物,其不能详且尽也,亦意中事。庐山动物,中外学者所采集之标本有限,典籍之记载至为稀少。兹篇所述,略示一斑,欲窥全豹,尚有待于异日。” 据1933年调查、记载,庐山鸟类15科16属16种,兽类12科13属14种,两栖类2科3属3种,鱼类2科2属2种……。庐山“无脊椎动物,仅昆虫一项略见记载。其他各类均未研讨。脊椎动物中,以山顶高出海面千余公尺,故水栖之脊椎动物不多,陆栖之脊椎动物虽为数不少,然以无有系统之调查采集,故知之亦不详也”。此后,研究庐山动物者甚少。
  1949年后,对庐山动物的正规调查研究,才逐步有所开展。
  1983年8月-1984年6月,庐山自然保护区对庐山两栖动物资源调查,经对庐山22个调查地段调查,庐山两栖类动物有有尾目、无尾目等2目8科9属20种。
  1986年初至1987年6月,庐山自然保护区首次组织庐山地区野生兽类进行调查,庐山地区野生兽类有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兔形目、鳞甲目、食虫目、翼手目7目13科25种。
  1988年10月,在东林寺林区调查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鹗鸟4只。
  20世纪80-90年代调查,庐山鸟类有鹳形目、隼形目、鸡形目、雀形目、鹈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鸥形目、鸽形目、鹃形目、夜鹰目、佛法僧目等16目42科190种。其中繁殖鸟121种,占总数68%。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鸢、赤腹鹰、雀鹰、白尾鹞、游隼、小隼、红隼、斑头鸺鹃、领角、短耳、雕、草鹗等25种,属于省级重点保护的62种。
  爬行动物有龟鳖目、蜥蜴目、蛇目等10科33种,其中平胸龟、中华鳖、王锦蛇、黑眉锦蛇、灰鼠蛇、乌梢蛇、眼镜蛇、银环蛇、尖吻蝮蛇9种为省级重点保护爬行动物。
  两柄动物有有尾目、无尾目8科20种。其中大鲵、虎纹蛙2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东方蝾螈、中华蟾蜍、棘胸蛙、黑斑蛙4种为省级重点保护两栖动物。
  兽类有食虫目、翼手目、鳞甲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偶蹄目7目17科39种。其中豹、云豹2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大灵猫、小灵猫、河麂、穿山甲4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豹猫、狼、狐、貉、果子狸、黄鼬、鼬獾、小麂等9种为省级重点保护兽类。
  2004年2月,陆续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白鹇数十只。
  2009年1 1月,在莲花台水库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鸳鸯23只。
  昆虫 1933年编撰的《庐山》记载庐山昆虫17科32属33种,为见诸文字科学记载庐山昆虫之始。1934年,中国昆虫学家杨惟义将采自庐山两种蝽类昆虫新种定名为“庐山润蝽“和“庐山珀蝽”。1939年,德国昆虫学家将采自庐山的锤角叶蜂科细锤角叶蜂属的一种昆虫,定名“槭细锤角叶蜂”。195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在庐山采集昆虫,采集到15目81科205种昆虫。
  1959年庐山植物园对庐山昆虫开展全面系统研究,采集到原尾目、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蜚蠊目、等翅目、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革翅目、襀翅目、蜉蝣目、蜻蜓目、食毛目、虱目、缨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广翅目、脉翅目、长翅目、毛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蚤目、啮虫目28目163科2000余种昆虫。在庐山植物园建立庐山昆虫标本室。整理出《庐山森林昆虫名录》《庐山主要树种主要害虫名录》。昆虫科学者对庐山455种蛾类进行垂直分布研究,发现庐山蛾类区系特征为庐山蛾类区系组成,以东洋区和东洋一古北区为主体,并以东洋一古北区成分占优势,组成比例为40.09%;庐山是东洋区系与占北区系蛾类交汇地带,与庐山植物区系关联;庐山蛾类区系的复杂性与冰期有联系,北半球冰期来临时,古北区昆虫逐渐南移,冰期过后,气温逐渐回升,耐寒昆虫逐渐北移,一部分便在庐山停留下来,经过长期适应、演化,形成今高山特有神;庐山蛾类的垂直分布,东洋区的种类随着海拔增高而减少,相反,古北区的种类随着海拔的增高而相应增多。庐山土地面积仅为江西省的0.19%,可庐山的昆虫占江西省之比,有的却为面积之比的300倍以上。据庐山植物园方育卿研究,庐山已发现天蛾科昆虫45种,占江西省天蛾总种数的66.18%(全省已知天蛾科昆虫68种)。如巨肾鹰夜蛾全国仅采到2只,其中一只便是采自庐山。
  2007年1月,发现两种昆虫新品种,分别被命名为“庐山华绿露螽”和“庐山双节行军蚁”。至2010年,以“庐山”(或“牯岭”)命名的昆虫有牯岭雏蝗、牯岭西洋螽嘶、庐山新蜻、牯岭犹蝉、庐山拟隐脉踢蝉、牯岭蝽、庐山小白巢蛾、庐山卷蛾、庐奇小卷蛾、牯岭丽野螟、庐山齿蛱蛾、庐山山钩蛾、庐山铃钩蛾、庐山尺蛾、庐山绿尾大蚕蛾、庐山鹿铗夜蛾、庐山黏虫、牯岭草蛉、庐山水龟甲、牯岭简天牛、庐山宽卵萤叶甲、牯岭石蛾、庐山虻、牯岭植食蚜蝇、庐山钝绥螨、牯岭盲走螨、庐山盲走螨、牯岭卷头蝽、庐山珀蝽、庐山蝽、庐山螳疣蝽、庐山乌缘蝽、牯岭蝙蝠蛾等。
  二、植物研究清嘉庆九年(1804),英国外交官巴罗出版的《中国游记》记载庐山的植物。光绪九年(1883),外国学者胡克发表的《庐山白蜡树》,模式标本采自庐山。此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苏联、匈牙利、新西兰、芬兰、印度、日本、朝鲜、韩国等国植物学家先后到庐山考察研究和采集植物标本。
  1917年,胡先骕自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毕业,获得农学学士暨植物学硕士学位后归来,被聘为江西省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寄居九江,数度登上庐山,在对庐山植物资源进行考察后,便有在庐山建立植物研究基地的构想。1921-1922年,胡先辅发表《江西植物名录》,记载庐山植物资源。1931年5月,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调查队对庐山进行较有规模植物考察。1933年,胡先辅在《庐山之植物社会》中描述:“庐山孤峙浔阳,飞瀑悬崖,以深秀著称于世。……其中卉木蓊郁,多琪花瑶草,春夏艳发,至为美观。”夏,为《庐山志》撰写“目之二十二”《植物》,并移居庐山,从事庐山植物调查与编写工作。《庐山志》收录胡先辅所撰的《庐山之植物社会》和《庐山重要植物志略》。此两文是系统研究庐山植物之始。
  《庐山之植物社会》:庐山之植物群落,以落叶树森林为主。……庐山植物社会,可暂分为厚叶阔叶林、低山松杉林、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丛薄与山上草地六种群落。
