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宗教名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宗教名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摘要: 一、佛寺归宗寺在金轮峰下,庐山第一座寺院亦名瞻云寺。东晋咸康初年,王羲之守江州,咸康六年(340),于金轮峰下建室,常在此读书,养鹅习字。后王羲之调离江州,临行前将室舍为寺庙,赠西域异僧达摩多罗,取佛语“万流归一”,名“归宗寺”。宋嘉祜间(1056-1063)增修,明洪武中(1368-1398)继修,万历间重修,清康熙间(1662-1722)再修,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三年(1864)复建。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寺庙

内容

一、佛寺归宗寺在金轮峰下,庐山第一座寺院亦名瞻云寺。东晋咸康初年,王羲之守江州,咸康六年(340),于金轮峰下建室,常在此读书,养鹅习字。后王羲之调离江州,临行前将室舍为寺庙,赠西域异僧达摩多罗,取佛语“万流归一”,名“归宗寺”。宋嘉祜间(1056-1063)增修,明洪武中(1368-1398)继修,万历间重修,清康熙间(1662-1722)再修,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三年(1864)复建。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损毁。归宗寺今虽寺毁不存,但遗址周围山色盎然,风景殊丽,寺前古樟根深叶茂,寺后的金轮峰、王羲之“养鹅池”‘洗墨池”和玉帘泉下“羲之洞”尚存。此外,尚有北宋黄庭坚、米芾、真净文,明代邹元标,清初薛所习等人所书石刻20多处;王羲之的“鹅”字,藏于庐山博物馆。
  东林寺位于山西北麓,为庐山名望最高、殿宇最为雄伟的一座寺庙。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见“庐山闲旷,足以息心”,有意留下。慧永找江州刺史,请在西林寺之东为慧远建寺,十一年(386),东林寺落成,慧远率本门弟子迁进东林寺。慧远进寺36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一心从事修禅弘法,撰文立说。送客从不越寺前虎溪桥。元兴元年(402),慧远邀集著名隐士,玄学家刘遗民等123人结白莲礼,创造性地发展印度僧人世观的“净土论”。慧远所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三报论》《明报应论》,对后世佛教影响甚大。唐天宝七年(748)冬,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数次东渡日本失败后,特到东林寺“观藏经,说佛理,览风景”,再次产生东渡日本的豪情。5年后,6渡日本,终把东林寺净土宗教义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称为东林教即源于此。净土宗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唐大中元年至咸通元年( 847-860)间,“东林寺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310间,藏书10000多卷,僧侣常数百人“,成为国内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宋绍兴年间(1131-1162)毁,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万历年间(1573-1620)兴复神运殿、净业堂和禅房,清顺治卜三年(1656)修五如来殿,康熙五年(1666)修远公影堂。咸丰年间(1851-1861)兵毁。1976年后陆续复建。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寺东晋太元二年(377),慧永南下罗浮传法途经庐山,江州刺史陶范挽留,慧永感其诚,且为庐山环境吸引,决心留下弘扬佛理。陶范在北香炉峰下为慧永建一“长廊绕涧,科砌环池”的西林寺。慧永终年布衣素食,清心克已,敬重香客,语不伤物,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开创一代禅风。尽管西林寺“殿阁台室庑厨齐备”,他却在寺后山上别立简陋茅屋以禅息,不失清散飘逸之风。隋开皇年间(581-600)重修,唐玄宗敕建“千佛塔”为西林寺大增光彩。宋真宗景德年间,西林寺达到鼎盛。元末战乱,西林寺罹于兵灾。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建,明崇祯四年(1631)又扩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经古嶷和尚重整,遂为禅寺。道光十八年(1838)圮毁,咸丰四年(1854)再毁,十一年(1861)重修。1938年被日损毁。1943年修复。1988年再重建修复。
