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遗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1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自然遗产
分类号: P9
页数: 14
摘要: 一、冰斗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刃脊北东段西北侧,王家坡U形谷南侧陡壁处。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斗底较平坦,微向北倾斜,冰斗四周皆为峰壁围绕,冰斗窄口下成悬崖,从冰斗后壁向斗口倾斜。冰斗出口处可见冰坎残存于冰斗口左侧,冰坎高出冰斗底面20-30米。
关键词: 自然区 自然遗产

内容

一、冰斗大坳冰斗位于大月山刃脊北东段西北侧,王家坡U形谷南侧陡壁处。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斗底较平坦,微向北倾斜,冰斗四周皆为峰壁围绕,冰斗窄口下成悬崖,从冰斗后壁向斗口倾斜。冰斗出口处可见冰坎残存于冰斗口左侧,冰坎高出冰斗底面20-30米。
  黄龙冰斗位于仰天坪北东的黄龙庵附近。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100米,大小与大坳冰斗几近相同。斗底高程约1250米,冰斗口向东北,外观呈一安乐椅状。
  鼓子寨冰斗位于香炉峰北面、卧龙岗之南。冰斗长300米,宽200米,深70米,斗底高程仅500米,冰斗口向东南。
  二、冰川U形谷王家坡U形谷位于庐山东北、大月山刃脊与小天池一大寨山刃脊之间。U形谷长4000米以上,宽700米,谷底源头高程800-1000米,前缘高程200米,横断面呈U字形,纵断面略呈阶梯状,上段相对较窄,下段相对较宽。
  大校场U形谷位于女儿城刃脊与长埂刃脊之间,谷底源头高程1350米,谷口高程1100米,长3000米,宽170米,残存深度仅30-50米。U谷末端接芦林冰窖,有冰川堆碛物,底部发现有冰川作用挤压和碾磨而成的岩粉,亦曾发现有炮弹状和熨斗状的砾石及冰川条痕石。
  石门涧U形谷位于黄龙寺冰窖下端,谷底介于400-800米之间,U谷长1200米,纵断面呈典型阶梯状,冰阶、冰盆相间排列。在石门涧瀑布百丈梯是1个冰阶,之下是1个冰盆遗迹,钓鱼台石门衔日处曾是1个冰阶及冰坎遗迹,之下文竹精舍又是1个冰盆遗迹,冰盆中心尚有冰碛泥砾堆碛成的底碛小丘。再向下就是石门涧冰坎,冰坎长320米,宽80米。冰坎中部马鞍形凹地应是冰坎风口,冰坎南西端河谷处应是冰坎水口遗迹。冰坎外又是1个冰阶,再向下就是学洼盘谷。
  三、冰窖芦林冰窖即芦林湖盆所在地,位于大校场U形谷下方。冰窖长1300米,宽750米,底部高程1000米,略向西北倾斜。公元初期,尚是1个高山天然湖泊。芦林大桥处,尚有冰坎遗迹残存。
  三逸乡冰窖冰窖长720米,宽410米,深150米,冰窖底的高程1000米,出口处向东北微倾,在望鄱亭之下尚有冰坎残留遗迹。
  四、悬谷莲花谷悬谷位于王家坡大U形谷之上,是一小型冰川U形谷,介于屋脊岭及日照峰刃脊之间。谷底高出王家坡U形谷约100米。在冰阶陡坎处无断层。
  汉口峡悬谷位于东谷U形谷的西南上端,是在大校场U形谷旁侧的一个冰溢口基础上发育而成的,高悬于东谷U形谷之上50-70米。在冰阶陡坎处无断层。
  五、冰坡与冰笕上霄峰之侧金竹坪至牧马场一带为一辽阔玄冰坡。太乙村之后一陡斜坡亦是一冰坡。冰坡下部“形成群山以锁之,群山之间,早经流水辟为若干平等之口,冰行至此,循口下溜……冰溜之口,皆如平板,倾斜颇急……凡此类板块形之山口见于庐山者,例多冰笕之遗迹”。芦林湖的玉屏峰、云屏峰西侧就是2个小冰笕。另有玄妙观、将军河、斗米洼、月轮峰冰笕及大月山冰笕。
  六、角峰及刃脊庐山主要角峰有太乙峰、犁头尖、日照峰、月轮峰等。角峰海拔均高于1300米,均在刃脊之上或端部。角峰尖尖如锥,相对高差大于百米,挺拔峻峭,高耸入云,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庐山多数山脊陡峭如刀刃、锯齿,似火焰,属较为典型的蝇岩地貌景观,如几奇峰、含鄱岭、大月山、小天池山-大寨山(猴子岭)、屋脊岭、红石崖、女儿城、牯牛岭,坡角常达60。以上。
  七、漂砾庐山周围地区山岭丘陵平原地带,有来自3-12千米之外庐山上的0.5-7.5米的巨大砾石,是第四纪冰川“漂砾远扬”。在海拔284米的大排岭及海拔193米的金定山顶均见有直径达7.2米,重220吨巨大冰川漂砾,在海会寺东800米处见有直径达15米的巨型冰川漂砾。李四光认为“若遇漂砾甚巨,远扬于平原或鹄立于丘陵之项,则可认为冰川遗迹之至确者也”。因“漂砾远扬”是冰川运动学的主要证据之一。
  八、表皮构造在山北麓蛇头岭(羊角岭)、大排岭、金定山、下青山等地均有“表皮构造”,表皮构造又称表面构造。冰川运动的推动力作用于冰前地层所产生的褶皱、断裂等构造现象。它仅发生于表层,向深层很快消失,且与冰川运动方向呈一定关系,是冰川运动的有力证据之一。
  九、冰溜面在鄱阳湖滨白石嘴一带的石灰岩露头表面,发现十分典型的冰溜面,惜修建港口已遭破坏。1983年在白石嘴对面九江化纤厂现4平方米的磨光面,其上有细长而密布且平行的冰川擦痕.,另在山上的牧马场、金竹坪、莲化台、太乙村等地均发现有冰溜面。
  十、冰川条痕石 1937年,李四光在所著《冰期之庐山》中指出“牯岭西谷、大校场下U谷中,芦林盆地、云屏峰侧之侧碛中,牧马场及王家坡一带大U形谷中,发现带条痕之石甚夥……,鞋山远立鄱阳湖中,其上有漂砾……,曾拾得条痕石若干块”。此外,在羊角岭张家老屋曾发现10多块漂砾上均有冰川条痕,有的漂砾上多达20多条方向大体一致的条痕,其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致。在大校场谷口芦林湖畔的剖面上,有一径2.5米巨砾,上有一长15厘米的典型“丁头鼠尾”条痕,宽5毫米,深7毫米。1997年冬,在王家坡大U形谷下段中庵寺之下250米处,发现一块长达5米漂砾,有6条冰川条痕,长度为5-19厘米不等。宽为0.7-1.5厘米,深为0.5-3厘米,条痕深而窄,表面光滑,方向基本一致。