  庐山植物,与浙之天台、天目,皖之黄山者相若,然庐山之种类较少。庐山针叶树种类之特之,尤为可异,殆由于森林过度砍伐之故!然庐山亦有多种植物为浙皖诸山所无者,除本山特产之种类外,如鄂山楂、喜树、多叶诗人草,其著例也。要而论之,庐山植物与浙皖两省诸山所有者大同小异,同属暖温长江下游植物区,系中国西部与西南部之植物成分约占四分之一强,而中国南部之植物成分则殊不足数。
  《庐山重要植物志略》:庐山植物种类繁多,兹指其有经济价值者,略分数类如下。
  (甲)佳木类:详细记录71种,其中现属国家列二级保护的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香果树等。
  (乙)名葩类:详细记录54种,其中著名的有多叶诗人草、牯岭山梅花、珍珠梅、紫藤、黄瑞香、云锦杜鹃等。
  (丙)野果类:详细记录猕猴桃等3种。
  (丁)药品类:详细记录7种,其中有现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人参。
  1934年8月,庐山森林植物园创立,对庐山植物的研究逐渐系统。
  1936年,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庐山植物园界址勘定,刻立界石;设立各类植物标本区,建立植物标本室,完成大小温室3栋、温框40个,与世界各国植物研究单位交换种苗3000余种。
  1950年11月,庐山植物园划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改名“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庐山工作站”:1954年,更名“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1996年,庐山植物园改为江西省科学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名称为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是省内唯一的综合性植物科学研究机构,主要从事长江中、下游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的资源调查、引种驯化、繁殖栽培、遗传育种、开发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工作。
  2004年8月,在碧龙潭景区发现小型野生红花木莲群落,共17棵,其中最大的一棵围径2.1米,高15米,冠幅10米。
  庐山山地自然条件,有利于为保存古老类型,如鹅掌楸、檫木、大血藤、紫树等和引进新的植物种类。至2010年,庐山植物总数达到3000余种。其中野生植物2155种,引种驯化后逸为野生的和栽培时间长久的植物259种,共计2414种,庐山植物特色是裸子植物丰富,庐山植物园有裸子植物260种,被称为松、杉、桧、柏的活标本园;杜鹃花种类多,庐山植物园内国际友谊杜鹃园有国内外杜鹃300种。
  庐山植物中,国家重点保护珍贵、稀有、濒危植物有45种,列为一级保护的11种,二级保护的34种。庐山植物中,被子植物达86.6%,显示出中国第三纪植被组成特点。庐山植物“科”的分布类型及比重:全世界20.3%,全温带24.1%,全热带至温带21.5%,全热带至亚热带24.5%,东亚至北美7.2%,中国特有1.2%,其他1.2%,显示出庐山植物在区系组成上从暖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特征。
  至2010年,以“庐山”(或“牯岭”等)命名的植物有庐山瘤足蕨、庐山路蕨、庐山蹄盖蕨、牯岭铁角蕨、庐山针毛蕨、庐山凸轴蕨、庐山复叶耳蕨、庐山鳞毛蕨、五老峰鳞毛蕨、庐山瓦韦、庐山石韦、庐山楼梯草、庐山乌头、庐山小檗、庐山厚朴、庐山乌药、庐山景天、庐山金腰、牯岭山梅花、庐山蜡瓣花、牯岭山楂、庐山石楠、牯岭悬钩子、庐山樱花、庐山山黑豆、牯岭野豌豆、庐山刺果卫矛、庐山泡花树、牯岭凤仙花、牯岭勾儿茶、牯岭蛇葡萄、庐山椴、庐山芙蓉、庐山堇菜、庐山肉穗草、牯岭东俄芹、庐山疏节过路黄、庐山棒、庐山香料、庐山忍冬、庐山荚迷、庐山续断、庐山野菊、庐山凤毛菊、庐山蔗草、庐山茶杆竹、庐山玉山竹、牯岭藜芦49种。
  庐山古树名木有银杏、松、杉、罗汉松、胡桃、榆、桑、木兰、樟、金缕梅、槭树、玄参、木犀、茜草等10多科的植物近百种。古树多分布寺庙、书院附近,其中以归宗寺樟树、东林寺罗汉松和黄龙寺银杏树龄为大,分别达1600年与1500年。
  三、微生物研究 《古浔阳记》有庐山“赤崖峻壁上多灵岩,生仙菜,村人常采之”语。庐山《新志》有“松菌、竹菌,四五月雨久始生”的记述。
  清康熙版校点本《庐山志,物产》载:“石耳生绝壁间,五老峰尤多,大者如盘。采者必腰刃负筐,缒崖而下,然后得之。,“嘉靖中,诏求紫芝,于是天下巡抚皆进芝,庐山得芝若干本以进。”新中国建立后,始对庐山微生物(真菌)开展研究。1982年成立庐山真菌研究所。1991年,采集、研究、鉴定出庐山及周边地区真菌133种,分属13目,35科,59属。其中可食用69种,可药用47种,有毒菌17种,外生菌根菌22种,木腐菌59种。其中属珍贵食用菌有石耳、竹荪、香菇、木耳、松乳菇、美味红菇、牛肝菌、鸡油菌等。属珍贵药用菌有灵芝、紫芝、云芝、茯苓、马勃、蜜环菌等。1999年,采集、研究、发现、鉴定出食药用真菌192种,分属15目,41科,77属。其中可食用99种,可药用68种,有毒菌25种,外生菌根菌32种,木腐菌85种。1995年9月,在石门涧苦槠腐枝上发现珍贵食用菌茶银耳(血耳)。
  1998年7月,在东林寺景区林间青冈栎腐木上发现珍贵食、药两用菌裂褶菌(白参菌)。同年,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继续从事庐山及周边地区各类真菌的采集、研究、驯化、栽培工作。2008年始,以庐山野生灵芝为原种,驯化、培育“仙客来灵芝1号”新品种,且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灵芝新品种。至2010年,采集、研究、鉴定出食药用真菌196种,分属16目,45科,81属。其中可食用101种,可药用70种,有毒菌25种,外生菌根菌32种,木腐菌87种。大型真菌以多孑L菌科、白蘑科、红菇科、牛肝菌科、蜡伞科、鸡油菌科为主;多数为肉质类,部分革质、木质及半肉质,少数炭质。灵芝的研发、种植和产品加工等形成系列产业化。
  第三节文化纪事一、行医办学三国吴黄武元年(222),董奉居庐山,为人治病,治愈者植杏树数株,数年间郁然成林。“杏林春暖”语出于此。
  唐长庆元年(821),李渤任江州刺史,重游庐山。次年扩建白鹿洞。五代南唐升元(937-942)间,白鹿洞“建学置田”,称“庐山国学”。宋太平兴国二年(977)赐国子监印本九经给白鹿洞,称“白鹿国学”,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熙宁四年(1071)周敦颐知南康军。次年隐居莲花峰下筑濂溪书院讲学其中。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军,复兴白鹿洞书院,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八年(1181),陆九渊至白鹿洞书院讲“义利”章。朱熹受到宋孝宗召见,请求赐书、赐额,得到宋孝宗恩准。淳裙六年(1246)诏颁《白鹿洞书院揭示》于各府州县学立召。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7)李时珍到山采药,将庐山瑞香、石耳、金鱼、茗等收入《本草纲目》。万历七年(1579)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由此被废。
