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桥亭楼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2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桥亭楼台
分类号: K928
页数: 3
摘要: 一、桥观音桥原名三峡桥、栖贤桥,横跨栖贤谷三峡涧中。清顺治年间乡民于桥堍建观音寺,改称“观音桥”。桥建于北宋祥符七年(1014),桥体长19.42米,宽4.33米,高10.67米,单孔跨在两岸悬崖上,由7排共105块凿有公母榫的花岗石首尾相衔,凹凸相扣而成,每块重约1吨。桥下纳汉阳、五老诸峰72条溪水,每逢春夏,山洪奔泻,声如雷霆,似长江三峡之险。清屈大钧有诗云:“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
关键词: 历史地理 楼台

内容

一、桥观音桥原名三峡桥、栖贤桥,横跨栖贤谷三峡涧中。清顺治年间乡民于桥堍建观音寺,改称“观音桥”。桥建于北宋祥符七年(1014),桥体长19.42米,宽4.33米,高10.67米,单孔跨在两岸悬崖上,由7排共105块凿有公母榫的花岗石首尾相衔,凹凸相扣而成,每块重约1吨。桥下纳汉阳、五老诸峰72条溪水,每逢春夏,山洪奔泻,声如雷霆,似长江三峡之险。清屈大钧有诗云:“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桥下漫壁石刻,拱石上刻“维皇宋祥符七年,岁镒甲寅二月丁巳所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天下民安。谨题”38字。另一行刻“福州僧智郎勾当造桥,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其下砥石有北宋黄庭坚书“三峡涧”3字,右侧石壁有“山浪”2字。桥东头有清薛所习题“招隐”2字,旁有”陆鸿渐品为天下第六泉。岁在辛酉,南海杜墁公饮此,刻石记之”。桥横下石台上,有明正德间马朋书“金井”2字,与三峡涧上游“玉渊”相呼应。旁有莆田殷孟九题书“万流归一”。苏轼、苏辙、黄庭坚、唐寅、屈大均等都曾亲临此桥。苏轼誉桥为“庐山二绝景之一”。唐寅创作《庐山三峡桥图》,手书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1961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参观。1988年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枕流桥在白鹿洞书院前贯道溪上。单拱石构,两旁有护栏,桥下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桥长12.5米,宽3.2米,高10米。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1181)所建,始为木桥。清道光十一年(1834)南康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李梦阳《枕流桥》诗描述此桥的险要。
  清俸桥在马尾水瀑布之上,清乾隆九年(1744)九江关监督唐英出资所建,桥面长12.7米,拱高6米,宽3.6米,由1000余块条石拼合而成,无任何粘合剂物。桥竣唐英赋诗。桥前原立因缘碑,后毁。
  二、亭御碑亭位于仙人洞南侧的锦绣峰顶的白鹿升仙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诏兴建。由石瓦、石脊.石墙、石柱、石门构成。亭内中央竖立高4米、宽1.6米、厚0.2米的石碑。碑正面镌朱元璋撰《周颠仙人传》,背面刻《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及诗2首。亭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边宽5.8米,高6米,歇山顶。正门上方横额上书“御制”2字。左右两端饰2龙首图案。门两边石柱上镌“四辟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联。亭居临下,端庄凝重,古朴厚重。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间成一方形院落。整个建筑尤显非凡气势。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经亭在黄龙寺后山顶上,又称黄龙御碑亭。明万历十五年(1587)明神宗为纪念母亲明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文637函,颁布给黄龙寺而建。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石结构,石柱、石瓦、石檐,高6米,边宽3.8米。亭中立一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气氛庄严肃穆。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访仙亭亦称周颠亭,在仙人洞北侧。相传朱元璋访周颠而不得,筑亭以纪念。古诗人孙应鳌有“访仙亭畔野云深,幻迹犹传古竹林”诗句。明朱多炡《访仙亭》诗云“客访遗基岁月华,仙人何处弄烟霞。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方开二月花。” 漱玉亭在秀峰寺西侧青玉峡龙潭畔,为宋代苏轼常游之地。苏轼见此怒流湍急,风景如画,筑亭点景,题名“漱玉亭”,并有“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鲤公;手扶玉芙蓉,跳下清冷中”诗句。
  玉弦亭在五老峰中腰的木瓜洞,为明末道士石嵩隐留下的古迹之一。《石嵩隐木瓜洞杂诗》云:“呎尺层岩别一天,小亭恰好在溪边;高山流水传音过,谁识冰心上王弦。” 聚仙亭在天池寺西侧,祀周颠之处,亭侧为清凉石,寺僧凿石,小亭置于石上,由亭可俯瞰石门涧深壑奇景。明王畿《雨坐聚仙亭》诗云:“坐雨亦白好,悠然澹物情;青林团雾气,丹壑泻泉声,樗散原甘寂,蔬斋已去腥,佳人期未至,沾湿步前楹。” 花径亭、景白亭在牯岭西北如琴湖畔。由白居易题写的“花径”刻石,1930年被挖掘发现,汉阳人李凤高便邀同好,集资募地,植桃千余株,以续当年之胜,建圆亭,名花径亭,覆盖“花径”巨石,以保久远。在花径石碑坊旁有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亭坐东朝西,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记述建亭经过。