  天池寺旧名护国寺,立于天池山,为晋慧持所建。晋、宋以来,为庐山之巅最宏伟的一座寺院。北宋,在寺侧始建天池塔及后殿,后毁于战火。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又重建天池塔。明朱元璋将天池寺改名护国寺,又送“天池万寿寺”匾额,命地方官“以大力修天池寺”,使破旧的天池寺一跃成为“殿宇宏丽甲庐山”的首刹。世人称“庐山南北,寺之巨丽者,必以天池寺为冠”。从此,诸多文人造访,留下甚丰诗文和墨宝,尤以天池寺北的《庐山高石坊》珍贵。北宋皇佑五年(1053),欧阳修写《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长诗30行。至明代,王阳明手书其诗,立一冲天式“庐山高诗碑”。寺1939年被日军毁。画家沈周为老师祝寿,据诗意画成《庐山高图》,将诗书于画上(其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万杉寺原名庆云院,位庆云峰下。建于南朝时期。宋仁宗天圣中( 1023-1032)赐今名。1938年毁于日军炮火。1958年,旧址由星子县东牯山林场设为林站,逐年补植杉林,1982年后万杉之景得以复存。寺前有古樟数株,其中五爪樟传为开山僧人大超所植。寺东有树龄1600年的晋代罗汉松。寺后有“龙虎岚庆“4字石刻。1995年,比丘尼释能行主持万杉寺,重建庙宇,继兴佛事。
  秀峰寺原名开先寺,位鹤鸣峰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开先寺住持超渊迎驾淮安,随至松江。帝见超渊道貌非凡,奏对清朗,圣心大悦,特赐御书“秀峰寺”匾额,从此开先寺更名“秀峰寺”。清咸丰四年(1854)毁于太平军战火,1938年又遭日军破坏。20世纪50-60年代,秀峰寺旧址一直作为学校。70年代后期,修复部分堂、台、亭、阁及文物古迹。秀峰自然景色秀丽,寺之北、东、西三面,为文殊、姊妹、香炉、双剑、龟背、鹤鸣等山峰环抱,水之秀以东、西双瀑名扬天下。寺院内高树入云,修篁遍地,石刻漫山,曲径通幽。南宋王十朋有诗云:“庐山何处好?胜地有开先”。民国刘洪群撰“秀夺江山云拥寺,峰连壶峤碧摩天”。自古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之说。
  栖贤寺原名宝庆寺,位石人峰下。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建。唐时,李渤兄弟隐此读书,宝历元年(825),渤出任江州刺史,委僧人智常将读书旧寺重修,更名栖贤寺。后山寺屡遭兵灾战乱,唯“五百罗汉图”尚存112幅,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藏于庐山博物馆。栖贤寺环境优美,历代来访名士多不胜数。北宋苏辙《栖贤寺》云:“虽名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清王士祯有《栖贤寺》诗:“李渤读书处,乃在栖贤谷。何年作招提,来寻惬幽独。僧舍如蜂房,高下傅山麓。云来汉阳峰,时就檐下宿。古寺无所有,修竹间乔木。野纳喜客来,欣然设茗粥。便欲置草堂,岩栖于此卜。”1938年被日军毁。2003年10月,僧浩祥重建。
  海会寺位五老峰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清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光绪年间僧至善重修,名声远播。寺内原藏僧普超血书《华严经》,存庐山博物馆。1933年,蒋介石在此开办军官训练团。1938年,寺院及训练团营房遭日军毁坏。1945年后寺院先后修缮补葺。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劫难。1986年又重建修复。2004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佛寺位于山北麓莲花洞好汉坡下百岁泉旁,唐贞观年间,由高僧昆仲始建。宋代曾名铁骨寺。铁佛寺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有诗赞云:“江上青山不断春,门前流水净无尘……”。清代铁佛寺有13重大殿,佛像600多尊。后破败不堪。1986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始,释妙乐主持复建,率众励精图治,兴建殿堂,重塑金佛,成为中国东南最大比丘尼道场。
  黄龙寺位于牯岭西南的芦林地区。由明万历年间彻空和尚始建,名“鹿野禅林”。寺庙木阁大殿,神秘缥缈,游人常至此“四顾迷归路”。当时有古杉数千株,一谷皆绿,蔽云遮日。建寺不久,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赐旧刻藏经539函和续刻藏经41函,每函包以锦袱,四角皆缘黄绫,极为珍贵。又赠渗金佛像、西洋水墨罗汉、大金铜香炉、花瓶、万岁牌、昆卢佛像、圆球大镜等贵重物品,以示恩宠。为纪念皇恩在寺东北建“赐经亭”。黄龙寺历史上几经兴衰,破损不堪。1987-1988年得专款及捐助修复。
