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文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文遗产
分类号: K928
页数: 14
摘要: 花径位于山西谷如琴湖畔,又称“白司马花径”,是为纪念唐诗人白居易游大林寺循径赏花而建。花径公园石坊门镌刻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石碑上又刻有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花径亭下正中一块卧石,上刻“花径”2个大字,相传为白居易手书,系1930年知名学者李拙翁发现。园内另有景白亭、花展室及草堂和白居易塑像。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人文地理

内容

花径位于山西谷如琴湖畔,又称“白司马花径”,是为纪念唐诗人白居易游大林寺循径赏花而建。花径公园石坊门镌刻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石碑上又刻有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花径亭下正中一块卧石,上刻“花径”2个大字,相传为白居易手书,系1930年知名学者李拙翁发现。园内另有景白亭、花展室及草堂和白居易塑像。
   白居易草堂位于花径公园花径亭西北的莲池畔。系1987年将唐代自居易于元和十一年(816),在北香炉峰与遗爱寺间“其景绝胜”之处兴建的“草堂”重建此处。白居易草堂按原草堂“五架三问新草堂,石阶挂拄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而建。坐北朝南,木结构,草顶。堂前立2米高的白居易雕像。堂前有一莲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苍松翠竹,草堂内陈列白居易的著作及他在庐山活动的有关资料。
   白鹿洞书院位于五老峰下,西邻观音桥。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今至书院,入内为书院大道,北侧为书院建筑群,依次为先贤书院、棂星门院、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各院间有门连通,总面积3800平方米。大道东侧为贯道溪,沿溪为自然景观带。先贤书院内有朱子祠、先贤祠。朱子祠内有朱熹自画像,左《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先贤祠祭祀李渤、周敦颐、程颐、刘涣、刘恕等先贤。祠前院中有朱熹手植“紫阳丹桂”和西碑廊石刻。出先贤书院是棂星门院落,有棂星石坊、泮池、状元桥和礼圣殿。泮池在棂星门后,池上为状元桥,过桥即礼圣门、礼圣殿。殿中有孔子及其门徒四圣十二贤画像碑,殿后为白鹿园。
   出礼圣殿是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思贤台。御书阁原为珍藏南宋高宗和清康熙帝所赐经、史、子、集书籍处。明伦堂为书院讲堂,堂后有石砌鹿洞,中置跪式石鹿。思贤台位鹿洞之上,乃书院最高处。
   沿白鹿书院前行,为紫阳书院。紫阳为朱熹别号,院中有东碑廊石刻及《游白鹿洞歌》诗碑。古时紫书院为学子宿舍。其侧是延宾馆,为书院接待宾客处,内有朱熹铜像、憩斋、逸园、春风楼,设餐厅、商店、会议室和舞厅。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被指定为联合国专员下榻之所。
   2009年12月,建成“江西历代进士榜”,采用碑廊形式,刻录江西籍历代进士名单1 1000余人,以彰先人学绩,展示赣籍才俊,激励后代少年。
   毛泽东诗碑园 坐落在芦林桥北侧,北倚去庐山博物馆与芦林大桥的公路交会处,面临芦林人工湖,略呈长三角形,北高南低,占地8000平方米。1993年10月8日开工,1994年6月竣工。主体建筑由南主碑亭、北主碑亭、东副碑亭、西副碑亭组成,4亭以东西曲折长廊串连成四面穿透的“四合院”,正中为喷水池。
   南主碑亭:自南口上台阶,平地立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庐山合影的青铜塑像。经左右2座六角亭,再上台阶即至。亭高6.75米,亭中央碑基上竖高2.35米、宽6米的长方形诗碑,上镌刻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一诗。
   北主碑亭:白南主碑亭往北,绕过喷水池,再上台阶即至。亭高9.2米,亭中央竖立高2.7米、宽1.35米的石碑,上镌刻毛泽东《登庐山》一诗。
   东副碑亭:在喷水池之东,东登9级台阶便至。亭平面呈正方形,上镌刻毛泽东为“赠庐山党委诸同志”而书写的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的四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西副碑亭:在喷水池之西,登9级台阶便至。亭平面呈正方形,上镌刻毛泽东书写的,宋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
   庐山博物馆位于芦林湖畔,1984年由芦林1号别墅改建,担负着庐山人文遗存和自然标本的征集、保管、研究、陈列等任务,现珍藏文物、自然标本4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96件、三级文物200件,以陶瓷、字画为特色;藏品年代跨度为公元前4世纪至当代。现举办具有庐山特色的专题陈列:毛泽东当年的卧室陈列的大床、大沙发、落地台灯等原物;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的手书;历代名人与庐山;古代天文器具——璇玑玉衡;庐山第四纪地质展;庐山的植物、昆虫;绘有“蒋”字的蒋介石在庐山的餐具及其他陈列品;清代画家许从龙费时6年绘制的“五百罗汉图”中存庐山的112幅;庐山地型模型,庐山走向世界——庐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展。1996年5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德·席尔瓦教授参观和考察后,评价:“庐山博物馆不仅保存了地质遗产,而且还保存了很多通过诗人、画家、书法家和哲学家们的视线所表现的遗产,它是中国和整个世界的财富”。
   五教祈福文化园位于庐山经济作物试验站,2010年6月11日奠基。铸祈福大钟,上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教标志图案及祝福语,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世界和平”为福祉。五大宗教代表前往铸钟现场祝祷。祈福文化园是一座集合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文化的开放式旅游景区,是庐山重要祈福场所,其建立旨在弘扬庐山的祈福文化。
   第二节 碑崖题刻 一、碑刻 秀峰碑刻(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在秀峰读书台上,南北朝梁江淹诗,宋米芾书,清康熙临摹,江西巡抚张志栋勒石。
   大唐中兴颂有序:在秀峰寺读书台下,唐元结撰文,颜真卿书。