  2009年12月,白鹿洞书院建成“江西历代进士榜”,采用碑廊形式,刻录江西籍历代进士名单1.1万余人。
  二、隐逸修行东晋咸康六年(340)王羲之任江州刺史,于山南麓金轮峰下建别墅,后舍为归宗寺。该寺为庐山第一寺。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刘遗民等12人结“莲社”,立誓“同修净土之业”。次年慧远撰《沙门不敬王者论》。义熙元年(405)陶潜辞彭泽令,归隐庐山,赋《归去来兮辞》,撰《桃花源记并序》,开创田园诗风。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陆修静至庐山,创建太虚观。升明元年(477)陆修静于建康逝世,返葬庐山布袋岩,谥“简寂”,太虚因名简寂观。唐贞元元年至二十年(785-805),李渤与兄弟李涉隐居庐山读书,人称白鹿先生,将其隐居地称白鹿洞;其间,蔡寻真、李腾空到山学道。
  1929年,陈三立息影庐山,建“松门别墅”。
  三、文化游览东晋义熙七至八年(411-412)谢灵运两次登山,题写《登庐山绝顶望诸桥》《人彭蠡湖口》等诗。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曾游庐山。上元二年(761)李白作《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望庐山瀑布水》《望庐山五老峰》等。太和九年(835)白居易送《白氏长庆集》60卷藏东林寺,会昌(841-846)间,复送后10卷及香山居士像藏寺。
  五代南唐保大十二年(954)春末,南唐中主李璨令铸铁罗汉五百尊送至东林寺,寺僧造阁以供奉之。
  宋景佑五年(1039)范仲淹邀请梅尧臣同游庐山,均有题咏。皇祐五年(1053)欧阳修游庐山,并访弃官隐居庐山好友刘凝之,题写《庐山高歌赠刘凝之》。元丰七年(1084)苏轼游庐山,题咏《题西林壁》《庐山二胜》等诗篇。1080年苏辙、米芾曾游庐山均有题咏。绍圣元年(1094)黄庭坚游历庐山,有题咏。并撰有《开先禅院惨造记》,对开先寺的历史作了考证。乾道三年(1167)周必大游庐山,1 170年、1178年,陆游两次游庐山,均有题咏。嘉庆九年(1804)舒天香游庐山,观云百日,撰《天池赋》。
  四、封敕祭祀及纪念明洪武六年(1373)敕建天池寺。明令九江、南康2府合祀此事,春秋时节,文武百官皆要至此致祭。岁首,全山寺僧须来这里朝拜,朝拜时,皇太子亲自撞钟击鼓。洪武二十六年(1393)敕建御碑亭。辟九十九盘古道,沿途建锦涧、半云、甘露、一息、披霞五亭。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封庐山为岳。自此,庐山与五岳并列。正德十五年(1520)王守仁在秀峰书刻《记功碑》,登庐山,书录欧阳修《庐山高》诗。
  2007年9月28日,“庐山抗战纪念碑”竣工。纪念碑高9.9米,基座高1.938米,占地面积119.38平方米。纪念碑始建于1946年,原名为“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五、书画题赠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金世扬聘名画家许从龙绘《五百罗汉图》200幅送栖贤寺。今113幅存庐山博物馆。
  1918年,康有为二上庐山,为普超书的“血经”题跋,并题“黄龙寺”匾额。1930年,徐悲鸿登庐山写生。 2009年3月7日,国学大师季羡林(98岁)题写“庐山——人文圣山”,高度评价庐山。
  六、文化活动 1958年10月,上海新中国京剧团整编制迁往庐山,更名江西省庐山京剧团,演职人员200人。1959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登庐山,题《七律登庐山》诗。1961年9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题《题庐山仙人洞》诗,并派人将庐山图书馆宋、元、明、清时期庐山志书10余种全部借出阅看。9月16日,手书李白《庐山谣》赠庐山党委。
  1981年,邮电部发行《庐山风光》邮票。1982年,庐山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庐山举办文博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专程到鄱阳湖观赏和考察候鸟,称鄱阳湖“鹤林”为第二座万里长城。1988年,第五届中日电影文学研讨会在山举行。白鹿洞书院被列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庆祝白鹿洞书院重建大会暨首届顾问教授座谈会召开。
  1992年10月11日,中日友好净土宗协会组织第九十七次日中友好访华团,到东林寺参加日本佛教加赠青莲华大法会,向东林寺回赠莲种,并捐款203万日元,以纪忿东林寺向日本寺院赠送青莲花670年。1993年12月,毛泽东诗碑园建成,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1994年5月1日,《庐山旅游报》创刊发行。《庐山旅游报》介绍庐山发展及庐山旅游文化知识。5月10日,举行中国首届“五羊杯”自行车赛,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栏目专门报道这次比赛。1995年3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上山视察,并录毛泽东诗《七律·登庐山》赠庐山管理局党委。4月,庐山被评为“国家级安全山”。白鹿洞书院举办“白鹿洞建院1050周年”纪念会,出版《白鹿洞书院古志五种》。1997年,为庆祝庐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邮电部批准发行纯金镶嵌封1枚。邮电部发行《庐山风光》电话磁卡一套6枚。庐山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区。7月8日,“1997中国庐山国际旅游节”开幕,有中外来宾、客商、记者600余人,其中有12个国家及台湾、澳门等地区客商200余人参加。1999年,《世界文化景观——中国庐山》多媒体光盘出版发行。9月1日,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举行,参加中外宾客2万多人。10月,中国与朝鲜联合发行《庐山·金刚山》邮票,并举行首发式。