  十一、鼻山尾与羊背石鞋山又称大姑山,由2.85亿年前的石灰岩组成,基状如只绣花鞋或如只大鼻子。李四光认为是冰川地貌遗迹——鼻山尾。鞋山南低北高,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10米,最高海拔90.3米。山的走向与石灰岩走向基本一致,由于石灰岩向西倾斜,故山体呈东陡西缓之势。在离开湖底50米处的石灰岩半山腰石缝中,有来自15千米以外山上的砂岩砾石,重达220千克。
  鄱阳湖滨原有许多由石炭纪石灰岩构成的羊背石群,即在90万年前冰川来临之时,冰川高度大于这些石灰岩露头,并从其顶爬越前进,将石灰岩迎冰川来的西端磨蚀得较为扁平,其上且有擦痕;顺冰流的东端较陡,状如群羊卧伏地上。今羊背石除蛤蟆石外,余被采石人炸去。蛤蟆石高16米,“嘴向南东,背向北两,上部较扩大,下部略仄小,且久经湖水汩没,腐蚀已甚,其顶部颇为圆滑,形状如羊背无异,惟未见条痕。然其侧面向内变曲之外,则尚有若干研磨之痕迹可睹,此项研磨之痕迹,越石中裂缝而过,故知其非断层面条痕”。
  十二、冰碛泥砾混杂岩白鹿洞之东大排岭山顶发现大排岭冰期冰川泥砾混杂堆积,厚5-12米,最大砾石达7.23米,一般为0.5-1米,多数砾石表面有层1-2毫米的铁质膜壳。
  山东侧的金定山、上青山、长岭及鄱阳湖滨发现鄱阳冰期冰碛泥砾混杂堆积物。泥砾层厚9.5米,其中最大砾石达7.5米,重220吨以上,多数砾石为1-2米,表面有层薄铁质膜壳。
  山麓垄岗地带及鄱阳湖滨,可见冰碛泥砾混杂堆积物。泥砾层厚3.9-9.8米,多数砾石为1-2米,大砾石在3.2米以上,个别达15米。十里铺之南新桥冰川终碛垄及鄱阳湖滨九江化纤厂后山终碛垄由冰川泥砾与冰水沙砾混杂堆积而成。
  第二节峡谷洞石一、峡谷石门涧峡谷位于山中西部,峡谷长1.2千米,谷底海拔标高400-800米,两岸陡峭壁立峭岩如削。自上而下仍有阶盆结构残留,阶处峡如石门,盆内开阔,巨石满布。周景式《庐山记》云“有涧水名石门涧为众泉之宗。每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声动数十里。水出岭端,有双高耸,其状若门,因之石门有目。水道双石之中,悬流飞澍,近三百许步,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汉之中。谷中有修林万顷,伟木千寻,日月之光罕照焉”。主要景观有铁船峰、铁壁崖、狮子崖、百丈梯、千佛峰、瀑布、文竹精舍、寿碑园、情人园、龙虎斗、“石门衔日”等。
  九叠谷峡谷位于山中东部三叠泉下,峡谷长1.2千米,谷底标高400-800米,谷底多巨砾岩块堆叠,谷“两崖壁立万仞,涧从中辟”“巨石当冲,棱角杀尽,滑不留足,散者其布,豁者门开,龙蛇蜿蜒”“峻岩巨石互支撑,昼夜飞凌吼霹雳”。谷中玉川门,即由崩落巨大岩块相互堆叠支撑而成,最大岩块达2500立方米以上,谷内及两侧景点多且美。
  刘家寨峡谷位于山东北部,此峡谷叠加王家坡宽谷下段,谷长2.5千米,谷底海拔标高250-700米间,峡谷呈之字形弯曲,两壁多为悬崖,凄峭险矗,谷内多巨砾岩块。支谷较多,与主谷交汇处竹密林茂,苍翠葱郁,奇奥通幽。谷内有水晶洞、隐瀑、聚仙厅、王家坡双瀑及碧龙潭、龙头岩景点。
  青玉峡峡谷位于秀峰之上,峡谷长2.6千米,由元古界变质岩和花岗片麻岩组成。谷底海拔标高在100-1000米内。在海拔标高400米以上景区尚未开发,800-400米处有陡崖瀑布。谷内多深潭,著名的龙潭在峡谷末端。
  卧龙岗峡谷峡谷长2.5千米,谷底海拔标高在200-1000米间。谷中岩石及纵横断面形态与青玉峡类同。峡谷自上而下沿纵剖面,在岩性软硬差别大的突变地段,形成陡崖,出现三级瀑布。峡谷呈之字形弯曲,谷底多碧潭。
  石镜溪峡谷玉帘泉瀑布所在处,峡谷长1.2千米,由元古界变质岩和花岗片麻岩构成。谷底海拔标高在150-600米间。玉帘泉瀑布在海拔400米处陡崖上。
  筲箕洼峡谷位于康王谷上段,峡谷长1.8千米,谷底海拔标高在500-1000米间。谷底由晚元古代中基性火山岩构成,峡谷与地层走向一致,呈V字形。谷底虽有河流奔驰,却无瀑布出现。谷帘泉瀑布位于峡谷东侧的支谷中。
  康王谷长12千米,由元古界变质岩与火山岩组成。谷底河床宽仅百米,两岸山系相对高差达300-500米以上。康王谷又称庐山垅、桃花源,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述景观相似。
  锦绣谷峡谷谷长1600米,谷底标高介于350-800米间,呈近东西向延展。由砂岩构成,峡谷北壁岩层陡立,南部较为平缓。谷内峭壁天成,怪石林立,万壑回萦,有莲花缀谷石、鹰咀探壑石、双狮戏珠石、观音梳妆石等。宋代谷间有蹬道,一到春季,由于谷内避冷风,各种名花万紫千红,灿烂如锦绣,芬芳远扬。尤其是瑞香花、红兰花更为名贵。
  二、洞穴鬼洞(水晶洞) 位于山东北部碧龙潭景区人口处——刘家寨峡谷口绝壁上,天然水晶洞。洞口离开河谷地面8米,很少有人能上。相传,古代为避兵灾,有人藏此洞中,“遗骸、刀剑、盘盂藉其中,又多伏翼,群飞惊人,炬不行热,人无也入者”。洞中不但有尸骨、蝙蝠,还有巨蟒,无人敢入。鬼洞深且险,内有天然水晶,有旅游开发价值。
  仙人洞位于天池山石麓,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石洞,洞顶高、宽各4米,深12米。洞顶因有巨岩如掌平伸,可遮风雨,故又称为佛手崖。洞内有供奉吕洞宾神龛的纯阳殿,洞底有“一滴泉”。清代舒天香称仙人洞“岩石层层,翠壁中界以玉带,若画家之冰纹麻皱,横斜错落,弥露天巧。深人数寻,岩渐低,则有泉乳二滴,浮空而落,若疏林雨雾,时复一两点坠落池者,故名一滴泉,又名雌雄泉,则以两声相应,微有宫微之别耳”。洞前有“仙路”,左有“老君殿”,再前为蟾蜍石,上刻“纵览云飞”四字,旁有石松。再上为白鹿升仙台,台上有“御碑亭”。仙人洞一带古人留下的摩崖石刻近30副,明代钱仝的“云海”“天在云中”最引人注目。
  木瓜洞位于五老峰木瓜崖之下,天然石洞,海拔750米,木瓜洞“高明轩敞,可坐十余人”“洞自唐真人刘混成种木瓜得道,得此名”。刘仙人“自人五老峰石室,种木瓜为食。丹成,年八十六而逝”。清初,嵩隐者石和阳.54岁来木瓜洞隐居,逝时89岁,居洞36年。“木瓜洞旧有十六景:高游石、回澜石、卧云美、抱美石、洗心亭、太极池、垂钓石、苍龙池、清溪、玉弦亭、天泉、醉月亭、木瓜洞、桐子园、玉龙涧、栖霞别院”。洞前有木瓜寺遗址,寺前千年银杏树尚存。木瓜洞面对鄱阳胡,背靠五老峰,紧邻凌霄岩,自然环境优美。