   七佛偈:在秀峰寺读书台下石壁上。北宋黄庭坚应寺僧之请而书。
   纪功碑:在秀峰读书台下石壁上,明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乱后,游开先寺(即秀峰寺)时书此刻石。
   登读书台:在秀峰寺读书台下石壁上。明徐岱登读书台所作。
   观音像题记:在秀峰寺山门内,原像碑毁于1966年,现碑系刘海清、丁联洪描摹补绘而刻制。
   游开先寺:在秀峰双桂堂后。明李梦阳题。
   夜游开先寺:在徐岱《登读书台》碑之右下方。明卢襄题。
   瀑布泉:在秀峰寺龙潭右石壁上。明姚舆仙题。
   游秀峰二首:在秀峰竹林内石壁上。清王凤池题。
   秀峰寺:在秀峰聪明泉后石壁上。1934年林秉周题。
   漱玉亭:在秀峰寺龙潭侧。1962年邵式平题。
   醉石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书醉石:在虎爪崖醉石上。明王逵题,其上方另有程思孟题记。
   过醉石:在虎爪崖醉石上,字甚漫漶不清。明卢襄题。
   题醉石:在虎爪崖醉石上。明郭波澄题。
   濯缨池诗:濯缨池在醉石北崖上。此诗及题记,刻在池边山石上,字漫漶难辩。宋吴亮题。
   九十九盘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宋欧阳修诗,明王守仁书。
   天池附近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夜宿大天池:在大天池照江崖亭内崖石上,明王守仁题。
   黄龙寺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芦桥记:在芦林桥下交芦桥旁石崖上。1928年林森题。
   黄龙潭:在黄龙潭旁山石上。1932年林尔嘉题。
   乌龙潭:在去乌龙潭路边山石上。1930年吴健题。
   三宝树:在黄龙寺三宝树下山石上。名不可见。
   仙人洞碑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颠仙人传:在仙人洞侧御碑亭中。明朱元璋题,占希原书。
   二、摩崖题刻 秀峰题刻(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山:在龙潭侧,北宋米芾书。
   秀峰寺:在秀峰寺月门外石径之右,清康熙书。
   洒雪松:在秀峰寺碑之左,清康熙太子胤初书 庐山:在龙潭右壁上,南宋朱端章书。
   龙:在龙潭瀑布左侧石壁上,北宋李亦书。
   虎:在龙潭右石壁上,元别不花书。
   青玉峡:在上下龙潭中间的山石上,北宋米芾书。
   瀑布泉:在龙潭右侧石壁上,明乔宇书。
   漱玉亭:在漱石亭侧石壁上,清宋荦书。
   濯缨洗耳喷雪奔雷:在龙潭石壁上,张寰书。
   淳祜第一,春社三日,贾似道被旨南昌,核定军饷,舟泊星渚,风作乃游。幕属王松客、张辑、虞伯祚、刘木、弟明道侍:在龙潭左岩斜石上,南宋贾似道题。
   正德八年,岁次癸酉,江西按察司副使、提学,北郡李梦阳再游记,时五月之廿一日也。诸生孙冕、陈韶、孙能从:在龙潭石壁上,明李梦阳题记。
   寿寿福禄:在漱玉亭右侧山坡上,周尧夫题。
   风泉云壑:在龙潭右石壁上,周尧夫题。
   星汉分流:在龙潭右侧石壁上,清龚蕃锡书。
   神龙跃空:在龙潭左侧石壁上,清刘荫枢书。
   直泻银河:在龙潭右侧石壁上,清叶光洛书。
   壁公洗钵处:在龙潭石壁上,清宋至书。
   匡腰玉带:在龙潭左侧石壁上,清叶谦书。
   漱雪流云:在龙潭石壁上,清彭玉麟题。
   醉石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去来馆”在醉石上,南宋朱熹书。
   仙人洞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题刻“佛手岩”,明代“天泉洞”“蟾蜍石”“竹林寺”“游仙石”“讵可所眠”等7方,近代“常乐我净”“纵览云飞”“总览群真”“颐性养寿”“惟菩为宝”“拄笏而观”“智仁勇”“天在山中”“一呼众应”等22方。
   天池寺附近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题刻1方、明代7方、近代5方、待考2方。明代“星壑凭虚”“天池寺”“照江崖”及“壶天胜览”保存良好。
   九十九盘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宋清代题刻“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池”“南云佛”“土地”等32方。
   黄龙寺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明代“降龙”“尺五天”及“莫欲今生胜来世”“痛饮黄龙”等15方。
   古海会寺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海会寺在庐山北麓莲花洞附近,有唐至清石刻多方,主要分布在1块三角形的巨石上。分别有“海会寺”“时唐证圣元年乙未岁”“嗣祖比丘”“本宗开山”“刘本瑞公喜施十石”等。巨石背面有乾隆戊午年(1738)松畔子撰,余氏书刻的“盘旋石上绿接天,枝枝垂荫半边山,我来独坐清心火,名利两忙总不然”诗。其中“时唐证圣元年乙未岁”是庐山最早有确切纪年的摩崖题刻。
   三叠泉题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宋代“留元刚题记”、元“大德九年庐山寻真观题记”、明“刘世扬题记”、清“双溪草堂”等10余方。
   第三节 宗教名胜 一、佛寺 归宗寺在金轮峰下,庐山第一座寺院亦名瞻云寺。东晋咸康初年,王羲之守江州,咸康六年(340),于金轮峰下建室,常在此读书,养鹅习字。后王羲之调离江州,临行前将室舍为寺庙,赠西域异僧达摩多罗,取佛语“万流归一”,名“归宗寺”。宋嘉祜间(1056-1063)增修,明洪武中(1368-1398)继修,万历间重修,清康熙间(1662-1722)再修,咸丰三年(1853)毁,同治三年(1864)复建。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损毁。归宗寺今虽寺毁不存,但遗址周围山色盎然,风景殊丽,寺前古樟根深叶茂,寺后的金轮峰、王羲之“养鹅池”‘洗墨池”和玉帘泉下“羲之洞”尚存。此外,尚有北宋黄庭坚、米芾、真净文,明代邹元标,清初薛所习等人所书石刻20多处;王羲之的“鹅”字,藏于庐山博物馆。
   东林寺位于山西北麓,为庐山名望最高、殿宇最为雄伟的一座寺庙。东晋太元六年(381),慧远见“庐山闲旷,足以息心”,有意留下。慧永找江州刺史,请在西林寺之东为慧远建寺,十一年(386),东林寺落成,慧远率本门弟子迁进东林寺。慧远进寺36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一心从事修禅弘法,撰文立说。送客从不越寺前虎溪桥。元兴元年(402),慧远邀集著名隐士,玄学家刘遗民等123人结白莲礼,创造性地发展印度僧人世观的“净土论”。慧远所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沙门袒服论》《三报论》《明报应论》,对后世佛教影响甚大。唐天宝七年(748)冬,扬州大明寺高僧鉴真数次东渡日本失败后,特到东林寺“观藏经,说佛理,览风景”,再次产生东渡日本的豪情。5年后,6渡日本,终把东林寺净土宗教义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称为东林教即源于此。净土宗还传播到东南亚各国。