  2000年,举办2000年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庐由获准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庐山通过国家AAAA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5月12日,由科技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命名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庐山植物园举行挂牌仪式。10月24日,“庐山杯”全国万人健美操大赛(总决赛)在山开幕。从全国15个分赛场角逐出来的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赛程3天。2003年1月8日,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国土资源部《今日国土》杂志社联合科技界、学术界、政界、新闻界共同组织全国首次“中华名山推选活动”揭晓,庐山获“中华十大名山”称号。1月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授牌仪式。9月2日,由《人民日报》社与国家环保总局、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举办的“庐山杯中国环保三十年征文”颁奖仪式在庐山举行。10月8日,“庐山杯”全国健美操形象大使总决赛在庐山举行,来自北京、沈阳、武汉、青岛、昆明、西安、大庆、海口、南昌、九江10个城市200余名选手参加。10月9日,庐山白鹿洞书画大赛暨中国书院论坛研讨会在白鹿洞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书画家参加。12月30日,庐山管理局同省文物局首次对毛泽东在庐山遗存文物进行鉴定,确认41件套实物为国家二级文物,35件套被推荐为国家一级文物。主要是毛泽东阅读过的书籍、指示的文件、照片、住过的房间、所写诗词等。2004年2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在法国巴黎召开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会议表决通过中国庐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5月29日,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旅游局主办的“庐山杯”地学知识竞赛预赛在山举行,来自全国60个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100名选手参赛。9月18日,由江西省政府主办、国务院台办协办的2004年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在庐山开幕。有816名台商在内的2000多名赣台两地优秀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参加。2005年7月24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长联谊会在山召开,来自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6所大学的16名校长参加。9月11日,中央文明委、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庐山“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6年,经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庐山进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5月1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国际研讨会在庐山举行,来自全国31个世界遗产地负责人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管理进行研究和交流。8月31日,由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景区“和谐中国(庐山)论坛”在山举行。2007年3月,庐山获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评审委员会通过对庐山民间文化遗产旅游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评审,认为庐山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间传说艺术丰厚,尤对民间遗产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有推动和促进。5月15日,庐山获全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9月17日,第十八届世界超级模特大赛中国总决赛在山举行,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40名模特参加。1 1月25日,在海南博鳌召开的2007年博鳌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庐山“国家旅游名片”称号,评定“国家旅游名片”尚属首次。12月,庐山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最受群众喜爱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2008年4月,德国黑森州世界地质公园代表团到山考察访问。代表团参观如琴湖、天桥、仙人洞、王家坡U型谷、含鄱口、植物园、庐山地质博物馆等景点。12月20日,海南博鳌国际旅游论坛组委会综合审核、评定,授予庐山“国际知名旅游景区”和“国际旅游名城”称号。2009年3月31日,庐山入选“中国最美旅游胜地排行榜”,获得“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称号;三叠泉瀑布获“中国最美十大瀑布”称号。6月12日,经由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世界城市合作组织评价中心、世界文化地理研究数据库、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评选,庐山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国庆节期间,庐山抗战博物馆向游客开放。10月12日,首届中国庐山国际作家写作营在庐山开营。2010年4月18日,经由世界华侨人社团联合总会、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文化旅游主题高峰论坛”组委会专家综合考核,庐山获“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称号。10月23日,中国邮政为纪念朱熹诞生880周年发行的《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在庐山举行首发式。纪念邮票一套,共2枚。图案分别为朱熹像、游学传道。
  七、影视拍摄 195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在山拍摄电影《庐山》。