  神仙洞位于秀峰瀑布之上岩岩寺后溪上,为岩块堆叠,酷似人工,有棱有角别具风格。神仙洞又名空生洞,“黄岩寺后有溪,溪水奔泻,声喧乱石中。循溪而行,人山洞。洞后有阶梯,折而上,又出石门”。《庐山续志》“阁为大石数片相撑持而成,有门有洞。盘旋数折至阁,阁外有石台,可眺月台畔龙潭,深不可测。亘数折而上,路益峻。望鄱湖,浮碧万顷”,“眺月台,平面大石上,有‘无极太极’四字,系笑月觅得,谓为苏轼书”,“其洞头署额‘石柱’二字,崇祯丙子罗浮张鲸题。第二洞署额‘自在所在’四字,清道光丁酉仲春广东女张照题”。神仙洞紧邻双剑峰、白鹤峰、行龟峰,洞前竹林无际,又有清溪、瀑布,环境似仙境。
  羲之洞位于玉帘泉下。洞室高1.6-1.8米,面积30平方米,洞顶由一巨大平整略倾斜的岩块构成,三面被巨石支撑甚为坚固,一面紧邻玉帘泉下碧潭,另有一门攀缘而上可进出。相传晋代王羲之在归宗寺居住期间,常到此石室静坐,洞前碧潭中养有白鹅一群,静观鹅群一举一动,练“鹅”字大有进益。现庐山博物馆内收藏的一个巨大“鹅”字,言是王羲之手书,但其真伪,仍有存疑。
  凌霄洞位于凌霄崖下,距木瓜洞不远。“洞多巨石,皆有异状,撑叠玲珑。旁挂苍藤,形干奇老。四面宛转道路,游人至此,螺旋蚁磨,步步幽奇。洞之顶筑一高台,蹬台纵观,耸身缥缈。汉阳(峰)、蠡湖(鄱阳湖)绕其前,五老,象王距其石。金鹅映带,突出雄峰,如怒虎愁狮,扑攫天际;又似有物鞭山,驱走奋跃而前者。望之可骇可愕。”相传唐代禅宗大师慧能的高徒马祖道一,曾在凌霄洞住过3年,故又称马祖洞。洞南有朱砂峰,传唐代宰相李林甫之女李腾空与蔡尚书之女蔡寻真常来此炼仙丹。凌霄洞一带地势险要,环境优美,古代常有文人至此游览。
  观音洞位于三叠泉旁的钤岗岭下,“其岭极峻,横塞太虚”。观音洞有2个洞口,“一在‘自在亭’下数十步,右折行为人洞之口;一在入口对面悬崖上,其端无径可通。斯洞实山之裂痕,双壁如削,才可通人。其高处覆大石,两空倚之,天日之光可睹。有凹进穴,对面各一”。凹进之穴可放一床,甚仄,其洞由巨岩块互相支撑而成。海拔850米。相传观音洞为仙人洞内竹影寺后,洞下有邓旭所书“竹影疑踪”四字。
  三、巉岩怪石猴子岩巉岩怪石猴子岩又名小天池山,位于庐山中北部山北公路旁侧山脊,其上怪石林立,山脊如火似焰,尖峭异常,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直达大寨山,长2千米以上,只见“巨石层叠,正踞岭脊”。有一怪石如猴子静坐,日“猴子石”,主峰海拨1250米。
  九奇峰巉岩怪石九奇峰又称火焰山,位于含鄱口与仰天坪之间,呈近东西延伸,长2千米,“连山嵯峨,角立争雄长。其奇在九,故云九奇峰,谓之火焰山”。9个奇峰,如烈焰喷空,怪石林立,12生肖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样样俱全,惟妙惟肖。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一些镜头,即在此拍摄。
  仙人脊一猿人岭巉岩怪石位于汉阳峰之南,有一系列奇峰及怪石,陡峭嵯峨,犹如锯齿,“森森如排剑戟”。如犀牛峰尖如牛角,紫霄峰高耸切云,般若峰峻峭险奇,黄莺寨陡峭如削,狮子石及猿人头石,惟妙惟肖,石鼓船怪石奇巧天成令人沉迷。海拔在800-1422米间。
  黄石岩——丫吉山巉岩怪石位于山西侧边缘,呈近南北向延伸,断续长达21千米,出露海拔标高350-750米间,鸡公嘴——黄石崖巉岩,长1千米,鸡公嘴尖削陡峭,巉刃崎岖;黄石岩高大雄伟,峥峭人云,巉岩嶙峋,怪石成群,是山北圆通寺后的一个主要景观。鸟儿崖巉岩,长2.5千米,远观如群岛待飞。报春泉之上的狮子石,狮子呈下山之势,老虎石的老虎呈上山之势,形象逼真。
  仙女石——鸡冠石巉岩长3.5千米,巉岩之上怪石或大或小,形态逼真。鸡冠石尖峭如残云,极像雄鸡鸡冠。古人云“四望石高耸刺天,泻油石卓立云表,仙女石清雅秀丽,猛虎石栩栩如生”。北香炉峰浑圆如炉,紫雾缭绕,旁侧有紫烟洞,其下有白居易草堂遗迹。白居易曾游此山,诗赞“攀箩蹋危石,手足劳俯仰。同游三四人,两人不敢上。上到峰之巅,目眩心恍恍”。事实上,多数地段不能徒手攀登。
  天排山——莲花峰巉岩长约3.5千米,巉岩陡峭如削,天排山如片云连天。圣治峰“枫风箩月,清流奇石,琼异人境”。圭壁峰“其形峭立,而偃首如圭”,锦秀峰“山葱倩如纾锦绣”,莲花峰“数峰攒簇如莲萼”。古人称圭壁峰、锦秀峰、莲花峰为莲花三峰,其下为莲花洞。
  丫吉山——观音崖巉岩长4千米,丫吉山“挺秀如笔”,有人称其为北双剑峰。观音崖“峭壁如崇墉”。龙门冲“其两崖石皆奇峭”。五虎攒羊石、凤凰石、鼓儿石、帝王骑,逼真生动。巉岩如云似焰,锋利如刃,嵯峨峥嵘,如刀似剑,攒刃脊之下林茂竹密,溪水涓涓,宛若世外桃源。
  醉石 《庐山记》云:“渊明所居栗里,两山间有大石,可坐数十人。渊明常醉眠其上,名日醉石。”《南史》载:陶渊明“先生弃官归,篮与时往来庐山中,醉辄卧石上,其石至今有耳迹及洒痕焉”。《桑记》又说:醉石“在濯缨池下谷下,高三四尺,亦谓之砥柱石”。清乾隆间陶溶所立《前贤诗碑》云:“越水涧有巨石,即醉石。攀而高,六尺许,可坐十余人。石对面有悬泉,斜高四五丈许,即所谓小瀑布……石上樗‘归去来馆’四字,传为朱晦翁所书”。经实地考证,碑文论述较确切,并有程思孟、郭波澄、卢襄等宋元明代名人石刻。醉石长2.7米,宽1.8米,高1.2米,6面均平整,顶面可卧坐。
  流星石又名流星山、福星山,位于星子县城南3千米鄱阳湖西岸。《星子县志》云“湖涨时出势若浮,如凤之翔,凤翔山,又名流星山”。冬季湖水枯涸,流星石与陆地相连,呈半岛状。山顶海拔95.9米,面积0.16平方千米。传说是流星坠湖成山。经调查,临湖一侧由5.43亿年前的黑色硅质岩组成,西侧为花岗质糜棱岩。故流星石不但是个风景点,亦是地质科考、科普教育点。 落星石又名落星墩,位于星子县城南1千米许的鄱阳湖中,面积仅0.01平方千米,海拔标高25米。《水经注》云:“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余步,高五丈,上生竹林,传日有星坠此,因以名焉.,”《九江记》说:“浔阳湖内陨星化石,上连彭蠡,下接浔阳。其石圆洁,不生单木峭然孤峙,独出水标。”《一统志》日:“落星湖在彭蠡湖西北。湖有小山,相传星坠水所化。”今山上建有寺、塔,已恢复古貌。
  飞来石在牯岭以西谷地的中部,为2块巨石叠加在一起。底层巨砾呈圆形,长5.6米,宽2.9米,高4.5米:其上巨砾呈长形,如同雄鹰展开的双翅,2石之间无相连之处,形成“冰桌”奇观,亦称“冰漂砾”。