唐大中元年至咸通元年( 847-860)间,“东林寺殿厢塔室、亭台楼阁多达310间,藏书10000多卷,僧侣常数百人“,成为国内佛教主要宗派之一。宋绍兴年间(1131-1162)毁,明洪武六年(1373)重修。万历年间(1573-1620)兴复神运殿、净业堂和禅房,清顺治卜三年(1656)修五如来殿,康熙五年(1666)修远公影堂。咸丰年间(1851-1861)兵毁。1976年后陆续复建。1987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寺东晋太元二年(377),慧永南下罗浮传法途经庐山,江州刺史陶范挽留,慧永感其诚,且为庐山环境吸引,决心留下弘扬佛理。陶范在北香炉峰下为慧永建一“长廊绕涧,科砌环池”的西林寺。慧永终年布衣素食,清心克已,敬重香客,语不伤物,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开创一代禅风。尽管西林寺“殿阁台室庑厨齐备”,他却在寺后山上别立简陋茅屋以禅息,不失清散飘逸之风。隋开皇年间(581-600)重修,唐玄宗敕建“千佛塔”为西林寺大增光彩。宋真宗景德年间,西林寺达到鼎盛。元末战乱,西林寺罹于兵灾。明洪武十四年(1381)复建,明崇祯四年(1631)又扩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经古嶷和尚重整,遂为禅寺。道光十八年(1838)圮毁,咸丰四年(1854)再毁,十一年(1861)重修。1938年被日损毁。1943年修复。1988年再重建修复。
   天池寺 旧名护国寺,立于天池山,为晋慧持所建。晋、宋以来,为庐山之巅最宏伟的一座寺院。北宋,在寺侧始建天池塔及后殿,后毁于战火。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又重建天池塔。明朱元璋将天池寺改名护国寺,又送“天池万寿寺”匾额,命地方官“以大力修天池寺”,使破旧的天池寺一跃成为“殿宇宏丽甲庐山”的首刹。世人称“庐山南北,寺之巨丽者,必以天池寺为冠”。从此,诸多文人造访,留下甚丰诗文和墨宝,尤以天池寺北的《庐山高石坊》珍贵。北宋皇佑五年(1053),欧阳修写《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长诗30行。至明代,王阳明手书其诗,立一冲天式“庐山高诗碑”。寺1939年被日军毁。画家沈周为老师祝寿,据诗意画成《庐山高图》,将诗书于画上(其画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万杉寺原名庆云院,位庆云峰下。建于南朝时期。宋仁宗天圣中( 1023-1032)赐今名。1938年毁于日军炮火。1958年,旧址由星子县东牯山林场设为林站,逐年补植杉林,1982年后万杉之景得以复存。寺前有古樟数株,其中五爪樟传为开山僧人大超所植。寺东有树龄1600年的晋代罗汉松。寺后有“龙虎岚庆“4字石刻。1995年,比丘尼释能行主持万杉寺,重建庙宇,继兴佛事。
   秀峰寺原名开先寺,位鹤鸣峰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南巡,开先寺住持超渊迎驾淮安,随至松江。帝见超渊道貌非凡,奏对清朗,圣心大悦,特赐御书“秀峰寺”匾额,从此开先寺更名“秀峰寺”。清咸丰四年(1854)毁于太平军战火,1938年又遭日军破坏。20世纪50-60年代,秀峰寺旧址一直作为学校。70年代后期,修复部分堂、台、亭、阁及文物古迹。秀峰自然景色秀丽,寺之北、东、西三面,为文殊、姊妹、香炉、双剑、龟背、鹤鸣等山峰环抱,水之秀以东、西双瀑名扬天下。寺院内高树入云,修篁遍地,石刻漫山,曲径通幽。南宋王十朋有诗云:“庐山何处好?胜地有开先”。民国刘洪群撰“秀夺江山云拥寺,峰连壶峤碧摩天”。自古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之说。
   栖贤寺原名宝庆寺,位石人峰下。南朝齐永明七年(489)建。唐时,李渤兄弟隐此读书,宝历元年(825),渤出任江州刺史,委僧人智常将读书旧寺重修,更名栖贤寺。后山寺屡遭兵灾战乱,唯“五百罗汉图”尚存112幅,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藏于庐山博物馆。栖贤寺环境优美,历代来访名士多不胜数。北宋苏辙《栖贤寺》云:“虽名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清王士祯有《栖贤寺》诗:“李渤读书处,乃在栖贤谷。何年作招提,来寻惬幽独。僧舍如蜂房,高下傅山麓。云来汉阳峰,时就檐下宿。古寺无所有,修竹间乔木。野纳喜客来,欣然设茗粥。便欲置草堂,岩栖于此卜。”1938年被日军毁。2003年10月,僧浩祥重建。
   海会寺位五老峰下。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始建,清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光绪年间僧至善重修,名声远播。寺内原藏僧普超血书《华严经》,存庐山博物馆。1933年,蒋介石在此开办军官训练团。1938年,寺院及训练团营房遭日军毁坏。1945年后寺院先后修缮补葺。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劫难。1986年又重建修复。2004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佛寺位于山北麓莲花洞好汉坡下百岁泉旁,唐贞观年间,由高僧昆仲始建。宋代曾名铁骨寺。铁佛寺依山而建,环境优美。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有诗赞云:“江上青山不断春,门前流水净无尘……”。清代铁佛寺有13重大殿,佛像600多尊。后破败不堪。1986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始,释妙乐主持复建,率众励精图治,兴建殿堂,重塑金佛,成为中国东南最大比丘尼道场。
   黄龙寺位于牯岭西南的芦林地区。由明万历年间彻空和尚始建,名“鹿野禅林”。寺庙木阁大殿,神秘缥缈,游人常至此“四顾迷归路”。当时有古杉数千株,一谷皆绿,蔽云遮日。建寺不久,明神宗之母慈圣皇太后,赐旧刻藏经539函和续刻藏经41函,每函包以锦袱,四角皆缘黄绫,极为珍贵。又赠渗金佛像、西洋水墨罗汉、大金铜香炉、花瓶、万岁牌、昆卢佛像、圆球大镜等贵重物品,以示恩宠。为纪念皇恩在寺东北建“赐经亭”。黄龙寺历史上几经兴衰,破损不堪。1987-1988年得专款及捐助修复。
   二、宫观 简寂观在归宗寺东北5千米许鸡笼山后,金鸡峰下,刘宋大明五年(461)由道士陆修静建,初名“太虚观”。观后有东西2瀑,观前2峰夹峙如门。陆修静在此炼丹修道,撰写《三洞经书目》,改革东汉五斗米道,自成一家,故称南天师道,三洞法师。泰始三年(467),赴建康(今南京)崇虚馆讲学,广集道经并加以整理甄别,鉴定其中经戒、方药、符图等1228卷,藏于太虚观道藏阁,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教经库。异明元年(477),卒于建康,封为舟元真人,赐谥简寂。观名因之改为“简寂观”。南朝时,简寂观为庐山最大道观,殿阁6重,辉煌宏丽。后毁于战火,今存道观遗址和演经礼斗石。观后有布袋岩,观侧有油盐石,另有放生池、浮来石、捣药臼、听松亭等遗址。1996年建殿门,刻碑纪胜,并改名为“东岳观”。