  1974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山拍摄由汪国权编剧的电影《庐山植物园》。1979年5月2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庐山恋》,1980年6月6日,样片报文化部审看并通过:“影片准备出国,尽快写好完成本送北京,拟打英文字母。” 1982年,江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庐山风光》,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庐山植物园》。1983年,法国电视一台在山拍摄电视纪录片《庐山》。1984年,江西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庐山植物园》。198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拍摄系列片5集《庐山》。1986年,南京电视台拍摄电视纪录片《庐山别墅》。1988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由李刚编剧的电影《庐山新貌》。
  1992年6月14日,由庐山管理局、江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共同筹划的12集系列电视片《庐山》,在庐山开始实地实景拍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忠祥、黄玲应邀成为该系列片主持人。这部电视系列片制作完成后,在中央电视台各主要频道播出。1994年获得全国优秀电视片一等奖。199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由柳春江编剧的电视片《庐山植物园》。1994年,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拍摄由李近朱、罗时叙编剧的系列纪录片12集《庐山》。1996年4月,由徐效钢主持、撰稿,柳春江拍摄《爱我庐山》电视宣传片摄制完成。1998年10月23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完成系列风光片《中国名山纪行》在庐山的拍摄。续拍的庐山专辑,以庐山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语言艺术效果,展示庐山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1999年9月3日,应国家旅游局的邀请,日本TBS电视台到庐山拍摄《世界遗产——庐山》节目,庐山相关人员向摄制组介绍庐山深厚的文化积淀。2000年6月5日,由湖南卫视和庐山管理局共同制作的“玫瑰之约.《庐山恋》”电视专题节目在庐山进行实地拍摄。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青年男女相聚庐山,现场演绎一场现实生活版的“庐山恋”。节目还邀请特约嘉宾郭凯敏再叙当年《庐山恋》拍摄和放映情景。2003年10月,庐山管理局制作《庐山老镜头》电影新闻资料片,以纪实的电影镜头,再现20世纪30年代庐山重要的历史。2005年4月2日,《庐山恋》电影院部分职工参加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拍摄,通过荧屏向全国观众介绍电影《庐山恋》拍摄经过及长映不衰的原因。2006年5月3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江山如此多娇”之《庐山篇》在央视播出。同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栏到庐山采访庐山创建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的做法和经验。7月26日,距《话说长江》中的庐山专集播出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上庐山,为大型系列片《再说长江》拍摄“庐山专集”。8月29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走遍中国》栏目组抵庐山,拍摄《走遍中国·庐山往事》12集电视纪录片,用跨越时空的方式讲述庐山人文历史、名人掌故、民俗民风,从人文的视角表现庐山的风土人情、自然山水。2009年9月25曰,庐山管理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28集《庐山诗歌》节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大风车》节目播出。《庐山诗歌》节目,是在庐山1.4万余首诗词中挑选独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28首诗词,其中有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和《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以及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等。2010年5月19日,电影《庐山恋2010》在“庐山恋”电影院举行开机仪式。此片是《庐山恋》的延续,依然讲述爱情故事。该片制片人、导演、主演为《庐山恋》女主角张瑜。6月2日,日本广播协会(NHK)电影摄制组到庐山,拍摄介绍庐山山水文化专题纪录片。日本广播协会(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同时也是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电视台,是经批准在中国合法落地的电视频道。6月28日起,由庐山管理局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的10集高清人文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地》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首播。该片策划、拍摄1年多,旨在以庐山为载体,对民族文化史上几次出现的高峰期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将庐山还原成中国文化史流变的一个佐证、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地标。国学大师季羡林为纪录片题名。7月16日起,该片又在中央屯视台高清频道《人文地图》栏目播出。8月16-19日,中央电视台少儿科普节目《芝麻开门》栏目赴庐山拍摄“魅力江西——走进庐山”系列节目,介绍庐山植物和地质知识的内容,展示庐山的动植物资源、地质科学知识、庐山丰厚的文化和秀美的风景。