  棺材石在观音桥三峡涧中。石为长方体,外形像巨棺。观音桥址选在此石下游数丈,“盖造桥时所用以缓上流之势者也”。湍急的流水在这里产生回水波澜,成为三峡涧中的奇观。清黄虞再题刻“同澜”“水哉”四字,后亦称“同澜石”。
  第三节峰峦山崖一、峰峦五乳峰位于山西南部,玉京山之西,七贤峰之南。5个乳状山峰呈东西向排列,亭亭玉立,丰姿卓绝,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堪称奇观。“山有五峰如乳,故名”,海拔约850米。
  下双剑峰位于山西南部,五乳峰之西,秀峰黄岩瀑之侧。从秀峰方向望去,见“两峰峭拔如剑”刺破青天,直切云端。从鹤鸣峰南望,双剑峰陡峭如刃,形似烈焰喷空的山岭岩。海拔标高750-850米。南宋朱熹说:“奇哉康山阳,双剑屹对起。上有横云飞,下有瀑布水”。
  香炉峰位于山西南侧,亦有上、下2座,下香炉峰,处于双剑峰之下,文殊台之后。远看为一圆柱状孤峰,形似古寺中的香炉,加之峰顶常为云雾缭绕,犹如香烟,故更为著称,海拔600米。峰之四周树密竹茂,郁郁葱葱,异常隽秀。
  晒谷石(天镜石) 位于山西南,汉阳峰之西北,四周极为陡峭,峰顶平坦,海拔1429米。《庐山志》云:“汉阳峰北,有巨石大而且圆,平而且光,仰天直照,故呼为天镜石。”明王思任说:“山顶有数大石,可晒谷也。臣象坐狮,乃憨山拈出。泉以清妙,茶以白妙,豆叶菜以苦妙,紫兰花以绝妙。”山顶原有“匡顶寺”,寺东有袈裟泉,现寺已废。
  黄龙山位于山西南部,晒谷台西侧。以四周陡峭,山顶平坦为特点,海拔1372.2米。有上、下黄龙山之分,“山之间邃壑焉,有水白仰天坪西流,经二山之间,潭日黄龙潭,故谓二山日黄龙山”。山下为吊桥洼,旁有黄龙冰斗,下有石门冰坎。山谷里有黄龙庵。
  马耳峰、石耳峰马耳峰有两峰并列尖峭,形如马耳高耸,形象逼真生动,峻拔幻险,海拔1 169米。石耳峰,其名来历,一日其形“宛若入耳,殆以此得名”,又说“其峰多石耳,故名”。“石耳峰之阳有侯溪,其阴有清溪,峰甚俏丽,其后山尤耸峙。清溪在石耳峰后,山碧而窈,水绀而深,林茂而翠,一佳境也”。海拔850米,石耳峰再向南为小五老峰,“岐而出者五,宛肖五老峰”,峥霄切云。再向西南为大步尖,亦是一对尖峭如笋的双峰并立。
  汉阳峰位于山西南部,海拔1473.8米,为庐山主峰。峰顶平坦,建有汉王台石室,顶有一石柱,上书“大汉阳峰”。汉王台有石刻联:“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汉阳峰名由,一说在“月白风清之夜,由此可望汉阳灯火”而得名;二说“洪水稽天时,汉王避诸此峰,故名”。,明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在大汉阳峰顶可“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惟北面桃花峰,峥峥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浔阳记》载:“庐山顶上有池,水池中有三石雁,霜落则飞于此山”,又说:“第庐山今无湖,古则不然,纪戴所垂,不皆神话,慈以桑乔所记汉阳上有螺蚌甲一事证之”。古时所说石雁即蚌壳之类。汉阳峰之侧有雨崖,“黝而深,昼日常黯黯。天将雨,常有云气出其中”。之南为松隐庵,又名署习庵,是庐山最高的一座寺庙,今已废。
  紫霄峰位于大汉峰之南,海拔1311米。《桑记》:“汉阳之南诸峰,森森如排剑戟以走东北,惟紫霄峰最高最奇秀……相传大禹刻石于石室中,秦始皇、汉武帝南巡狩时,常登之。”陈舜俞在《庐山记》中说:“秦始瞰宇宙,汉章}旗旃,”秦始皇登之,谓其与霄汉相接,因名焉。《水经注》说紫霄峰“石高壁峻,缅然与霄汉连接”。《一统志》载:“紫霄峰石室极深险,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摹得百余字。字奇古不可辩”。《星志》说:“皆蝌蚪文字,隐隐可见”。
  金轮峰地处山西南端,位于玉帘泉之上,般若峰之下,海拔860米。《眠山游记》云:“舍利塔石削千丈,挺秀如笋,而铁塔独居其巅,耸人云表。”又说“峰从山腰拔起,俏丽如笋”,“山腹一峰突起,峻峭孤耸,别具奇观”。若从般若峰向下看,金轮峰犹如猛虎欲作下山之势,形象十分逼真。峰顶曾有一高大铁塔,1938年被侵华日军炮毁。金轮峰侧为石镜峰,《列异记》云“峰有圆石,悬崖莹澈,光可以鉴,隐见不常”。谢灵运、李白的诗中均有“攀崖照石镜”之句;神话传说中,将石镜说成是玉贞仙女的宝镜,为文人骚客更添几分兴致。
  上双剑峰在秀峰、下双剑峰之上,雄奇峭拔,直刺青天,气冠群伦。由于山高坡陡林密,今尚无游步道可达。据《古志》记述“双剑峰顶有清源池,生莲花,大如车轮”。又说“红莲一瓣长三尺,阔一尺三寸”。所记述均是从溪中拾得红莲巨瓣,尚有存疑。上双剑峰比下双剑峰高约500米,海拔标高1324米。
  五老峰位于山中东部,实为由5座仪态轩昂的巨大山峰所组成,三峰(中峰)最险、五峰最高,海拔1365米。五老峰之下的五小峰,实为一群挺拔险峻的奇峰,旅游价值甚高。五老峰名由,一说因像5个老人而得名;二说五老峰“右有太乙峰、太乙村,下有青牛谷,犹如道教鼻祖‘老子’骑青牛,古称为五老峰”。
  从鄱阳湖或海会、白鹿洞一带远眺,五老峰犹如残云凌空,又似浓烟冲天,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其险峭嵯峨,使人啧啧称奇,大有半人仙境半人间的感觉。五老峰下的狮子峰、金印峰、石船峰、旌旗峰、凌霄峰个个称奇,千姿百态,险幻俏丽。从五老峰顶上,由于崖陡峰直,看不到群峰真容;从山下远处观望,由于后背五老峰太高,山下诸峰纵横交错,互相叠置,亦看不到五老峰与五小峰的真面目。惟从山下沿溪而上,登上二层岩,再沿险道攀登,方能逐个见其真容,常使人惊奇不已,流连忘返。
  鸳鸯峰五老峰第五峰北里许,有双峰并列即鸳鸯峰,海拔1250米。峰顶平坦如桌,岩石裂缝中有墨绿色五老松10多棵,枝叶扑地。峰前为万丈深渊,悬崖峭壁,近于直立。站在峰顶,山下丘陵湖泊尽收眼底,长江、鄱阳湖、石钟山均可见及。崖前常有云雾飘浮,使人能产生一种升天行空的幻觉。正如古人所留摩崖石刻“日近云低”“俯视大干”“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
  上霄峰位于仰天坪与金竹坪之间,海拔1320米。此峰特征,古籍记载甚多:“峰尖秀如苍玉笋”“山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有皎日”“峰头有大磐石,可坐数百人”“上霄峰蹬道峭削,步行颇崎岖,而境界幽绝。道旁杂树多作花,殷红缧碧,种种鲜艳”。由于上霄峰怪石嶙峋,峥峭切云,绚丽多姿,令人沉迷。相传秦皇、汉武均到过此峰,以观云海。