   太平宫 在山西北麓东林寺北1千米许,背倚老君岩。建于唐开元十九年(731),初名“庐山使者庙”,玄宗御书“九天使者之殿”匾额赐之。五代南唐改名“通玄府”,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名“太平兴国观”,宣和元年(1124),宋徽宗改“观”为“宫”,其时道众多达3000余人。南宋乾道六年(1170)八月,陆游到此,恰逢宫中举行白莲会,一连7天,敬香许愿者车马人流不绝,陆游赞“莲社本远法师遗迹,东林寺亦自作会,然不若太平之盛”。元末兵毁太平官,明洪武时重建。时有古迹宝石池、钟鼓楼、墨仙泉、刘仙石、大铁釜、玉衡、咏真之洞等,惜为历代战火所毁。今仅存“玉衡”1件,藏于庐山博物馆。
   仙人洞道院古称佛手岩,在锦秀谷西南。洞之深广10余米,洞顶覆盖岩石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仙人洞初为唐了因和尚修行处。吕洞宾任浔阳令时,弃官居入佛手岩修炼。后人建“吕祖神龛”于此奉祀,清嘉庆年间(1796-1820),道士晏纯一改“吕祖神龛”为纯阳殿,名咏证洞天,立吕洞宾石像,两旁有联云:“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神坛前用黑白2色云母,拼成一太极八卦图,四周配雕刻精美石栏,佛手岩改名仙人洞。光绪三十一年(1905),长安道人静阳子建老君殿,奉祀太上老君,重修纯阳殿、增建藏经阁,始称仙人洞道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协理事罗理松在此修道。1988年,列为市级重点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开天观(开天庙) 原名西凤寺,在庐山东麓威家株桥东1千米许,始建于南宋年间,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鄱湖,朱元璋兵败逃于此地,天忽黑暗,陈无法追赶,遂收兵,朱因而得救。明洪武元年(1368)朱称帝,改西凤寺为开天寺。寺曾多次废兴。1994年后,道长华卿主持修复,2001年建成天师殿,面积360平方米,檐高8米,顶高14米,内供张天师。今虽寺、观混称,实为道家所居。
   报恩观位于山北莲花峰麓。传为“刘越洞天”“董仙祠”“叶道士山房”旧址。明代中后期,万姓家族在此地修报恩祠。清代重建道观名报恩观待续至今。2007年,经修复始有主持负责复兴之业。
   三、教堂 清真寺 始建于1922年,其时位于牯岭街5号,石砌木构2层房屋,面积285.9平方米,经改造为清真寺。正殿装饰端庄简朴,可容100余人聚中礼拜。1947年4月,遭焚毁,后由信徒筹划求得资助,在原址复建。
   庐山天主堂位于牯岭西南1.5千米许的香山侧路,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美国传教士海洛斯募捐兴建。教堂为石木结构,双坡顶,铁皮瓦,面阔9.25米,进深25.4米,高11.8米,是一幢罗马式教堂建筑。门前建有一石平台,左右两厢为24级石台阶。进门处为前厅,上有小阁楼。厅后为礼拜堂,计有12根墙柱,以承托梁架,上为券拱顶棚,两侧有长形拱券形格窗,礼拜堂前方有一半圆形祭台,是安放圣像和传教士传教之处。该教堂结构坚固,至今保存完好。1986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督教小礼堂位于河西路河沟北5米,建于1916年。教堂为石木结构,铁皮瓦,坡面顶。平面为丁字形,分前后两部分。前面教堂为2层,面阔18.2米,进深5.7米,高11.5米;后面教堂面阔8.75米,进深12.8米,高9米。该建筑屋面变化丰富,大门外有一四方形雨棚,上为三坡顶,后面教堂又分2部分,前面部分靠中间窗口为南北两坡顶,上面为东西坡面顶,再上面还有一四坡顶;后面部分四坡顶,整个屋顶变化多样,错落有致,堪称外来建筑的艺术精品。1987年,列入庐山文物保护单位。
   美国耶稣升天教堂位于东谷,清宣统二年(1910)前后建。是中国唯一现存的青石瓦屋面,乱石砌墙,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基督教堂。
   美国圣公会女修道院位于东谷。建于20世纪30年代,英租借地时为153号,今称中九路1号。
   法国天主教教堂 位于香山路527号。清同治二十年(1894)法国天主教江西北境六府主教樊体爱建。庐山山上最早的西式建筑。
   俄国东正教堂位于星洲。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俄东正教士尼娑租地建造。
   四、佛塔 归宗舍利铁塔在山南归宗寺后金轮峰上,峻拔孤耸,直戟苍穹。塔由铁板镶成,七级六面,高约6丈,第二镌有愣严咒文,第三至第七级铸有浮雕佛像,精致生动。塔始建于东吴赤乌七年(224),初为木塔,后改石塔,明万历年间又改铁塔。重开塔藏时,在地官发现“舍利升许,五色宝光,炫耀人目,瞻者敬礼,无不感悦”。清光绪十五年(1889),康有为游此赋诗2首。其一“千年铁塔抗金轮,云气光明护化城。风雷万劫不动转,烟霄百丈轰飞惊”。1938年,铁塔被侵华日军重炮轰倒。镌有佛像的铁板均被日军劫去,唯从塔底出土一块《明万历四十三年重修铁塔记》的铜板幸存,现藏庐山博物馆。
   天池塔位于天池山山脊,塔为一阁式,五层六面,塔刹呈宝瓶状,高20米。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为宋丞相韩侘胄所建。现塔系1927年民国将领唐生智重建。塔内藏有银佛像、宋币及水晶珠等文物。此塔1986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林塔又名千佛塔,位于山北麓,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曾予重修,塔高7层,呈6角,各面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身向南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正门上题额为“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为“金刚”,四层为“灵就来”,五层为“无上法”,六层为“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塔旧有旋梯,系1934年戴传贤所建,可登高远眺,1938年被日军所拆除。1992年维修,置仿明瓷佛像、泥塑、木塑像各300尊,石雕佛像100尊,井赴缅甸请来玉佛,今佛像1080尊供奉塔外佛龛。1959年,西林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方塔与上方塔下方塔在东林寺下方,又称雁门塔,远公塔,即慧远墓。上方塔又称舍利塔,在东林寺后山上,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国境)高僧佛驮跋陀罗所建。佛驮跋陀罗于后秦弘治十年(408)到达长安,宣扬佛法。因同道排挤,被迫南下。慧远邀其到东林寺翻评《华严经》《禅经》等多种经书,对佛教华严宗的创建有一定影响。原上方和下方古塔早废,1984年重修。慧远塔为一荔枝形的垒石建筑,上方塔为一喇嘛式的白塔。