  二、宫观简寂观在归宗寺东北5千米许鸡笼山后,金鸡峰下,刘宋大明五年(461)由道士陆修静建,初名“太虚观”。观后有东西2瀑,观前2峰夹峙如门。陆修静在此炼丹修道,撰写《三洞经书目》,改革东汉五斗米道,自成一家,故称南天师道,三洞法师。泰始三年(467),赴建康(今南京)崇虚馆讲学,广集道经并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藏于太虚观道藏阁,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教经库。异明元年(477),卒于建康,封为舟元真人,赐谥简寂。观名因之改为“简寂观”。南朝时,简寂观为庐山最大道观,殿阁6重,辉煌宏丽。后毁于战火,今存道观遗址和演经礼斗石。观后有布袋岩,观侧有油盐石,另有放生池、浮来石、捣药臼、听松亭等遗址。1996年建殿门,刻碑纪胜,并改名为“东岳观”。
  太平宫在山西北麓东林寺北1千米许,背倚老君岩。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初名“庐山使者庙”,玄宗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额赐之。五代南唐改名“通玄府”,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名“太平兴国观”,宣和元年(1124),宋徽宗改“观”为“宫”,其时道众多达3000余人。南宋乾道六年(1170)八月,陆游到此,恰逢宫中举行白莲会,一连7天,敬香许愿者车马人流不绝,陆游赞“莲社本远法师遗迹,东林寺亦自作会,然不若太平之盛”。元末兵毁太平官,明洪武时重建。时有古迹宝石池、钟鼓楼、墨仙泉、刘仙石、大铁釜、玉衡、咏真之洞等,惜为历代战火所毁。今仅存“玉衡”1件,藏于庐山博物馆。
  仙人洞道院古称佛手岩,在锦秀谷西南。洞之深广10余米,洞顶覆盖岩石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仙人洞初为唐了因和尚修行处。吕洞宾任浔阳令时,弃官居入佛手岩修炼。后人建“吕祖神龛”于此奉祀,清嘉庆年间(1796-1820),道士晏纯一改“吕祖神龛”为纯阳殿,名咏证洞天,立吕洞宾石像,两旁有联云:“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神坛前用黑白2色云母,拼成一太极八卦图,四周配雕刻精美石栏,佛手岩改名仙人洞。光绪三十一年(1905),长安道人静阳子建老君殿,奉祀太上老君,重修纯阳殿、增建藏经阁,始称仙人洞道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协理事罗理松在此修道。1988年,列为市级重点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开天观(开天庙) 原名西凤寺,在庐山东麓威家株桥东1千米许,始建于南宋年间,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鄱湖,朱元璋兵败逃于此地,天忽黑暗,陈无法追赶,遂收兵,朱因而得救。明洪武元年(1368)朱称帝,改西凤寺为开天寺。寺曾多次废兴。1994年后,道长华卿主持修复,2001年建成天师殿,面积360平方米,檐高8米,顶高14米,内供张天师。今虽寺、观混称,实为道家所居。
  报恩观位于山北莲花峰麓。传为“刘越洞天”“董仙祠”“叶道士山房”旧址。明代中后期,万姓家族在此地修报恩祠。清代重建道观名报恩观待续至今。2007年,经修复始有主持负责复兴之业。
  三、教堂清真寺始建于1922年,其时位于牯岭街5号,石砌木构2层房屋,面积285.9平方米,经改造为清真寺。正殿装饰端庄简朴,可容100余人聚中礼拜。1947年4月,遭焚毁,后由信徒筹划求得资助,在原址复建。
  庐山天主堂位于牯岭西南1.5千米许的香山侧路,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美国传教士海洛斯募捐兴建。教堂为石木结构,双坡顶,铁皮瓦,面阔9.25米,进深25.4米,高11.8米,是一幢罗马式教堂建筑。门前建有一石平台,左右两厢为24级石台阶。进门处为前厅,上有小阁楼。厅后为礼拜堂,计有12根墙柱,以承托梁架,上为券拱顶棚,两侧有长形拱券形格窗,礼拜堂前方有一半圆形祭台,是安放圣像和传教士传教之处。该教堂结构坚固,至今保存完好。1986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小礼堂位于河西路河沟北5米,建于1916年。教堂为石木结构,铁皮瓦,坡面顶。平面为丁字形,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教堂为2层,面阔18.2米,进深5.7米,高11.5米;后面教堂面阔8.75米,进深12.8米,高9米。该建筑屋面变化丰富,大门外有一四方形雨棚,上为三坡顶,后面教堂又分2部分,前面部分靠中间窗口为南北两坡顶,上面为东西坡面顶,再上面还有一四坡顶;后面部分四坡顶,整个屋顶变化多样,错落有致,堪称外来建筑的艺术精品。1987年,列入庐山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耶稣升天教堂位于东谷,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建。是中国唯一现存的青石瓦屋面,乱石砌墙,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
