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峰峦山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1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峰峦山崖
分类号: P9
页数: 4
摘要: 一、峰峦五乳峰位于山西南部,玉京山之西,七贤峰之南。5个乳状山峰呈东西向排列,亭亭玉立,丰姿卓绝,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堪称奇观。“山有五峰如乳,故名”,海拔约850米。
关键词: 自然地理 悬崖

内容

一、峰峦五乳峰位于山西南部,玉京山之西,七贤峰之南。5个乳状山峰呈东西向排列,亭亭玉立,丰姿卓绝,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堪称奇观。“山有五峰如乳,故名”,海拔约850米。
  下双剑峰位于山西南部,五乳峰之西,秀峰黄岩瀑之侧。从秀峰方向望去,见“两峰峭拔如剑”刺破青天,直切云端。从鹤鸣峰南望,双剑峰陡峭如刃,形似烈焰喷空的山岭岩。海拔标高750-850米。南宋朱熹说:“奇哉康山阳,双剑屹对起。上有横云飞,下有瀑布水”。
  香炉峰位于山西南侧,亦有上、下2座,下香炉峰,处于双剑峰之下,文殊台之后。远看为一圆柱状孤峰,形似古寺中的香炉,加之峰顶常为云雾缭绕,犹如香烟,故更为著称,海拔600米。峰之四周树密竹茂,郁郁葱葱,异常隽秀。
  晒谷石(天镜石) 位于山西南,汉阳峰之西北,四周极为陡峭,峰顶平坦,海拔1429米。《庐山志》云:“汉阳峰北,有巨石大而且圆,平而且光,仰天直照,故呼为天镜石。”明王思任说:“山顶有数大石,可晒谷也。臣象坐狮,乃憨山拈出。泉以清妙,茶以白妙,豆叶菜以苦妙,紫兰花以绝妙。”山顶原有“匡顶寺”,寺东有袈裟泉,现寺已废。
  黄龙山位于山西南部,晒谷台西侧。以四周陡峭,山顶平坦为特点,海拔1372.2米。有上、下黄龙山之分,“山之间邃壑焉,有水白仰天坪西流,经二山之间,潭日黄龙潭,故谓二山日黄龙山”。山下为吊桥洼,旁有黄龙冰斗,下有石门冰坎。山谷里有黄龙庵。
  马耳峰、石耳峰马耳峰有两峰并列尖峭,形如马耳高耸,形象逼真生动,峻拔幻险,海拔1 169米。石耳峰,其名来历,一日其形“宛若入耳,殆以此得名”,又说“其峰多石耳,故名”。“石耳峰之阳有侯溪,其阴有清溪,峰甚俏丽,其后山尤耸峙。清溪在石耳峰后,山碧而窈,水绀而深,林茂而翠,一佳境也”。海拔850米,石耳峰再向南为小五老峰,“岐而出者五,宛肖五老峰”,峥霄切云。再向西南为大步尖,亦是一对尖峭如笋的双峰并立。
  汉阳峰位于山西南部,海拔1473.8米,为庐山主峰。峰顶平坦,建有汉王台石室,顶有一石柱,上书“大汉阳峰”。汉王台有石刻联:“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汉阳峰名由,一说在“月白风清之夜,由此可望汉阳灯火”而得名;二说“洪水稽天时,汉王避诸此峰,故名”。,明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在大汉阳峰顶可“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桃花峰,峥峥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浔阳记》载:“庐山顶上有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则飞于此山”,又说:“第庐山今无湖,古则不然,纪戴所垂,不皆神话,慈以桑乔所记汉阳上有螺蚌甲一事证之”。古时所说石雁即蚌壳之类。汉阳峰之侧有雨崖,“黝而深,昼日常黯黯。天将雨,常有云气出其中”。之南为松隐庵,又名署习庵,是庐山最高的一座寺庙,今已废。