   恭乾禅师墓塔位于山西南金竹坪,距牯岭街4千米。明万历七年(1579),恭乾禅师创建千佛寺,聚集僧侣传布佛法。四十六年(1618),恭乾圆寂,寺僧建墓塔以葬之。塔由花岗石砌成,高3.2米,基座为仰覆莲承托圆形六角石鼓,上有仰覆莲承托六角石柱,柱六面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法轮常转,阿弥陀佛”等禅语。柱上有石檐,檐上有葫芦形宝顶。此塔集经幢与喇嘛塔的特点于一体,造型别致。墓塔祭台左前方有天然卧石,上有石船,石船上立-3级六面石塔,古朴优美,亦称“船塔”。墓塔周围用石条栏护,祭坪面积218平方米的塔院,内有石坊,望柱和石碑。1959年,基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诺那塔又称喇嘛塔,在小天池山之巅,塔为高21米的白色佛教建筑,原是西康大活佛诺那呼图克图的舍利塔。诺那毕生爱国,反对西藏“独立”,维护祖国统一,1935年逝世,弟子据其遗愿,将其舍利葬于小天池山,国民政府曾颁赠“普佑护国法师”称号。1937年建诺那塔院。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破坏,抗战胜利后修复。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劫难,塔上部的圆锥形“十三天”被毁,塔身受损。现经佛教界捐资修复诺那塔及祖师殿,新建诺那华藏精舍等,供参观朝拜。1987年,塔列为庐山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桥亭楼台 一、桥 观音桥原名三峡桥、栖贤桥,横跨栖贤谷三峡涧中。清顺治年间乡民于桥堍建观音寺,改称“观音桥”。桥建于北宋祥符七年(1014),桥体长19.42米,宽4.33米,高10.67米,单孔跨在两岸悬崖上,由7排共105块凿有公母榫的花岗石首尾相衔,凹凸相扣而成,每块重约1吨。桥下纳汉阳、五老诸峰72条溪水,每逢春夏,山洪奔泻,声如雷霆,似长江三峡之险。清屈大钧有诗云:“二十四潭争一桥,惊泉喷薄几时消。一山瀑布归三峡,小小天风作海潮。”桥下漫壁石刻,拱石上刻“维皇宋祥符七年,岁镒甲寅二月丁巳所朔建桥。上愿皇帝万岁,法轮常转,风调雨顺,天下民安。谨题”38字。另一行刻“福州僧智郎勾当造桥,建州僧文秀教化造桥,江州匠陈智福,弟智汪、智洪。”其下砥石有北宋黄庭坚书“三峡涧”3字,右侧石壁有“山浪”2字。桥东头有清薛所习题“招隐”2字,旁有”陆鸿渐品为天下第六泉。岁在辛酉,南海杜墁公饮此,刻石记之”。桥横下石台上,有明正德间马朋书“金井”2字,与三峡涧上游“玉渊”相呼应。旁有莆田殷孟九题书“万流归一”。苏轼、苏辙、黄庭坚、唐寅、屈大均等都曾亲临此桥。苏轼誉桥为“庐山二绝景之一”。唐寅创作《庐山三峡桥图》,手书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悬流溅扑鱼龙跳。赢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1961年9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参观。1988年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枕流桥在白鹿洞书院前贯道溪上。单拱石构,两旁有护栏,桥下大石枕之,有朱熹书“枕流”石刻,故名。桥长12.5米,宽3.2米,高10米。初为朱熹在宋淳熙八年(1181)所建,始为木桥。清道光十一年(1834)南康知府杨树基改建为石桥。李梦阳《枕流桥》诗描述此桥的险要。
   清俸桥在马尾水瀑布之上,清乾隆九年(1744)九江关监督唐英出资所建,桥面长12.7米,拱高6米,宽3.6米,由1000余块条石拼合而成,无任何粘合剂物。桥竣唐英赋诗。桥前原立因缘碑,后毁。
   二、亭 御碑亭位于仙人洞南侧的锦绣峰顶的白鹿升仙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下诏兴建。由石瓦、石脊.石墙、石柱、石门构成。亭内中央竖立高4米、宽1.6米、厚0.2米的石碑。碑正面镌朱元璋撰《周颠仙人传》,背面刻《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徐道人、赤脚僧文》及诗2首。亭坐东朝西,平面呈正方形,边宽5.8米,高6米,歇山顶。正门上方横额上书“御制”2字。左右两端饰2龙首图案。门两边石柱上镌“四辟云山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联。亭居临下,端庄凝重,古朴厚重。亭四周用石板石柱间成一方形院落。整个建筑尤显非凡气势。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赐经亭在黄龙寺后山顶上,又称黄龙御碑亭。明万历十五年(1587)明神宗为纪念母亲明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经文637函,颁布给黄龙寺而建。亭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石结构,石柱、石瓦、石檐,高6米,边宽3.8米。亭中立一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气氛庄严肃穆。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访仙亭亦称周颠亭,在仙人洞北侧。相传朱元璋访周颠而不得,筑亭以纪念。古诗人孙应鳌有“访仙亭畔野云深,幻迹犹传古竹林”诗句。明朱多炡《访仙亭》诗云“客访遗基岁月华,仙人何处弄烟霞。山中甲子无春夏,四月方开二月花。” 漱玉亭在秀峰寺西侧青玉峡龙潭畔,为宋代苏轼常游之地。苏轼见此怒流湍急,风景如画,筑亭点景,题名“漱玉亭”,并有“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晶宫,愿从琴高生,脚踏赤鲤公;手扶玉芙蓉,跳下清冷中”诗句。
   玉弦亭在五老峰中腰的木瓜洞,为明末道士石嵩隐留下的古迹之一。《石嵩隐木瓜洞杂诗》云:“呎尺层岩别一天,小亭恰好在溪边;高山流水传音过,谁识冰心上王弦。” 聚仙亭在天池寺西侧,祀周颠之处,亭侧为清凉石,寺僧凿石,小亭置于石上,由亭可俯瞰石门涧深壑奇景。明王畿《雨坐聚仙亭》诗云:“坐雨亦白好,悠然澹物情;青林团雾气,丹壑泻泉声,樗散原甘寂,蔬斋已去腥,佳人期未至,沾湿步前楹。” 花径亭、景白亭在牯岭西北如琴湖畔。由白居易题写的“花径”刻石,1930年被挖掘发现,汉阳人李凤高便邀同好,集资募地,植桃千余株,以续当年之胜,建圆亭,名花径亭,覆盖“花径”巨石,以保久远。在花径石碑坊旁有景白亭,系一尖顶方亭,亭坐东朝西,木石结构,铁瓦飞檐。亭前立陈三立撰《景白亭记》石碑,记述建亭经过。
   望江亭在小天池山南侧绝壁之上,亭顶红色伞形,原名“烈灵台”。亭百米许处,有一纪念碑,碑座四方形,碑身三角形,高10米的“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国民政府的陆军第99军,辖60、92、99、197师,在抗日时期,曾先后参加淞沪、鲁南、鄂南、南浔、桂南、长沙三次会战及常德、长衡会战诸役,牺牲者逾数万。抗日胜利后,该军长缅怀忠勇袍泽,“尽死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血溅沙场,膏涂原野”“敢死犯难的大无畏精神”,特建纪念碑,“期诸先烈之丰功盛烈,与庐山并峙不朽!“1946年4月动工,9月完成。与纪念碑同时建成的,有9级台阶而上的烈灵台,其时是用作供奉烈士牌位的。新中国成立后,烈灵台改名望江亭。