  八、影视放映 1980年7月12日,电影《庐山恋》在庐山电影院举行首映式。《庐山恋》是“文化大革命”后国内第一部集爱情片、风光片、时装片于一身的电影作品,编剧毕必成。11月15-23日,该片作为观摩片,参加第八届迦太基国际电影节。影片获得当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女主角张瑜获得“金鸡”“百花”两大奖。1997年8月1日,《庐山恋》放映18年,共放映6300场,用拷贝10本,观众126万人次。《庐山恋》电影院以放映单一影片最多、观众最多,创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纪录。1999年11月8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2002年12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英国吉尼斯世界总部授予庐山恋电影院——首轮电影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院“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至2010年9月,在庐山连续放映1万余场,观看人次300万人。
  1995年5月1日,庐山会议旧址加映《庐山烟云》历史资料片。该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庐山召开3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2009年3月7-8日,由国家旅游局发起、中央电视台承办拍摄的《畅游中国——庐山篇》在中央电视台4套播出。
  2010年3月2日起,《庐山诗歌》系列片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风车大问号》栏目中连续播出。9月15日,大型高清纪录片《庐山·人文圣山》获世界山地纪录片评委会人文类节目特别奖。10月5日,《庐山恋2010》在全国上映。第四节文化研究一、文史考订汉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登庐山。《史记》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庐山”二字始见史册。 北宋熙宁五年(1072),文人陈舜俞、刘涣,骑黄牛对庐山之山水考察60日,撰写《庐山记》3卷。元大德元年至十一年(1297~1308)鲜于枢撰《庐山志》。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地理学家徐霞客对庐山考察6天,写下《游庐山日记》3000多字。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学者查慎行对庐山进行全面考察研究,修撰《庐山志》。康熙五十五年(1716),文人毛德琦游遍庐山,修编《庐山志》15卷。乾隆二十九年(1764),学者曹树龙在庐山读书,考察30年。道光二年(1822),张维屏常住庐山考察,著有《匡庐集》。
  1928年4月,胡适考察庐山文化,提出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中国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寺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代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1947年,吴宗慈修撰《庐山续志稿》7卷。
  1951年,成立庐山文物管理办公室,收聚各别墅及收藏家宋蓉塘在庐山的藏品,计得各类文物3000余件。藏庐山博物馆。2002年10月20日,中国庐山建筑与文化2002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举行,来自美国、日本、泰国的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位院士共18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出席。与会代表分别以大会发言或提交论文等方式,共同进行一次“跨文化的建筑交流”。
  二、学术研究 1924年,世界佛学联合会于大林寺召开,太虚在会上作《佛法悟人渐次》演讲,后将历年在庐山讲稿编辑成册,定名为《庐山学》。1930年,吴迈在庐山大林寺撰写《运动收回领事裁判权写真》一书。李凤高建花径。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在山召开。1979年,全国少儿文学创作会在山举行,严文井、陈伯吹等文学家出席会议。1980年,全国高等院校暨文艺理论研讨会在山召开,与会的有陈荒煤、丁玲、白桦等文艺界人士。1993年,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山举行。1998年8月,1998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山召开。
  2010年1月13日,“庐山与全面抗战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山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学者共同追忆1937年在庐山举行的国共谈判,认为此次谈判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起航点。
  三、典籍选目庐山的文化源远流长。史载距今4000年前,大禹登临庐山治水;周威烈王时匡俗在山修炼仙术;秦皇汉武浮江而上,祭祀庐山;司马迁登山访古,在《史记》中写下“庐山”之名。随后,帝王将相、僧侣道士、文人墨客、隐逸栖贤纷至沓来,络绎不绝。他们或赐封,或传教,或作文,或泼墨,或隐遁,或历游。迄今,留下1.6万首诗词歌赋,数十万字计的摩崖碑碣和诸多有关庐山文化的阐述、研究文章和专著,以及丰富的寺观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图书馆藏书,使庐山文化内涵丰富,包含广泛,现象独特,影响深远。[=此处为表格(庐山专志选目(含书院志、寺志)一览)=] [=此处为表格(至2010年庐山专著选目一览)=] [=此处为表格(与庐山有关的历代名著)=] [=此处为表格=] 四、文献出版 2007年3月,编辑出版《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列入庐山文化发展的议事日程和庐山管理局“九大推进工作”,收录标准是1949年以前,历代历朝文人以庐山为背景创作的诗词。参加编辑整理注释工作的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九江学院和庐山的学者23人。经过3年时间,2009年年底完成编辑整理工作,经出版社四审稿件,2010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内发行。全集共收录历代诗词16293首,作者3561人。其中,诗三国至隋代193首、唐代1035首、宋代1605首、元代571首、明代4829首、清代5094首、民国2486首。词430首。新体诗50首。全集分12册,500余万字,8000页。香港大学终身教授饶宗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冯其庸为全集题写书名。