  钤岗岭与大鹏峰均位于三叠泉上端之西,两峰与三叠泉相映成趣,险中含秀,秀里藏幽。钤岗岭又称乾岗岭,“其峰极竣,横塞太虚,四周山势虽高,然犹俯视之,其顶虽夏亦霜。岭端有池,日金沙盆,其泉夏不溢,冬不涸……其上有观音岩、观音洞。仙人磨在岭上,二圆石相积叠如磨。南麓有大石如亭,松梦蒙密,天风吹之,开合动摇”。从大月山方向视为岭,从三叠泉方向侧看成山峰,海拔712-1029米。大鹏峰位于麻姑岩之上,其旁有铁壁峰,对面一沟相隔为骆驼峰。从玉川门远眺犹如大鹏展翅,“麻姑、大鹏、铁壁诸峰皆石骨嵯峨,如屏如城,削立天半。酷似雁荡、武夷,与庐山他峰不类”。
  铁船峰位于山中北部,其北有文殊峰,海拔分别为800米及950米,两者之间有石门涧。文殊峰“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文殊台下瞰平川,隐极其显千里”,山西麓山江湖美景尽收眼底。铁船峰因“峰顶有石如船,而其色铁,故日铁船”。从石门涧口望铁船峰,甚为雄伟峻峭,削壁通天,峥嵘巍峨,使人惊奇。从山上静观亭望去,为一嵯峨雄壮孤峰,独具神韵。
  大林峰及佛手岩大林峰又名云顶蜂,位于山中西部锦秀谷西北,海拔标高1168.1米。峰顶平坦,有莲花池,“晋慧远时昙洗法师于讲经台东南杂植花木,郁然成林,故名大林”。大林峰西北有讲经台故地,再西北为女人头,西南为狮子坡。佛手岩位于锦秀谷东南游步道上,峭壁陡岩,犹如巨掌向谷内伸出,形如佛手,故名。佛手岩移步换景,苍崖翠壁,宛若图画。横斜错落,弥露天巧,峭岩绝壁,气势逼人,峥嵘挺拔。仙人洞及白鹿升仙台均在佛手岩上。
  二、山崖九叠屏悬崖又称屏风叠或铁壁峰,长达900米以上,相对高差180-250米,近于直立,是庐山最为陡峭高大的一个悬崖绝壁,又在三叠泉峡谷之侧,更显雄伟壮观。此悬崖岩石中常现形态各异的奇形纹理,亦增其观赏价值。古代文人称其为石格子,“石格子者,山崖峭壁数百丈,崭然斧削,由下而上,如以石叠成。大小疏密,俨具绳尺,郁为奇观”。又因悬崖有层铁黑色的风化物,使悬崖森森如铁,显得更为高大险峭。文矩《九叠屏歌》:“吾闻匡山云锦九叠之胜神所栖,界天绝壁云为梯”。
  天池山悬崖及铁船峰悬崖位于山中西部石门涧嶂谷,两崖呈近南北向延伸,长约450米,相对高差200米。由于风化作用,在悬崖岩石表面常有一层铁黑色薄膜,使悬崖铁黑森严,故又称为铁壁崖。
  龙首崖位于天池山悬崖之上。龙首崖旧称舍身崖,唐代进士刘进扬恶其名,易之日“龙首崖”。明代王阳明常游龙首崖,“公乃局身徐步,若龙蜿蜒竦立岩前,瞻顾而叹日奇绝”“石挺出虚谷中数丈,下瞰绝壑。观音凛凛不自持,独阳明王公,常至其末,无所畏焉”。
  五老峰悬崖又称断层崖,略倾向东南,长达2000米。自下而上悬崖由4个阶段组成,每级相对高差150-200米,每一阶段上有一个相对平缓的狭窄平台,台上群峰叠置,嶂谷幽邃。五老峰悬崖北段的猴子崖悬崖,相对高差达700米以上,甚为峭险。1996年5月联合国遗产委员会的专家桑塞尔至此,惊叹不已,连声叫绝,急令摄像,迟迟不肯离开。
  狮子口悬崖及锦秀谷悬崖位于锦秀谷嶂谷内,呈近东西向延展。由于岩块的崩塌,使锦秀谷峭壁天成,怪石林立,万壑回萦。
  第四节瀑泉涧潭一、瀑泉三叠泉瀑布位于山东北部,又称三级泉。瀑布水从海拔820米处的裂点石门中奔腾而出,分三级下坠于悬崖壁之上,垂直高差达208.8米。“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远看“如百幅冰绡,摇曳空中;又如万斛明珠,从天倾泻。盖峡束泉涌,喷空而下,都不着壁”,近观瀑布水“悬注大磐石上,袅袅如垂练,既激于石,则催碎散落,荥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盘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三叠泉在南宋以后才偶被樵夫发现,是庐山最高大的一个瀑布及重要的水体景观点,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秀峰瀑布位于秀峰黄岩,古称“开先瀑布”,由黄岩与马尾2个瀑布组成。瀑布出露海拔450米,黄岩瀑布又称西瀑,垂直落差45米,仅一股一段,异常雄伟壮观,其后为挺拔切云的双剑峰及香炉峰,使瀑布更显高大,仿佛从天而降。马尾瀑称东漂,垂直落差32米,“泻出鹤鸣、龟背之间,日马尾水。水势奔注,而岩石窄隘迫束,喷散数十百缕,如马尾状,其实亦一瀑也;其在西南者(黄岩瀑),则自坡顶下注双剑背邃壑中,汇为大龙潭。绕出双剑之东,下注大壑,悬挂数十百丈,日瀑布水……二瀑具奇观,而西瀑尤胜。方冬泉脉微,循岩而流,涓涓然如一线,春夏泛溢,直落霄汉间,袅袅如垂匹练,日光灼之,灿灿如黄金色;倏为惊风所掣,则中断不下。人之,忽飘入云际,如飞珠卷雪,银珠散玉,瞬息万状”。在马尾瀑布之上,海拔900米处又有一瀑,瀑布下有一平台,竹林遮天蔽日,环境十分优美。秀峰瀑布所在的悬崖上有大量弯弯曲曲的花岗岩脉穿插,犹如九龙壁,从而增加秀峰瀑布的美学价值。
  谷帘泉瀑布位于康王谷内杜村之东的大汉阳峰下,定星坡之南的悬崖上,悬崖海拔约490米,瀑布垂直落差60米。水质奇优,被唐代陆羽命名为“天下第一泉”。《寓庐丛录》载“瀑布直泻而下,四面岩石壁立,环拉如谷。水由洼口壁飞流而下,纷纭数十百缕,酷肖一幅玉帘”。《庐山志》云“飞泉被岩而下者二三+派,其高不可计,斯七十余丈”:又说“谷帘泉在康王谷中。汉阳坡顶之水,下注西筲箕洼,西行为花石崖所束,湍怒喷涌,散落纷纭教十百缕,斑布如琼帘,悬注三百五十丈”。相传陶渊明晚年居住此泉之下。
  玉帘泉瀑布又称紫霄瀑,海拔400米。瀑布垂直落差40米,形成幅宽3-5米的水晶帘帘泉,徐徐而下,故名玉帘泉。泉下有“羲之洞”。《玉帘泉序诗》说“泉在金轮峰下,石崖高峭,围气如城。泉布岩而下,纵数百丈,如垂一幅水晶帘。日灼之而陆离,风摇摇而偏反。泉落石台,玉飞珠溅,复蟠激石底而出,隐隐如池出霄。旁有石桥、石室,皆本天生不做人为。论庐山泉境之胜,此为第一”。清代薛所习诗歌:“寒玉森森不壑幽,红尘隔断四时秋。可知中有神仙眷,长挂珠帘不上钩。” 石门涧瀑布石门涧,以天池山与铁船峰双阙对峙,壁立千仞,俨如石门,故名。涧水源于长冲,漾于掷笔峰前,与九寺峰之水汇合于乌龙潭,至石门涧之峡,“为众泉之宗。系夏霖、秋潦,转石发树,声动数十里”。石门涧瀑布原如“喷雷奔雪,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瀑布沿百丈梯白浪如雪狂奔而下,声响轰鸣,震撼峡谷深涧。新中国成立后,因修筑庐林水库,拦截瀑布水源,气势遂不如前。紧邻该瀑为涧中“一线瀑”,瀑布水沿倾角约450的狭窄沟谷中向下奔驰,成一长达500米,宽仅1米许的白色飞流,别具特色。