   三、楼(堂) 南康府谯楼又名周瑜点将台,古为南康郡署望楼,在星子县城南部,近鄱阳湖畔。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星子县升南康军,谯楼之北为军署所在。南宋乾道元年(1165),于军署前增建门楼。元代改军署为南康路总管府,至正初(1341)在府前楼原址上始建木结构谯楼。明洪武初年(1368)重修,中置漏壶计时。天顺二年(1458),重建砖木结构谯楼,下筑花岗石崇台,台下拱洞为府署大门,台上为重檐楼阁,雕栏画栋,上盖琉璃瓦,楼上置鼓报时,民称“鼓楼”。谯楼台基长30.5米,宽16米,高6.6米。中间门洞深16米,宽3.3米,高5.6米。台东有石阶通往台上,台上楼阁长17.35米,宽10.75米,高3.8米,四周有通道。洞门前原有石狮2对及“湖山重郡”“理学名邦”字牌,气势雄伟。洞前两侧为清乾隆南康知府刘方溥所书长联石刻“曾是名贤过化,前茂叔后考亭,我亦百姓长官,且试问催科抚字。纵使绝险称雄,背匡庐面澎蠡,谁做一方保障,敢徒凭形势山川”。
   谯楼东侧原有花岗石大马槽1尊,传为周瑜喂马槽。楼前原有“真儒过化”牌坊和明嘉靖牌坊,高6-8米,宽4米。石坊上刻人物、花鸟、禽兽,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进谯楼洞门往北为古南康府署,内有试院、正堂、直节堂、六老堂、来鹤堂、客厅、花厅、戏台、爱莲池、二贤祠等建筑,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除谯楼和爱莲池尚存外,其他旧址均已建民房。1959年,谯楼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楼前的喂马槽和牌坊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0年省文化局拨专款对谯楼进行修缮。
   星子民间传说,谯楼为三国时周瑜点将台遗址。据清同治《星子县志》和《三国志·周瑜传》载,周瑜于建安十一年(206)在官亭湖(星子县城东南)教习水军。另悉,“周瑜点将台”图片已被收入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古代战争史”展厅。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掷笔峰下,原为大礼堂,在原图书馆之左,坐东朝西,是传习学舍的配套建筑,1937年建,为受训人员集会的场所。建筑物高16.8米,长39.7米,宽30.9米,上下2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一楼为餐厅,二楼为礼堂,南、北两面装有大钢窗;正面入口处为3扇拱形大门。整个建筑风格亦中亦西,中西合璧。此建筑落成后,为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暑期重要活动场所。1949年庐山解放后,更名庐山人民剧院。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在此召开3次会议。1996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四、台 李璟读书台在秀峰景区。相传李璟15岁在此筑台读书。台今已废,仅剩台前紫石雕花石栏,石栏花纹图案系南唐风格。台旁原有六丈松,远望如华盖当空,1938年被日军砍毁。台中有康熙临摹米芾诗碑,诗怍为南朝齐梁间江淹的《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碑为汉白玉,高1.8米,宽0.2米,清江西巡抚张志栋勒石立碑。沿读书台西侧石阶而下再西行,有“月印龙潭”圆形石门,内有康熙手书“秀峰寺”,胤初手书“洒松雪”石碑。碑高分别为2.05米,1.98米,宽分别为1米、0.9米。碑前有片石如云,上书“片云”2字和“左檀龚蕃锡题”。读书台上数十米处,有1984年所建双层亭,名“豁然”。
   清凉台 在天池寺南下1千米许,台因文殊摄化得名。由台去石门涧,钟声相闻,四周奇峰异石,陡峭万仞。此处旧有石亭,中午始见阳光,一片寒气逼人,冷翠扑面,晴亦湿衣。由台俯瞰深涧,只见木桥横陈涧上,称挽云桥,过挽云桥,才能攀登到台上。台的上面岩上有一石室,明万历间,老僧亮空手构,后稍废,以后为僧智瑞在此静住修禅。这里有奇石、奇松、最奇之石为鹦鹉石,最奇之松仙虬松。最奇之池有二:一为天池,一为砚池。伫立台上,可仰观玉印、铁船、鹏博诸峰。
   文殊台在天池寺西侧,石筑而成。相传为明代王阳明夜观“佛灯”之处。台内展出“龙鱼”(即蝾螈)以供游者参观。台畔,旧有“偃盖松”,晋葛洪《抱朴子》说“松千岁者,四边枝起,上杪不长。望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千岁”。《纪胜之书》载:“栽松,去其中根,惟留四面须根,无不偃盖。”相传台为文殊跌坐处。有王阳明石刻诗“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白鹿升仙台在仙人洞石圆门之右10米处,明太祖朱元璋立周颠仙碑于基上。明代桑乔《庐山纪事》载:“白鹿升仙台,相传常有人乘白鹿于此升仙”,故名。
   对酌台 在紫霄峰的南崖上,相传晋代陶渊明,乘蓝舆(竹桥)登庐山时,每偕简寂观道士陆修静同徙紫霄峰,有弟子携酒在后,经过可以休息的盘石,坐下相对痛饮起来。
   第五节 中外别墅 一、别墅建设 清同治二年(1863),法国传教士在山北麓莲花洞始建别墅与教堂。清同治年间至光绪年间,英法等国职员及俄国商人,于九峰寺附近建避暑别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依靠列强势力,上山强占长冲山谷为租界地,大兴土木,建造别墅。随后,芦林俄租界、猴子岭美租界、“华界”——西谷的西半部、橄榄山、小天池、女儿城,以及太乙村,渐形成由东谷辐射的以欧式别墅为主流的建筑群。1917年,全山有别墅560栋,20世纪20年代,已有美、英、德、瑞典、意大利、挪威、奥地利、俄、芬兰、法、葡萄牙、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瑞士、捷克、丹麦、爱尔兰、中国等20个国籍的别墅848栋。
   至2010年,土地房产部门统计,原建别墅中有的或毁于兵乱,或倒于风雨,或罹于火灾,或被拆除或改建。全山尚存别墅636栋,总建筑面积174653.57平方米,16个国家建筑风格。其中,中式259栋,美国185栋,英式125栋,德式17栋,瑞典式12栋,日本式11栋,法式7栋,芬兰式3栋,挪威3栋,以及丹麦、加拿大、俄国、葡萄牙、澳大利亚、瑞士式和国际式(即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别墅。
   二、形态类别 内廊式别墅建筑在于周边为封闭回廊。多以石料作墙,门窗拱券。外廊为玻璃窗封闭,但留拱券式建筑符号。廊内光线、通风好,这种建筑一般三边设廊,而卧室、客厅置在其中。
   外廊式别墅建筑廊不封闭,外廊多为木柱,柱间檐口下方弧形木雕为拱,每拱中间圆木球雕刻作装饰,护栏亦是木质图案构成,顶棚木条制成菱角花格,为通透状。这种别墅除外石墙外,多用木材,如内室线板全封仰顶,体现木的自然质感。建筑体量不大,造型线条复杂,古朴自然,体现建筑自身美。
   单亭式别墅建筑则在房屋左右或中间任何一处,突出三面墙壁,室内亦变成三面形空间,锥形亭顶,与主体建筑的四坡屋顶分开。故改变房屋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单调感,其线条变化和几何构图,增强建筑美观。
   双亭式别墅建筑正面双边对称六角亭,左右两亭墙壁亦是三面突出对外,两亭、两亭之间外廊有分封闭式或是敞开式。亭顶锥形坡顶拉得不高,主体建筑正立面形成三点式构图。建筑正面富于变化,构图既有对称美又有角度曲线美。
   古堡式别墅建筑基本全石结构,屋面采用钢筋水泥平顶,四周砌成墙垛,与西方古堡相似。块石砌墙,拱券门窗。屋体显得稳重,具有古老简朴特色。