  紫霄峰位于大汉峰之南,海拔1311米。《桑记》:“汉阳之南诸峰,森森如排剑戟以走东北,惟紫霄峰最高最奇秀……相传大禹刻石于石室中,秦始皇、汉武帝南巡狩时,常登之。”陈舜俞在《庐山记》中说:“秦始瞰宇宙,汉章}旗旃,”秦始皇登之,谓其与霄汉相接,因名焉。《水经注》说紫霄峰“石高壁峻,缅然与霄汉连接”。《一统志》载:“紫霄峰石室极深险,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摹得百余字。字奇古不可辩”。《星志》说:“皆蝌蚪文字,隐隐可见”。
  金轮峰地处山西南端,位于玉帘泉之上,般若峰之下,海拔860米。《眠山游记》云:“舍利塔石削千丈,挺秀如笋,而铁塔独居其巅,耸人云表。”又说“峰从山腰拔起,俏丽如笋”,“山腹一峰突起,峻峭孤耸,别具奇观”。若从般若峰向下看,金轮峰犹如猛虎欲作下山之势,形象十分逼真。峰顶曾有一高大铁塔,1938年被侵华日军炮毁。金轮峰侧为石镜峰,《列异记》云“峰有圆石,悬崖莹澈,光可以鉴,隐见不常”。谢灵运、李白的诗中均有“攀崖照石镜”之句;神话传说中,将石镜说成是玉贞仙女的宝镜,为文人骚客更添几分兴致。
  上双剑峰在秀峰、下双剑峰之上,雄奇峭拔,直刺青天,气冠群伦。由于山高坡陡林密,今尚无游步道可达。据《古志》记述“双剑峰顶有清源池,生莲花,大如车轮”。又说“红莲一瓣长三尺,阔一尺三寸”。所记述均是从溪中拾得红莲巨瓣,尚有存疑。上双剑峰比下双剑峰高约500米,海拔标高1324米。
  五老峰位于山中东部,实为由5座仪态轩昂的巨大山峰所组成,三峰(中峰)最险、五峰最高,海拔1365米。五老峰之下的五小峰,实为一群挺拔险峻的奇峰,旅游价值甚高。五老峰名由,一说因像5个老人而得名;二说五老峰“右有太乙峰、太乙村,下有青牛谷,犹如道教鼻祖‘老子’骑青牛,古称为五老峰”。从鄱阳湖或海会、白鹿洞一带远眺,五老峰犹如残云凌空,又似浓烟冲天,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其险峭嵯峨,使人啧啧称奇,大有半人仙境半人间的感觉。五老峰下的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旌旗峰、凌霄峰个个称奇,千姿百态,险幻俏丽。从五老峰顶上,由于崖陡峰直,看不到群峰真容;从山下远处观望,由于后背五老峰太高,山下诸峰纵横交错,互相叠置,亦看不到五老峰与五小峰的真面目。惟从山下沿溪而上,登上二层岩,再沿险道攀登,方能逐个见其真容,常使人惊奇不已,流连忘返。
  鸳鸯峰五老峰第五峰北里许,有双峰并列即鸳鸯峰,海拔1250米。峰顶平坦如桌,岩石裂缝中有墨绿色五老松10多棵,枝叶扑地。峰前为万丈深渊,悬崖峭壁,近于直立。站在峰顶,山下丘陵湖泊尽收眼底,长江、鄱阳湖、石钟山均可见及。崖前常有云雾飘浮,使人能产生一种升天行空的幻觉。正如古人所留摩崖石刻“日近云低”“俯视大干”“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上霄峰位于仰天坪与金竹坪之间,海拔1320米。此峰特征,古籍记载甚多:“峰尖秀如苍玉笋”“山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有皎日”“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上霄峰蹬道峭削,步行颇崎岖,而境界幽绝。道旁杂树多作花,殷红缧碧,种种鲜艳”。由于上霄峰怪石嶙峋,峥峭切云,绚丽多姿,令人沉迷。相传秦皇、汉武均到过此峰,以观云海。
