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体成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10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体成因
分类号: K928.3
页数: 1
摘要: 庐山山体由不同时代岩石组成,最古老岩石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10亿年以前,山体开始其发育史,从地史演变情况看,自前震旦纪至二叠纪,主要处于浅海或滨海环境,并缓慢沉降,接受外来沉积,沉积物厚达数千米,为山体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此期间,曾有过几度上升,并露出海面,遭受外力剥蚀。此地区最古老地层是巨厚前震旦系浅海相沉积,故在早期阶段,一直处于浅海环境之中。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山脉

内容

庐山山体由不同时代岩石组成,最古老岩石为前震旦系双桥山群。10亿年以前,山体开始其发育史,从地史演变情况看,自前震旦纪至二叠纪,主要处于浅海或滨海环境,并缓慢沉降,接受外来沉积,沉积物厚达数千米,为山体形成提供物质基础。此期间,曾有过几度上升,并露出海面,遭受外力剥蚀。此地区最古老地层是巨厚前震旦系浅海相沉积,故在早期阶段,一直处于浅海环境之中。此层沉积以后,经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并受长期剥蚀,在地表形成一起伏剥蚀面。剥蚀面上,覆盖滨海相和浅海相沉积。在剥蚀面形成之后,再度下沉,为海水所淹没。至晚奥陶世,受地壳运动影响,稍有上升,又经受一次剥蚀,随后缓慢下沉。志留纪末,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地壳上升,陆地范围扩大,直至泥盆纪早期,地面遭受长期剥蚀,并形成广泛剥蚀面。此后,地壳长期下沉,在剥蚀面上沉积沙砾岩和灰岩,这反映区划剥蚀地面向滨海和浅海转化。
  自古生代末到中生代,区域地史发展发生质的变化。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庐山地区上升,成为陆地。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下统普遍缺失,说明中生代区域是一个较大范围缓慢而持续上升的剥蚀区。但至白垩纪晚期,山体外围及江湖凹陷地带,堆积白垩系上统南雄组。从其岩性及沉积位置来看,主要是山体上升,外力剥蚀山体相关沉积。表明在白垩纪晚期,区域受燕山运动影响,地壳发生升降运动,山体断裂上升和外围相对下沉。据钻孔资料分析,在长江南岸九江段该层沉积厚达数百米以上,证明晚白垩世庐山上升历时较长,上升量较大,剥蚀时间较久;从砾石成成务来看,中、下部砾石主要为石英砂岩、硅化灰岩、燧石和灰黑色灰岩,少量灰岩角砾及火成岩,上部以灰岩砾石为主,砾石粒径为2-5厘米,在鄱阳湖边星子县火焰山一带,见有最大粒径约30厘米的山麓堆积的灰岩角砾。可见,当时古老的震旦纪地层出露范围较目前要小,而山体所及范围远比目前要大。
  庐山及其山麓和外围地带,第三纪地层基本缺失。亦说明第三纪时期整个庐山地区主要是一个微弱上升剥蚀区.,今之庐山,是在第四纪地壳强烈抬升和外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且还在继续上升之中。地质学家李四光称“庐山侧面削壁横亘,瀑布怒号,宛若幼年地貌。其四面下降,抑或山体上升,今日容未歇止”。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