   鱼鳞板外墙型别墅 可谓全部用木。外墙用鱼鳞板,以主柱为框架,以木板半薄半厚相迭形成。内墙订灰板条,用石灰和沙浆抹平。内隔墙同样法处理,圆线板顶,木板地面,屋面铁瓦,这种房屋体量小,一般油漆灰墙红顶。由于小巧,易为建筑。
   庐山别墅墙体材料,多数就地取材于庐山之石,少量用青砖或雨淋板。石料墙体坚固耐用,还与环境相协调。多数石墙的石料采用未加工成型的不规则石块(又称毛石),垒砌时将石块平整一面向外。墙体砌成后,再用水泥将石块与石块接合处缝隙填实,在墙体表面形成不规则、如网状的凸出线条,使别墅与其周围山石保持和谐,给人一种自然、朴实、新奇美感。别墅屋面多是铁皮瓦。铁皮瓦质轻,易固定在屋顶上,多漆成红色,在以绿色为主体的庐山,显得格外醒目。屋面形式也富有变化,以平面为单元组成多变的几何体,有单坡、两坡、尖顶、穹顶等形式,有正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锥形等多种组合。
   三、别墅保护 庐山别墅多分布在牯岭东、西谷内,多数别墅有庭院,或松柏掩映,或翠竹环绕,或小桥枕水,或花草四布,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相映成趣。为便于管理,别墅均进行编号。有关部门按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进行评定,分别列入国家保护、省级保护和庐山保护的文物。重点别墅完好率达1 00%,名人别墅完好率达90%。
   1986年,美庐别墅、芦林别墅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美庐别墅、芦林别墅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2号别墅、124号别墅、176号别墅、359号别墅、原孔祥熙别墅(庐山宾馆479号)、汪精卫别墅(五一疗养院303号)、原宋美龄别墅(庐疗210号)、原林森别墅(庐山林场1274号)、原冯玉祥别墅(省公安厅招待所441号)、原杜克尔别墅(庐山别墅村175号)、原李烈钧别墅(庐山云雾所1199号,庐山民政招待所1216号、1213号)、原黄维别墅(庐山公安局38号)、原吴鼎昌别墅(建设处招待所742号)列入庐山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后,180号美庐别墅、124号别墅、176号别墅、359弓别墅、442号别墅、175号别墅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典型别墅 美庐别墅(180号) 位于牯岭东谷长冲河畔,背依大月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1933年,夏巴莉女士让给蒋介石夫妇居住,1934年,巴莉女士将别墅赠送宋美龄。1948年8月,蒋介石题写“美庐”2字。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2层,附楼为1层,占地面积455平方米,建筑面积996平方米,庭园占地面积4928平方米,建筑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故庭园显得敞净。步通透式凉台、进入室内是会客厅及卧室。二楼是办公室、会客厅、卧室。办公室左侧有凉台、阳台,均为石柱、石栏,宽阔安适。与主楼相连的是附房,为1934年增建,采用封闭式内廊联为一体。外看为一排玻璃窗,内部布局为一侧是通道,一边是餐厅、琴房、侍卫室等,中以内廊连贯。1959年、1961年、1970年中共中央三次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均寓居于此。
   124号别墅 位于柏树路,依山坡而筑,东临长冲河,为石混结构,2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由石墙围砌的庭园,占地4900平方米。别墅立面构图,富有层次感和韵律感。石墙面镶嵌3个圆拱窗,呈规则地排列:二楼阳台挑出,阁楼层建有一排老虎窗。平面布置为内廊式,各房间以内廊连接,一楼为大客厅、餐厅、客房,二楼为客厅和卧室。外观色彩为灰褐墙面、浅绿的门窗、深红的老虎窗和屋顶。别墅建于1919年,原为俄国亚洲银行别墅。1927年,朱培德购置。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刘少奇寓居于此,1963年3月,陈毅居于此。
   176号别墅位于河东路,前临长冲河,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一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别墅为对称公寓式,以中间客厅为轴,左右对称排列1个套间和1个单间。主立面为敞开式外廊,木栏杆,门前为呈八字形石台阶。平面呈矩形,造型简洁、朴实。庭院开阔,树木繁茂,占地3200平方米。别墅原为美国驻汉口圣公会建造,原称美国圣公会海外教会居地。1946-1948年,归国民党励志社辖,用以接待外国驻华大使及国民政府要员。1959年夏,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彭德怀寓居于此。
   359号别墅位于中八路,依山势而建,二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856平方米,庭园占地4878平方米,为庐山近代别墅群中体量最大者。别墅利用地形特点,造型奇崛。平面呈“凹”字形,二楼有敞开式外廊,半个六边形的阳台,廊柱、廊栏、台栏均为石构。内部设有封闭式门厅、客厅、餐厅、书房、卧室等。庭园内有石台阶、四层花坛,西北部有一游泳池。别墅建于1902年。1932年,熊式辉购置。1959年、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朱德寓居于此。
   442号别墅位于河西路,背依牯牛岭,前临长冲河,1919年建造,一层,石混结构,建筑面积434平方米。别墅以打制规整的方整石料作墙体,外观显得规整、古朴、大方。内部结构,在主立面和侧立面的周边,设有宽敞的封闭式内廊;客厅、卧室、副卧室,均与内廊相通。1946年7-9月,美国特使马歇尔曾居于此。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会议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寓居于此。1990年,别墅辟为“周恩来在庐山活动纪念室”。
   芦林别墅 在芦林湖畔,因房号为1号,又称芦林1号,是中共中央1959年庐山会议后,为毛泽东再次上庐山而准备的,建于1961年,单层平顶。坐东朝西,石与混凝土结构。主楼为“四合院”式,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中间有340平方米的矩形天井花园,四周是内走廊,朝内向天井均为大玻璃窗。别墅南主立面有敞廊,东侧立面有封闭式外廊。主楼处有一占地1万平方米的公园。1984年,别墅改为庐山博物馆。