  百丈崖瀑布在山北麓莲花洞的莲花峰下的悬崖上,瀑布出口处有一高约2米的裂点石门(海拔500米),飞流高约32米,千丝万缕,形态古怪,瀑布水流呈上下宽而中段窄束。四周生态环境非常优雅。
  七彩瀑布位于山中部白鹤涧,海拔820米,垂直落差35米。瀑如玉龙飞奔,喷雪惊雷,直下深渊。
  飞瀑四周常有薄雾迷漫,细雨霏霏。每当春夏之日,雨后天晴,上午红日高照之时,会有彩虹出现,没人瀑下潭中,经久不隐去,故称七彩瀑。今从太乙村至七彩瀑布修有公路,仅250米之隔。七彩瀑之上在海拔1100米处有大口瀑布。
  乌龙潭瀑布位于剪刀峡内,堪称一绝。瀑布之侧有一天然弯弯曲曲长达8米以上的“石龙”,尾部朝天,头部朝下,呈正在碧潭中饮水之势,栩栩如生,上天造就,世间少有。乌龙瀑布由上、下两瀑构成。沿流而上,依次有龙椅石瀑、牯牛潭瀑、龙须瀑、剪刀峡瀑。剪刀峡瀑的双瀑呈倾斜状飞奔,几近潭底,双瀑相交成剪刀状,甚为罕见。
  王家坡双瀑王家坡U形谷下段内,叠加一个刘家寨嶂谷,在嶂谷上端海拔600米处,陡崖上形成王家坡双瀑。构成双瀑的陡崖高仅15米。2瀑布互相平行,相距10米,“上通一线之天,下俯清泉万溪,窜石而流,其声高下,金石丝竹,杂还而至”。2瀑布“势若两龙倚天袅袅坠壑,忽而烟霏雪翻,忽而滚珠泻玉,猛落击石,声若雷霆。崩云裂石之声,如雷霆疾走,响彻云顶”。瀑布四周,碧潭峭崖,翠绿葱茏,令人沉迷。
  卧龙岗瀑布位于五乳峰与七贤峰之间,主瀑海拔600米。瀑布高差25米。《古志》云“岗巅之水直下三数十丈,奔注之湍激漩涌,晃漾动摇,若欲飞舞,故名卧龙”。卧龙岗瀑布之上海拔800米处及之下400米处各有一瀑,但都不及此瀑环境优雅、规模宏大、形态俊美、声响清脆。
  星子温泉古称黄龙灵汤院,别名灵阳泉或灵秀泉。宋代即开发利用,现已开发成“庐山天沐温泉度假村”,院内大树成荫,楼台有序,环境优雅,号称“江南第一温泉”。星子温泉流到地表的热水温度,平均为62.6C,最高72CC,最大日流量2483吨。温泉热水的矿化度低(每升矿物质含量为340毫克)、强碱性,每升热水中含氟14.5-15毫克,含碳酸盐矿物295.66毫克,含硫化氢4.25毫克,是一个典型的硫化氢氡泉,泉水无色、无臭、透明,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可与国内西安临潼华清池水质媲美。经卫生部专家鉴定,水质医疗作用与法国的“凡尔德百”温泉、英国的拜斯温泉属同类型。
  报春泉位于山西侧金桥刘家后山柱锡庵遗址上300米处的陡崖前石缝中。只见“石壁裂如洞,土人呼为报国洞。洞有泉涓涓流出,即报春泉也”。此泉立春之时春雷一响,泉水喷出不断。报春泉是一个典型的断层带上升间歇泉。泉水露头海拔400米,泉水清澈,甘甜可口,日流量达千吨以上。报春泉后山为一蝇岩刃脊,其上怪石嶙峋.景色迷人,泉口有一崩塌巨石如平台,上刻“读书床”3字。
  聪明泉庐山已知的聪明泉有2处,一在秀峰寺内,一在东林寺中。东林寺中的聪明泉名声较大。泉水露头海拔120米,涌水量较小。相传,东晋玄学家殷仲堪访问东林寺高僧慧远,两人谈《易经》于松树间。“仲堪辩博,远因指泉日‘君之辩如此泉涌’,后也因号聪明泉”。
  招隐泉位于观音桥头,又名“天下第六泉”,泉水味甘甜清凉,相传为唐陆羽命名。黄宗羲在《游记》中说“柄贤桥侧有招隐泉,其下有石桥潭。水出石龙首中,泻下三峡涧,汇为巨潭。陆羽评此水为天下第六。旧有陆羽亭,今废,传为陆羽著《茶经》处”。
  云会泉庐山之巅金竹坪,旧有千佛寺,云会泉位于寺后凹地内。相传,“云会泉初本无水,偶一僧持咒经行,夜见楼下白云布地,久不而散:近之,毕沸腾响,以丈卓之,泉乃出”。云会泉出露海拔1100米,泉水直流到牧马场一带。此处长满高大的柳杉,环境宁静。
  二、涧潭三峡涧三峡涧为汉阳峰与五老峰夹持的大峡谷,涧中乱石万千,奋勇角立,险象环生。从五老峰、汉阳峰、太乙峰汇集而来的99条大小溪水,奔腾咆哮,摧峰陷坚,百回千转,其险不让长江三峡。宋代苏辙在《庐山柄贤寺新修僧堂记》中写道:“谷中多大右,岌橐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间,不过也。”王十朋赋诗:“三峡桥边杖履游,此身疑是到夔州。题诗欲比真三峡,深愧词源不倒流。滟灏瞿塘在眼前,便应从此上青天。秋风脱叶随流下,疑是千帆出峡船。”1936年夏,国民党将领冯玉祥来此,面对壮景,感慨万千,派人将手录的《墨子·尚国》下篇及跋镌刻在涧西一巨大的石坡上,至今清晰可辨,给人以启迪。
  芦林湖本是第四纪冰川遗留的冰窖遗迹,在5世纪之前为天然湖泊。宋代之后,由于流水将此地的天然石堤(冰坎)逐步冲毁,湖水难以储存而干涸。1955年,修筑成人工湖,芦林桥大坝高达32米,湖面1平方千米,容量达204万立方米,海拔标高102米。为水体景观旅游景点。
  如琴湖位于山西谷花径旁,人工湖,标高与芦林湖相近,面积1平方千米,库容约124万立方米。湖形如小提琴,故名。大林寺旧址曾在湖的北部,寺多植桃树。唐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游大林寺,见桃花四月才开,由此写下《大林寺桃花》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为纪念诗人白居易,在湖滨建花径公园。
  黄龙潭、乌龙潭在芦林大桥西端下的黄龙幽谷。黄龙潭不大,但至为幽深,一道瀑布自约3丈高的崖头凹处下泻,直落潭内,轰轰然,溅起水珠万斛。潭水外泄处的石上,有摩崖刻,其中“痛饮黄龙”4字最为引人注目。乌龙潭由3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桑乔《庐山纪事》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灵长十百丈,有虫如鲇而黑,长三四寸,日龙师。下潭稍平夷,其旁有大石,东林寺祭龙之所也。”乌龙潭瀑布领芦秫和长冲之水,潭水分5股从巨石隙缝中轻飚而下,短而有力。潭内石壁上有青松和尚所镌“乌龙潭”3字。