  美国圣公会女修道院位于东谷。建于20世纪30年代,英租借地时为153号,今称中九路1号。
  法国天主教教堂位于香山路527号。清同治二十年(1894)法国天主教江西北境六府主教樊体爱建。庐山山上最早的西式建筑。
  俄国东正教堂位于星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俄东正教士尼娑租地建造。
  四、佛塔归宗舍利铁塔在山南归宗寺后金轮峰上,峻拔孤耸,直戟苍穹。塔由铁板镶成,七级六面,高约6丈,第二镌有愣严咒文,第三至第七级铸有浮雕佛像,精致生动。塔始建于东吴赤乌七年(224),初为木塔,后改石塔,明万历年间又改铁塔。重开塔藏时,在地官发现“舍利升许,五色宝光,炫耀人目,瞻者敬礼,无不感悦”。清光绪十五年(1889),康有为游此赋诗2首。其一“千年铁塔抗金轮,云气光明护化城。风雷万劫不动转,烟霄百丈轰飞惊”。1938年,铁塔被侵华日军重炮轰倒。镌有佛像的铁板均被日军劫去,唯从塔底出土一块《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铁塔记》的铜板幸存,现藏庐山博物馆。
  天池塔位于天池山山脊,塔为一阁式,五层六面,塔刹呈宝瓶状,高20米。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为宋丞相韩侘胄所建。现塔系1927年民国将领唐生智重建。塔内藏有银佛像、宋币及水晶珠等文物。此塔1986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位于山北麓,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予重修,塔高7层,呈6角,各面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身向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正门上题额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无上法”,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塔旧有旋梯,系1934年戴传贤所建,可登高远眺,1938年被日军所拆除。1992年维修,置仿明瓷佛像、泥塑、木塑像各300尊,石雕佛像100尊,井赴缅甸请来玉佛,今佛像1080尊供奉塔外佛龛。1959年,西林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方塔与上方塔下方塔在东林寺下方,又称雁门塔,远公塔,即慧远墓。上方塔又称舍利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高僧佛驮跋陀罗所建。佛驮跋陀罗于后秦弘治十年(408)到达长安,宣扬佛法。因同道排挤,被迫南下。慧远邀其到东林寺翻评《华严经》《禅经》等多种经书,对佛教华严宗的创建有一定影响。原上方和下方古塔早废,1984年重修。慧远塔为一荔枝形的垒石建筑,上方塔为一喇嘛式的白塔。
  恭乾禅师墓塔位于山西南金竹坪,距牯岭街4千米。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禅师创建千佛寺,聚集僧侣传布佛法。四十六年(1618),恭乾圆寂,寺僧建墓塔以葬之。塔由花岗石砌成,高3.2米,基座为仰覆莲承托圆形六角石鼓,上有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柱,柱六面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阿弥陀佛”等禅语。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造型别致。墓塔祭台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有石船,石船上立-3级六面石塔,古朴优美,亦称“船塔”。墓塔周围用石条栏护,祭坪面积218平方米的塔院,内有石坊,望柱和石碑。1959年,基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诺那塔又称喇嘛塔,在小天池山之巅,塔为高21米的白色佛教建筑,原是西康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诺那毕生爱国,反对西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1935年逝世,弟子据其遗愿,将其舍利葬于小天池山,国民政府曾颁赠“普佑护国法师”称号。1937年建诺那塔院。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破坏,抗战胜利后修复。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劫难,塔上部的圆锥形“十三天”被毁,塔身受损。现经佛教界捐资修复诺那塔及祖师殿,新建诺那华藏精舍等,供参观朝拜。1987年,塔列为庐山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