   第六节 名人墓冢 一、历代人物墓冢 陶渊明墓位于桃花源观口西侧的面阳山。《庐山志》“由观口钱村出马头山后之半山北行三里,至面阳山东麓,靖节祠在焉”。尚存遗址。墓主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墓作石碑坊形,砖石结构,墓碑首横刻“清风高节”4字,碑面中直刻“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五柳先生传》及墓志,三刻《归去来辞》及裔孙名字。1959年,墓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丘灵鞠墓位于山北麓青竹涧,今庐山区海会镇邱家湾北坡。墓主丘灵鞠(430-502),南朝齐吴兴郡乌程县人(今浙江湖州市),曾任镇南长史、浔阳相等职,后隐逸庐山,以文名列传《南齐书》。墓封土完好,现存墓碑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立。
   周濂溪墓位于山北麓栗树岭。墓主周敦颐(1017-1073)为北宋理学家,熙宁六年(1073)逝于濂溪书院。周元配夫人陆氏、继配夫人蒲氏亦葬周两侧。明弘治三年(1490),九江知府童潮在墓前建祠、立像、置田供祭祀,墓地时为“江州十景”之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抚何迁檄知府朱日藩将墓修葺一新,清咸丰五年(1855)彭玉麟、罗泽南、李续宾出资主修,墓顶结为龟形约6尺,径1丈5尺。墓前碑碣有明万历李得阳诗碑,彭玉麟修墓碑,罗泽南重修周子墓碑,周生前所作太极图碑等。原墓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今墓为1992年重修。200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叔夜墓位于星子县城东北2千米神灵湖畔。墓主张叔夜(1065-1127)广丰人,宋枢密史,抗金名将宋史有传。授观政殿大学士。金人掳徽、钦两帝时,随至白沟河,不入敌域,绝食扼喉而死,二子奋、熊从之。宋金议和,遂得归葬。至鄱阳湖“遇大风,舟不能进,遂葬三人于神灵湖畔。清乾隆、道光年间,后裔墀等屡修之”。清南康知府王以敏曾立碑纪之。今墓碑及封士均保护较好,为星子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凝之墓位于星子少府岭、能仁寺侧。墓主刘凝之( 1000-1080)曾为颍上县令,以刚直不为上司所容,弃官归隐,爱庐山之胜,入星子籍。刘妻钱氏亦葬于此。朱熹曾于墓侧建壮节亭。清道光间,知府刘体重见四围故冢满布,命偷葬者迁出,置石垣以卫之。后毁。1980年出土墓碑2块,一为“尚书屯田员外郎致刘凝之府君墓志铭”,撰文者李常;一为“宋故寿安君钱氏墓志铭”,撰文者曾巩。
   二、近现代人物墓冢 徐秀钧墓墓主徐秀钧(1879-1913)为民国讨袁志士,1913年被袁世凯密令逮捕,被害于九江岳师门外。1917年葬于城南山川岭,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撰《故众议院议员徐君墓碑》。1990年迁至九江南湖烈士陵园,1993年又迁于九江革命烈士陵园(今庐山区十里街道螺子山)。
   黄远生墓墓主黄远生(1885-1915)为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发展之先驱。1915年12月,在美国旧金山被害,时年不满31岁,骨灰辗转运回九江,安放在山北麓桂家垅(今庐山区莲花镇梅山村)。土坡形墓体,墓碑高1.25米,宽0.91米,内框高l米,宽0.6米,碑直刻“故先考黄公远庸府君之墓”及生平、后嗣等文。据黄席群(黄远生长子)云,墓中有李盛铎撰《墓志铭》。1986年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迁贺家山陵园名人园。
   徐宝璜墓墓主徐宝璜(1894-1930)为中国第一部《新闻学》作者,称新闻学开山鼻祖。1930年病逝于北京,葬于山北麓鲁板桥(今庐山区虞家河乡),其夫人蔡尚文同合墓。墓体坐北朝南,正面宽3.5米,高1.5米,长4.5米。1990年,墓前立石狮1对,石碑1块,中国新闻学会会长方汉奇撰写碑文。2004年,墓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德生墓位于九莲北路侧俞氏山庄遗址内,墓主俞德生(1866-1919)浙江宁波人,回族,20世纪初任九江招商码头经理,曾鼎力资助蔡公时、林森、吴铁城、李烈钧等在九江从事推翻清封建帝制活动,并与林森交往密切,成为挚友。俞死后,国民政府要员林森书“俞德生先生之墓”“誉永千秋”:李烈钧题“黄花媲烈,碧血长馨”。2004年,墓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俞兴根墓位于九莲路侧俞氏山庄遗址内。辛亥革命前,墓主俞兴根(1888-1913),俞德生子,曾在“浔阳阅书报社”内佐理社务。清宣统三年(1911)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后,协助林森、吴铁城等策划九江革命武装力量——商团,并与林森、李烈钧等同盟会员在九江进行活动,为辛亥革命时九江起义作准备。俞兴根牺牲后,1931年秋,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李烈钧书“俞兴根烈士墓”碑文。2004年,墓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凤高墓墓主为民国初年学者,调任彭泽县长,刻“彭泽令”3字章却不赴任,而隐居庐山。抗日战争始,乃避于赣东之南城,1944年无病而终。抗日战争胜利后,其夫人携凤高骨灰安放于东林寺旁,即今庐山区赛阳东林村汪家畈山涧北岸。墓体为椭圆形,长3.7米,宽3.4米,高2.3米,卵石垒成。2004年,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蒋彝墓墓主蒋彝(1903-1977),为美籍华人,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7年8月回国访问,病逝于北京。原墓在马宿岭公墓区,与妻曾芸合墓。1992年迁庐山华裔陵园,随迁的还有蒋之兄蒋笈及夫人蔡芬墓。今墓位于许家坡顶,坐东向西,合墓正面基宽3.4米,高1.5米,长3.7米,外有弧形水泥、石砌矮围墙,左侧立《蒋彝墓志》石碑,系马宿岭墓搬迁来的原物。
   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墓位于庐山植物园内,墓主均为庐山植物园的创始人。胡先骕(1894-1968),现代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学创始人之一;秦仁昌(1898-1986),著名蕨类植物学家;陈封怀(1900-1993),著名植物园专家和植物分类学家,专长菊科和报春花科的分类。
   陈寅恪墓位于庐山植物园内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墓右侧小山岗上。墓主陈寅恪(1890-1969),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墓碑为诸多小个头的砾石支撑着一块大的横向漂砾,上刻“后学湖人黄永玉敬书”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横向漂砾之左,直立漂砾墓碑上刻黄永玉手书“陈寅恪、唐篑夫妇永眠于此”11字。墓碑后刻有“庐山植物园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敬立”以及“二O Oj年六月十六日”等字样。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