  碧龙潭位于刘家寨嶂谷顶端,王家坡双瀑之下,海拔标高600米。“其俏丽幽奥,险仄诡幻,诚为山北绝胜”。碧龙潭“边浅中深,天然泳池。周围怪石参差,立者卧者,圆者方者,凹者凸者,正者斜者,磊磊罗列”。潭四周崖壁陡峭如削,树木森森,与潭水相映成趣,潭中阴影如青龙戏水,故称为碧龙潭。
  玉渊潭与浴仙潭位于栖贤寺之下,在峡谷急流中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碧潭。玉渊潭及浴仙潭深且美。急流“过柄贤寺前,涧道稍开广,会为一派,将折而左行,忽遇巨石,横截涧口,遂并力悬注,而石形上突下敛,瞰空如屋檐,水势不得贴石,则架空斜飞,坠人玉渊潭。潭深不可测,喷珠溅沫,至此悉凝作玻璃色。白玉渊而下,共二十四潭,两崖徒绝,崖石为浪所淘,岁岁皆光滑如油,曲折赴三峡桥约二里许”。由此可见,古人对i峡涧沿溪的成因,已作了科学解释。
  龙潭在秀峰,潭水面积50平方米,水深1-2米。潭水碧绿清澈,晶莹透明,急流飞泻,轰鸣雷动。《桑记》中说:青玉峡内“上下龙潭以十数,惟双剑峰背大潭深不可测,神龙时来居之。来到阳出旋合,屯潭上不散者久之,其天莫测也。春季青玉峡内,常有急出快雾流窜,犹如巨龙,横空出势,常笼罩于龙潭之上经久不散”。在龙潭侧壁之上,有大量弯弯曲曲犹如龙的模样的花岗伟晶岩脉。潭边有名人石刻144幅,“青玉峡”三字系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
  天门潭位于三叠泉之下的九叠谷内,海拔500米。天门由2块直径达10米以上的巨大砂岩滚石互相斜撑而成,门内为碧潭,清澈碧绿,潭上为高约10米的瀑布。黄宗羲在《游记》中说“攀危石而过,登顿怒瀑涧。至龙潭,瀑数丈泻大壑,外有石如门藏之”。天门潭又称外龙潭,面积120平方米,水深2米许,环境奇美,令人沉迷,早已是九叠谷内的一个重要景观。在天门潭之下的玉川门亦是一个瀑布碧潭,在一巨大转石与岩缝间,清流奔腾而下。
  第五节古木嘉卉一、古木银杏黄龙寺“三宝树”之一,位于寺前石坎旁,胸围5.53米,高30米。其长势渐衰退,枝干中空,树冠枯梢,但丫杈交错,虬枝横空,巍然屹立于峰峦林海之中,传为晋僧昙冼手植,树龄在1500年以上。
  庐山北麓莲花镇郭家垅银杏,胸围10.4米,树高25米,冠幅40米。盘根错节,枝叶茂盛,年年长花结果,誉为赣北白果王,树龄在1600年。
  木瓜洞银杏,胸围3.6米,高23米,树龄1000年以上。
  罗汉松五乳峰下詹家崖之原庙场中罗汉松,胸围5.97米,高18米,树形苍古,枝叶葱茏,树干纽曲旋升,其上蟠结4个瘤体,姿形奇观,传为晋时栽植,树龄1600余年。
  东林寺罗汉松,位于寺内十八高贤堂花墙前,同兜并立2杆,翠黛虬枝,树影萧娑。胸围4.1米,高17米,树周围砌以花墙,石碑上刻清闵孝庆写“六朝松”3字,传为晋僧慧远手植,树龄1600余年。
  樟树报国寺山门处樟树,胸围4.3米,高30米,传为南宋绍兴时岳飞驻防通远驿时栽植,树龄900年。
  观口傅家湾樟树,主干围8.2米,高30米,2米分叉为3大侧枝,相互交错延伸20余米,植于晋代,树龄1600余年。该树干基空洞可放八仙桌,抗日战争期间,曾有10余人躲藏洞中,逃过日机轰炸一劫。
  黄山松仙人洞蟾蜍石黄山松,石缝里生,傲骨挺立,杆曲枝虬,幽资奇胜。石上镌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8字,石松古朴多姿,素有“青、奇、石、秀”之誉。
  五老峰黄山松,在海拔1320米的镌崖峭壁上,兜围2.5米,0.5米处分叉3干,内侧两干斜伸,高约3米,外侧一千依势伸向5米之外,其形如双臂环抱,迎接八方来客,故名“迎客松”。明人吴牲在《五老峰》诗中记“扶筇直上峰头座,间倚苍崖百丈松”。树龄约在1000年以上。
  文殊台旁黄山松,又名“偃盖松”,胸围1.36米,高10米,树龄800年。
  龙首岩顶端黄山松.2株松干扎根于岩隙之中,砰跃空出,盘曲倒挂。明成化进士林俊《游天池寺》记龙首岩为“石如吐舌,双松挺出石窍,叶短异常”,因立地环境严酷,顶芽多冻害枯死,侧芽发育较盛,枝叶短促,树冠倾斜,伸出崖面,探身俯视辽阔云海,妙趣横生,树龄800余年。
  柳杉黄龙寺2柳杉,位于海拔940米的谷地寺庙院墙外,一树胸围6米,高41米,树龄700年;另一树胸围5.85米,高39米,树龄700年。是庐山名胜“三宝树”中的2株,其拔空巍立,树冠如棚,引游人赞叹。
  玉兰位于通远报国寺外,胸围3.20米,高35米,主干在4米处分杈4侧枝,冠幅20x20米,树龄约800年,传为南宋岳飞驻防通远驿时栽植。
  枫香位于庐山西北麓太平宫,干围6.04米,高30米,枝下高6米,树龄1200余年。
  黄檀东林寺院中,胸围2.14米,高16米,树龄800年。
  重阳木位于张家山社庙,2米分杈5侧枝,胸围4.73米,高34米,树龄1000年以上。
  木樨位于狮子庵,胸围3.8米,高13米,树龄900年。
  三尖杉位于马尾水九峰寺后坡坎边,胸围1.6米,高10米,树龄1000余年。
  宝树林位于五老峰北东崖下海拔720-850术的一个斜坡上,面积0.3平方千米。林区全由高大茂密的柳杉组成。由于巨树挺直茂密,林中少有阳光能达地面,林下杂木甚少,仅有厚软枯叶,适合“森林浴”旅游。加之四周峰峭崖峻,山泉涓涓,林森幽暗,自然原始风味较浓,使人易产生“吾将此地巢云松”的向往。
  牧马场柳杉园位于海拔900-1150米的斜坡地带,面积0.5平方米。虽是人工林,但古木参天,蔽日遮月,树下空旷,置身其间使人心旷神怡,适作森林旅游。
  黄岩寺竹林位于秀峰瀑布之上,海拔500~750米的行龟峰一带,面积0.3平方千米。两溪夹一峰,几乎全由翠竹掩映。竹下为密集低矮的蕨类,适于进行竹林旅游。竹林上下均有古树、悬崖、瀑布及险峰怪石。
  太乙村竹林位于太乙峰下,面积0.6平方千米,分布在海拔700-900米的洼地缓坡地带。相传,大禹之师圣君太乙真人在此修炼成仙,故称为太乙村。民谣日:“太乙太乙,神仙府第,冬暖夏凉,心旷神怡。”今竹林中溪水涓涓,别墅错落有致,间有古樟树、古枫。空气新鲜,倚窗翠幔,远眺鄱湖,后倚九奇,翠峦千重,峨峰万叠,是理想旅游避暑之地。