  望江亭在小天池山南侧绝壁之上,亭顶红色伞形,原名“烈灵台”。亭百米许处,有一纪念碑,碑座四方形,碑身三角形,高10米的“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国民政府的陆军第99军,辖60、92、99、197师,在抗日时期,曾先后参加淞沪、鲁南、鄂南、南浔、桂南、长沙三次会战及常德、长衡会战诸役,牺牲者逾数万。抗日胜利后,该军长缅怀忠勇袍泽,“尽死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血溅沙场,膏涂原野”“敢死犯难的大无畏精神”,特建纪念碑,“期诸先烈之丰功盛烈,与庐山并峙不朽!“1946年4月动工,9月完成。与纪念碑同时建成的,有9级台阶而上的烈灵台,其时是用作供奉烈士牌位的。新中国成立后,烈灵台改名望江亭。
  三、楼(堂) 南康府谯楼又名周瑜点将台,古为南康郡署望楼,在星子县城南部,近鄱阳湖畔。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星子县升南康军,谯楼之北为军署所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于军署前增建门楼。元代改军署为南康路总管府,至正初(1341)在府前楼原址上始建木结构谯楼。明洪武初年(1368)重修,中置漏壶计时。天顺二年(1458),重建砖木结构谯楼,下筑花岗石崇台,台下拱洞为府署大门,台上为重檐楼阁,雕栏画栋,上盖琉璃瓦,楼上置鼓报时,民称“鼓楼”。谯楼台基长30.5米,宽16米,高6.6米。中间门洞深16米,宽3.3米,高5.6米。台东有石阶通往台上,台上楼阁长17.35米,宽10.75米,高3.8米,四周有通道。洞门前原有石狮2对及“湖山重郡”“理学名邦”字牌,气势雄伟。洞前两侧为清乾隆南康知府刘方溥所书长联石刻“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澎蠡,谁做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
  谯楼东侧原有花岗石大马槽1尊,传为周瑜喂马槽。楼前原有“真儒过化”牌坊和明嘉靖牌坊,高6-8米,宽4米。石坊上刻人物、花鸟、禽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进谯楼洞门往北为古南康府署,内有试院、正堂、直节堂、六老堂、来鹤堂、客厅、花厅、戏台、爱莲池、二贤祠等建筑,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除谯楼和爱莲池尚存外,其他旧址均已建民房。1959年,谯楼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楼前的喂马槽和牌坊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省文化局拨专款对谯楼进行修缮。
  星子民间传说,谯楼为三国时周瑜点将台遗址。据清同治《星子县志》和《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于建安十一年(206)在官亭湖(星子县城东南)教习水军。另悉,“周瑜点将台”图片已被收入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史”展厅。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掷笔峰下,原为大礼堂,在原图书馆之左,坐东朝西,是传习学舍的配套建筑,1937年建,为受训人员集会的场所。建筑物高16.8米,长39.7米,宽30.9米,上下2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一楼为餐厅,二楼为礼堂,南、北两面装有大钢窗;正面入口处为3扇拱形大门。整个建筑风格亦中亦西,中西合璧。此建筑落成后,为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暑期重要活动场所。1949年庐山解放后,更名庐山人民剧院。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3次会议。1996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台李璟读书台在秀峰景区。相传李璟15岁在此筑台读书。台今已废,仅剩台前紫石雕花石栏,石栏花纹图案系南唐风格。台旁原有六丈松,远望如华盖当空,1938年被日军砍毁。台中有康熙临摹米芾诗碑,诗怍为南朝齐梁间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碑为汉白玉,高1.8米,宽0.2米,清江西巡抚张志栋勒石立碑。沿读书台西侧石阶而下再西行,有“月印龙潭”圆形石门,内有康熙手书“秀峰寺”,胤初手书“洒松雪”石碑。碑高分别为2.05米,1.98米,宽分别为1米、0.9米。碑前有片石如云,上书“片云”2字和“左檀龚蕃锡题”。读书台上数十米处,有1984年所建双层亭,名“豁然”。
  清凉台在天池寺南下1千米许,台因文殊摄化得名。由台去石门涧,钟声相闻,四周奇峰异石,陡峭万仞。此处旧有石亭,中午始见阳光,一片寒气逼人,冷翠扑面,晴亦湿衣。由台俯瞰深涧,只见木桥横陈涧上,称挽云桥,过挽云桥,才能攀登到台上。台的上面岩上有一石室,明万历间,老僧亮空手构,后稍废,以后为僧智瑞在此静住修禅。这里有奇石、奇松、最奇之石为鹦鹉石,最奇之松仙虬松。最奇之池有二:一为天池,一为砚池。伫立台上,可仰观玉印、铁船、鹏博诸峰。
  文殊台在天池寺西侧,石筑而成。相传为明代王阳明夜观“佛灯”之处。台内展出“龙鱼”(即蝾螈)以供游者参观。台畔,旧有“偃盖松”,晋葛洪《抱朴子》说“松千岁者,四边枝起,上杪不长。望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千岁”。《纪胜之书》载:“栽松,去其中根,惟留四面须根,无不偃盖。”相传台为文殊跌坐处。有王阳明石刻诗“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白鹿升仙台在仙人洞石圆门之右10米处,明太祖朱元璋立周颠仙碑于基上。明代桑乔《庐山纪事》载:“白鹿升仙台,相传常有人乘白鹿于此升仙”,故名。
  对酌台在紫霄峰的南崖上,相传晋代陶渊明,乘蓝舆(竹桥)登庐山时,每偕简寂观道士陆修静同徙紫霄峰,有弟子携酒在后,经过可以休息的盘石,坐下相对痛饮起来。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