  第五节古代科技成就一、医用温泉 《庐山志》载:“主簿山,在胡郎庙南数里。山下有温泉,穴口围一丈许,沸泉涌出如汤,冬夏常热。”唐朝白居易在《题庐山山下汤泉》一诗中提出温泉功用问题。据南宋周必大《庐山后录》一文可知,其时庐山温泉已建有“黄龙灵汤院”,尽管“败落特甚,而汤泉固自若;”宋代朱熹在(庐山)《温泉》诗中写道:“谁燃丹黄焰,爨此玉泉水?客来争解带,万劫付一洗。”用设问的方式提出“硫磺”与“温泉”的关系及庐山温泉价值。明代桑乔在《庐山纪事》中引用《山疏》内容,对庐山温泉之成因作过探讨:“往闻温泉之下多硫,故其臭亦硫。惟下有丹砂则水赤而香。不赤香亦不硫臭者,其下有磐石。”药学家李时珍将庐山温泉医用价值系统总结,在《本草纲目》中引用《食物本草》中的“庐山有温泉,方士往往有患疥癣风癞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得汗乃至,旬日自愈也。”李时珍解释:“下有硫黄,即会不热,犹有硫黄臭。硫黄主诸疮,故水亦宜然。”并指出庐山温泉主治:“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遂,无眉发,疥癣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随病与药,及饮食补养。” 1931年、1932年,地质学家李四光详尽考察庐山位置、地形、岩层之类别、构造、造山运动及其时期。在《庐山地质志略》中,对庐山温泉形成进行科学解释:“(庐山)最大之横断层,则见于庐山西南端,由隘口以东向西北直行,经马头山之西南而没于平地。此断层长十四五里有余,破裂亦特猛烈。隘口以东有温泉沸,盖即沿此裂缝而溢出之泉水也。” 庐山温泉温度最低为50CC,高达72CC。含有极为丰富的成分,阳离子以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最高,阴离子以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主;此外含游离的二氧化碳、少量氟离子及一定量氡气,共含30多种微量元素。庐山温泉微具硫磺气味,属硫化氢泉,与法国凡而德百温泉、英国拜斯温泉、中国西安华清池温泉同属一个类型,被誉为治疗风湿病特效温泉。
  二、壶漏计时东晋,慧远创建庐山东林寺,曾制作“莲花漏”计时。“莲花漏”即在漏壶中使用漫流系统,消除漏壶水位对流量的变化,以保持水位稳定,提高漏壶计量时间准确性。汤用彤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写道:“又有言远公弟子法要以木刻莲花十二叶植水中,用机关,凡折一莲是一时,与刻漏无异,俾礼念不失时,故有此名(指莲花漏)。
  20世纪30年代,吴宗慈在《庐山志》记载:“释惠安患山中无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芙蓉因波随转,分定昼夜,以为行道之节,谓之‘莲花漏’。” 庐山“莲花漏”,类似古希腊亚历山大城的克达席布斯发明的水钟,是介于日晷与自动机械计时器之间的重要发明。
  三、桥梁建筑庐山古桥形式之多,造型之美,为他山所少见。建于宋祥符七年(1014)的观音桥是庐山古代拱形力学应用的典型。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记载,仅1600-1668年的68年间,当地曾发生过6次较大地震,“房屋尽皆摇动”,然而观音桥却岿然不动。
  观音桥的桥梁,需跨近30米的三峡涧,石条的长度与厚度都是有限制的,而三峡涧两岸又为壁立的石崖,于是便用107块花岗岩券石以子母榫互相衔接而成。此种多券石拼成的桥梁,必须向上拱出弯曲,使道尾相衔的每一块石条之间互相挤压、支撑,彼此相依紧固不动;两岸的桥墩又就石崖修建,形成一个整体,增加桥的强度和稳定性。潘耒在《游庐山记》中写道:桥(观音桥)“绝壑为梁,溪水湍悍,就崖石为址,下圆而上方,工巧类神造。” 观音桥之所以修成单孔拱形,亦有如下因素:经济,因涧中不必另建桥墩,节省开支;便于泄洪,若涧中增建桥墩,则影响山洪倾泻,进而危及桥的安全;美观,观音桥在深涧碧水、两岸苍翠树木相衬之下,犹如一道长虹,横枕翠微,平添一道风景。宋代苏轼就曾以留恋心情,写下“我来不忍去,月冉飞桥东”诗句。
  四、正天之器庐山北麓太平宫原存璇玑玉衡,分上、下两截。下截如覆甑的下端,直径61厘米,高46厘米。覆甑上端几近弧形,正中有一直径大于21.5厘米圆孔,下端边沿有二道弦纹,近底边铸有直书横置阳文“岁次癸未七月口日匠人张文造”等字样[有人据此定为明嘉靖二年(1523)所造,待考]。上截以“铁菱角”呼之,十分形象;东南西北上面均有互相垂直相交、直径为21.5厘米的四个圆翅,上下有圆翅贯穿,直径也为21.5厘米,共6个圆翅,每个长25厘米。上截一圆翅插入下截上端之圆孔,“枘凿相含”如磨,推之可运转。
  甘肃省政协委员张巨湘曾破译庐山璇玑玉衡,并绘制出复原图,应为三截,残存实物为中、下两截,上截是由标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的天盘组成;中截为“铁菱角”,起着枢纽轴承作用;下截为底座,底座上分别标出后天八卦、十二时辰、五行方位等,起地盘作用。
  按复原的复印草图,庐山璇玑玉衡尚缺最上一层,推定为玉制。此层草图绘为84x84厘米之方形物体,厚度应超过25厘米。在方形物体下(即背面)正中处,应有一深25厘米、直径大于21.5厘米的孔,以便“铁菱角”上端之圆翅插入。水平方向的4个圆翅,推之可转动。
  最上层方形物体,上面为一直径为84厘米的圆弧。圆弧等分为四象,中国古代用以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星象,每一象七宿,总计为28宿,又名28舍或28星。即:东方七宿是角、亢、氏、房、心、尾、箕,称青龙;南方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称朱雀;西方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称白虎;北方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称玄武。另在青龙与朱雀两象之间绘出北斗七星位置。由此复原草图,可了解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既可“审定时刻”,又为可“观测星宿”的仪器。
  1998年8月,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庐山召开,研讨会的纪念章以及其他纪念物上,均有庐山璇玑玉衡的图案。
  五、地理考察中国古代地埋科学考察与研究名著《山海经》中《中经》主要部分《中山经》“中次十二经”中,写到“柴桑之山”:又南九十里,日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麇鹿,多白蛇飞蛇。
  东晋郭璞为“柴桑之山”作注写道:“今在浔阳柴桑县南,共庐山相连也。”汉时以柴桑名县,故有柴桑县。柴桑县即今天九江县,在九江市西南、庐山西北。所谓“浔阳柴桑县南”,正是庐山。
  另,在《山海经》的《海经》中的《海内东经》中有这样记载:“在闽西北,人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都,人江,一日天子鄣。”这里的“天子都”“天子鄣”均指庐山。清代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云:共有三个天子鄣,庐山是其中之一。