  钤岗岭与大鹏峰均位于三叠泉上端之西,两峰与三叠泉相映成趣,险中含秀,秀里藏幽。钤岗岭又称乾岗岭,“其峰极竣,横塞太虚,四周山势虽高,然犹俯视之,其顶虽夏亦霜。岭端有池,日金沙盆,其泉夏不溢,冬不涸……其上有观音岩、观音洞。仙人磨在岭上,二圆石相积叠如磨。南麓有大石如亭,松梦蒙密,天风吹之,开合动摇”。从大月山方向视为岭,从三叠泉方向侧看成山峰,海拔712-1029米。大鹏峰位于麻姑岩之上,其旁有铁壁峰,对面一沟相隔为骆驼峰。从玉川门远眺犹如大鹏展翅,“麻姑、大鹏、铁壁诸峰皆石骨嵯峨,如屏如城,削立天半。酷似雁荡、武夷,与庐山他峰不类”。
  铁船峰位于山中北部,其北有文殊峰,海拔分别为800米及950米,两者之间有石门涧。文殊峰“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文殊台下瞰平川,隐极其显千里”,山西麓山江湖美景尽收眼底。铁船峰因“峰顶有石如船,而其色铁,故日铁船”。从石门涧口望铁船峰,甚为雄伟峻峭,削壁通天,峥嵘巍峨,使人惊奇。从山上静观亭望去,为一嵯峨雄壮孤峰,独具神韵。
  大林峰及佛手岩大林峰又名云顶蜂,位于山中西部锦秀谷西北,海拔标高1168.1米。峰顶平坦,有莲花池,“晋慧远时昙洗法师于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名大林”。大林峰西北有讲经台故地,再西北为女人头,西南为狮子坡。佛手岩位于锦秀谷东南游步道上,峭壁陡岩,犹如巨掌向谷内伸出,形如佛手,故名。佛手岩移步换景,苍崖翠壁,宛若图画。横斜错落,弥露天巧,峭岩绝壁,气势逼人,峥嵘挺拔。仙人洞及白鹿升仙台均在佛手岩上。
  二、山崖九叠屏悬崖又称屏风叠或铁壁峰,长达900米以上,相对高差180-250米,近于直立,是庐山最为陡峭高大的一个悬崖绝壁,又在三叠泉峡谷之侧,更显雄伟壮观。此悬崖岩石中常现形态各异的奇形纹理,亦增其观赏价值。古代文人称其为石格子,“石格子者,山崖峭壁数百丈,崭然斧削,由下而上,如以石叠成。大小疏密,俨具绳尺,郁为奇观”。又因悬崖有层铁黑色的风化物,使悬崖森森如铁,显得更为高大险峭。文矩《九叠屏歌》:“吾闻匡山云锦九叠之胜神所栖,界天绝壁云为梯”。
  天池山悬崖及铁船峰悬崖位于山中西部石门涧嶂谷,两崖呈近南北向延伸,长约450米,相对高差200米。由于风化作用,在悬崖岩石表面常有一层铁黑色薄膜,使悬崖铁黑森严,故又称为铁壁崖。
  龙首崖位于天池山悬崖之上。龙首崖旧称舍身崖,唐代进士刘进扬恶其名,易之日“龙首崖”。明代王阳明常游龙首崖,“公乃局身徐步,若龙蜿蜒竦立岩前,瞻顾而叹日奇绝”“石挺出虚谷中数丈,下瞰绝壑。观音凛凛不自持,独阳明王公,常至其末,无所畏焉”。
  五老峰悬崖又称断层崖,略倾向东南,长达2000米。自下而上悬崖由4个阶段组成,每级相对高差150-200米,每一阶段上有一个相对平缓的狭窄平台,台上群峰叠置,嶂谷幽邃。五老峰悬崖北段的猴子崖悬崖,相对高差达700米以上,甚为峭险。1996年5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专家桑塞尔至此,惊叹不已,连声叫绝,急令摄像,迟迟不肯离开。
  狮子口悬崖及锦秀谷悬崖位于锦秀谷嶂谷内,呈近东西向延展。由于岩块的崩塌,使锦秀谷峭壁天成,怪石林立,万壑回萦。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