  二、嘉卉瑞香又名睡香,是庐山的独产山花,或者说瑞香的发源地是在庐山。瑞香是一种常绿灌木,早春开花,花香异常。明代王象晋描述:“瑞香高者三四尺许,枝干婆娑,柔条厚叶,四时长青。冬春之交开花,成簇,长三四分,如丁香状。其种数有黄花、紫花、白花、粉红花,二色花、梅子花、串子花,皆有香,惟孪枝花紫者香更烈。”古诗云“腊后春前花未放,先春独占梅花上”。明代李时珍曾专程到锦秀谷找瑞香,并在《本草纲目》中记下“相传古代有一位僧人,昼寝岩下,梦中闻异香酷烈,觉而寻之,因此故名。后人奇重,以为瑞祥之生,改名瑞香”。张祠部又据此写下《瑞香诗》:“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窥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午梦人。”庐山锦秀谷的瑞香花,更是花紫而香烈,形娇而态美,容艳而端庄,故王象晋在《群芳谱》中称其为“风流树”。宋代王梅溪叹日:“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 红兰花产于锦秀谷,故锦秀谷又称“红兰谷”。红兰花叶阔而韧,长一二尺。其茎紫节高二三尺。其花深红略紫,兼有粉状黄点,奇香扑鼻,美丽异常,为兰中之佼佼者。此花宋代即有记载,中被遗忘。直至20世纪30年代又被庐山植物园专家发现、鉴定、引种。
  云锦杜鹃庐山特产花卉,在仙人洞西崖下锦秀谷最为茂盛,一到春天,嫣红姹紫,为杜鹃花中上品,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庐山植物园引种成功。
  鹿子百合花又称五爪金龙,是庐山野生特产名花之一,生于山涧溪畔潮湿地带。每至盛夏开出洁白美丽花朵,异香扑鼻。有极高观赏及药用价值,可清热解毒,延年益寿。
  庐山芙蓉多生长于海拔标高1300米以上的大汉阳峰一带山谷中。高约4米,春天开花,分5瓣且大,基部呈紫红色,边缘有红色长柱,主体呈白色。花多且艳,极美。庐山植物园引种成功。
  第六节云雾佛光一、云雾明末黄犁洲在《庐山游记》中说:“庐山之奇莫若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如海”。庐山云雾虚无缥缈、瞬息万变、壮观诡谲。春夏云雾常漫山弥谷,秋天白云绕峰依崖,正是“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清代舒天香住大天池百日专观云雾,写下《天池赋》,表达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年”庐山云雾奇观的热爱之情,且说“读百城圣书,何若看千里之云”。庐山云雾景观的动态美,晚清张维屏在《天池看云记》中描述“瞬息之间,弥漫四合。其白如雪,其软如绵,其光如银,其阔如海,薄或如絮,厚或如毡,动或如烟,静或如练,返明倒映,倏而紫翠,倏而青红,滔滔滚滚,蓊蓊蓬蓬。忽有物焉,若隐若现,知为拔地之高峰;忽有迹焉,若疏若密,知为参天之养松……俄焉飘飘随风,莫知东西,变天如虹,莫知始终”。恽敬在记述锦绣谷流云时说“……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明代袁宏道在《文殊台看云》中说“少焉云缕缕出石下,缭松而过,若茶烟之在枝,乃为人物鸟兽状。忽然匝地,皆澎湃,抚松坐石,上碧天而下白云,是亦幽奇变幻之极也”。
  庐山云海,明末吴阐思描述“晓起推窗四望,烟雾弥漫,如舟行大海中,四面波涛,不复知有世界;微风东来,云气舒卷,忽而一峰乍见,忽而绝壁半开,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恢奇秘幻,不可模拟……”清代李宗肪在《天池海市》中说:“云如水中盘涡旋涌,谷底四旁穿互,化积絮为太湖石,千户万牖……于虚空间;其石穴之秒云尽处,日脚射之,则有见亭一角者,楼半窗者,塔三五级者,江之帆一两叶者,湖之舟数十舵者,崖之红叶千百树者,使人目瞠神耸而不得暇”。
  庐山彩云,称为天锦,难见,故称奇观。明代王思任对五老峰天锦描写“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锦,以为奇绝,不意五老峰上,复看海锦之奇也。天锦之色,金染万鲜,俱非人目所经见,而海锦素铺几万里,抛弹松弥,光丝耀然……”庐山彩云多出现在五老峰与鄱阳湖上,且是在有云海出现的早晨(夏日),关键是云层不能太厚太浓又不能太淡。
  庐山瀑布云,尤以剪刀峡及石门涧内更为形象。眼见浓浓犹如奔流沿崖而降,迅速异常,犹如瀑布坠入谷底,之后再沿谷急驰而出。在石门涧门口的“冰坎”上,可眼见瀑布云流人谷底,之后满谷犹如巨龙向谷口奔驰,近之眼前,轮廓分明,手可抚之。顷刻间,又急急退缩至悬崖之上,之后又如前呈瀑布垂流,往返几次,才突然消失。
  庐山“云团大战”,尤其是雨过天晴之后,孤立的云团,随风逐流,忽高忽低,忽上忽下,受山谷风的作用,来回冲撞,来自不同山谷中的云团,便会展开激战。有时是,越战越少,终将烟消云散,两败俱伤。有时是,不断调兵遣将,云团越战越多,缘崖漫谷,弥合四塞,妖雾弥漫,白云翻滚,乱作一团。
  二、雾凇凇的形成气温一般是-2-7。C之间。庐山冬季恰好处于这一气温范围内,加上常年不落叶的松、柏、竹特多,为雾凇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
  庐山雾凇有2种基本形态,一是单方向刀状雾凇;二是菊花状雾凇。
  单方向刀状雾凇,是在携带浓密水汽的北风怒号中形成的。在松树叶背北风的一侧会长JL宽3-5厘米,厚仅1毫米的“霜刀”。“刀”背结在松树的枝叶上,“刀刃”向背风一侧不断加宽生长,由于北风贴山顶水平前进,故冰刀的“刀刃”亦呈近水平方向生长。“刀刃”由无数紧密相连的冰针组成。
  菊花状雾凇,以黄山松树叶上的雾凇最美。有时是雾凇,有时是雨凇,有时是雨雾混合凇。形态优美,犹如玉蝶飞舞,犹如白菊盛开。雾凇多在寒夜生成,所谓“一夜寒风起,梨花遍山开”,指的就是这种景观。由于冬季寒冷,凇常交替叠加,见日不化,呈现出五光十彩,灿烂夺目的琼琳奇观。
  三、佛光佛光现象,古已发现,因不能科学地解释,故称佛光。佛光的出现,取决于阳光与雾的衍射关系。在高山上,阳光平射才能在云层上看到人影。观察时间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2小时左右。庐山只可在日落前2小时左右,在大天池一带悬崖上才能观测到。当阳光强烈时,光环是内蓝外红,绚丽夺日;当阳光较弱时,光环七彩,不甚清晰。光环的大小一般是2米左右,即观者所视佛光的距离是一定的,太近由于水蒸气密度不够,产生不出光环;太远则不能在观者的视角内出现人影。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