  《山海经》在《山经》与《海经》中有关庐山的文字,尤以《山经》注明了方位、道里,标明了庐山相对的位置并使之与四周山川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地理概念。再者把水文、动植物、矿产逐一列出,可供后人对比、研究。
  《尚书·禹贡》在《导山》之末写道:“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这里的“敷浅原”,便是庐山。《尚书·禹贡》较之《山海经》明确山系概念,所列各条山列,均自西向东延伸。如先岷山、次衡山,最后为敷浅原,三山自西而东组成一列。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徐霞客考察庐山,写出3000余字富有科学价值的“游记”。首次对庐山地貌与水文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定论;对于庐山的高度,向有争论,或以五老峰最高,或云汉阳峰为最,徐霞客一锤定音:“汉阳峰为庐山最高顶”,诸山在汉阳峰前,“无不俯首失恃”。今实测结果,汉阳峰海拔1474米,五老峰海拔1385米。庐山分水岭是以仰天坪为界,北水北流,从九江,人长江;南水南流,经星子,入鄱阳湖。
  六、本草应用庐山植物的应用与研究,在诸多“本草”典籍中均有反映。《名医别录》载有庐山云母及其主治;《别录下品》中列有“马鞭草”;《本草拾遗》载有“温汤”条;《日华诸家本草》载有“菩萨石”一条;《日用本草》载有“石耳”条。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载“温汤”“云母”“菩萨石”“马鞭草”“石耳”“茗”以及“石炭”“瑞香”“金鱼”等9种。并对“菩萨石”“马鞭草”和“茗”3条在《集解》中补充“产地”庐山。对新增庐山本草“石炭”“瑞香”“金鱼”分别写道:“……江西之庐山、袁州、丰城、赣州皆产石炭,可以炊爨。”“瑞香其始出庐山,宋时人家栽之,始著名。”“金鱼有鲤、鲫、鳅数种…~《述异》记载:‘晋桓冲游庐山,见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主治“久痢”。清代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癞蛤蟆”条下写道:“庐山灵药,塞壑填溪,记载缺如,服食无方。”书中共收载庐山植物豆叶菜、急急救、土常山、九头狮子草、小二仙草、大二仙草、凤了草、癞虾蟆、百脚蜈蚣、芫花、益智子、南天竹、野凤仙花、半边月、木兰、宝树、望水檀、野红花等20种。《植物名实图考》所写既有药用植物,有观赏植物,也有农用植物;不仅记录了产地,且也记录了植物的形态、习性,甚至繁殖方法。
   第六节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1991年,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省建设厅和庐山管理局,将庐山作为世界遗产向国务院和联合国进行申报。省委、省政府把申报世界遗产、打好“庐山牌”的战略决策,作为江西走向世界、策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举措。1992年,省建设厅向建设部呈报《关于要求将庐山风景名胜区列人世界遗产的请示》,庐山管理局启动迎接申报的准备工作。1995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提名,庐山被批准为申报世界遗产单位。9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向联合国遗产委员提交申报书正式中英文本。11月,省申报世界遗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1名副省长担任组长,市、庐山和庐山周边县区成立领导指挥部。经省人大审议批准省法制局、省建设厅、币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制定《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庐山管理局以《管理条例》为依据,强化环境整治力度,制定实施细则,编制小区详细规划,拆除庐山酒厂车间及环山公路以下的职工宿舍,恢复植被。对庐山景物、文物古迹、森林、地质、大气、瀑布等进行全方位保护,同时推进绿化、净化、美化、香化工程的实施。1996年3月,168块重要景区景点中英文对照立式说明牌安装完毕。5月6-9日,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吉姆·桑塞尔博士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德·席尔瓦教授,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派,对庐山申请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先后经过白鹿洞书院、i叠泉、五老峰、黄龙寺、三宝树、庐山博物馆、庐山植物园、别墅群、天主教堂、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御碑亭、大天池、龙道崖、恭乾禅师塔、石门涧、东林寺、石钟山等处。吉姆·桑塞尔博士评价:庐山的管理和保护程度是相当好的,是高水平的;所有环境都被保护得很好,设备很完备,没有垃圾,一切是高水平的管理。6月2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举行第二十届主席团会议,报告考察情况,投票,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届全体会议暨主席团特别会议在墨西哥梅里达市召开。会议认为:“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重大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景观。”一致同意批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7年3月28日上午,庐山管理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庐山申报世界遗产圆满成功”记者座谈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境外驻北京新闻机构以及北京市辖有关新闻单位等25家记者参加。下午,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颁证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向庐山管理局颁发《世界遗产名录》牌匾证书。5月7日省申报领导小组举行会议,对整个申报工作进行总结。5月8日,在日照峰广场举行“庆祝庐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大会。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