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0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质
分类号: P5
页数: 3
摘要: 一、地层发育市域地层发育较全,自西向东大致以大湖山、德安、星子、彭泽郭桥一线为界,南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广泛出露,北部则沉积总厚达7000米左右的震旦系至中三叠系地层。中新生界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修水沿岸和鄱阳湖一带,滨湖地区形成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
关键词: 地质 地质环境

内容

一、地层发育市域地层发育较全,自西向东大致以大湖山、德安、星子、彭泽郭桥一线为界,南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广泛出露,北部则沉积总厚达7000米左右的震旦系至中三叠系地层。中新生界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修水沿岸和鄱阳湖一带,滨湖地区形成广阔的冲积、湖积平原。
  二、主要界系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主要为一套火山岩的泥、砂质浅变质岩系。依岩性自下而上分为安乐林组、修水组二组,构成两个比较明显的沉积旋回。在横向上自西向东,砂质减少,颗粒变细。修水一带夹多层砾岩,东部地区则有灰岩及钙质砂、板岩出现。永修、都昌一带,全群普遍含火山碎屑物质。尤其彭泽、庐山、都昌潭树下一带群中夹有石英角斑岩及变流纹岩。该群出露厚度修水地区为8609米,湖口地区为6581米,双桥山、永修及庐山地区仅3204-3420米,相差比较悬殊。
  震旦系上元古界落可岽群,为双桥山群褶皱后山间盆地堆积的火山一磨拉石建造,不整合于双桥山群之上。全市仅见于武宁落可岽和都昌马涧桥两处,厚236米。除由杂色凝灰质角砾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砂岩、安山质层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组成外,尚夹石英斑岩、英安岩等熔岩。下统莲沱组不整合于落可岽群之上。下殷为灰白、紫红色厚层状细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沙砾岩夹凝灰岩,上部夹灰绿色粉砂岩。彭泽、永修一带多处见含砾砂岩。上段为暗绿色、浅灰色厚层冰碛砾岩、泥岩夹粉砂岩及凝灰岩,局部见有流纹岩、安山岩,底部常有锰土层,该组厚度一般200-300米,但在庐山、武宁等地局部厚度逾1000米。上统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主要为深灰、灰白色薄一中薄层白云石,含灰质白云岩、炭质硅质岩。于湖口、彭泽一带相变灰黑色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灰质灰岩,厚度87-306米。
  寒武系系内各组均为连续沉积,底部与皮园村组为假整合关系。下统为王音铺组,主要为灰黑色炭质岩夹石煤层,有时夹有薄层硅质岩或透镜状灰岩,常夹钙质及含碳页岩。厚度在武宁、德安一带516-717米,向两侧变薄,彭泽一带301米,修水地区165-195米。中统杨柳岗组及上统山头组岩性相近,以灰、深灰色泥质灰岩或泥质条带灰岩为主。上统在修水、武宁大源一带夹较多层粉砂质页岩,德安、彭泽一带钙质、白云质增多,总厚508-706米,有西厚东薄之势。
  奥陶系该系岩相变化明显。以德安夏家铺、阳新木石港一线为界,北东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西南以近海岸的碎屑岩沉积为主,只有少量碳酸盐夹层,主要属海湾相笔石页岩建造。两种岩相过渡带见于德安三湾地区,二者交错沉积,宽达数千米。系内各组以及与寒武系之间均为整合关系。西南区奥陶系总厚346-662米。下统厚由314-500米以上。中上统厚度均小,由十几米至数十米。东北区奥陶系F统仑山群为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上部含燧石条带灰岩,有时出现竹叶状灰岩、瘤状灰岩及生物碎屑岩岩,总厚在300米以上。
  志留系该系以泥、砂质碎屑岩为主,韵律明显,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构成一个南海进到海退的完整沉积旋回,总厚1289-4984米。
  泥盆系区内仅有上统五通组。以灰白色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为主,间夹浅黄色、紫红色页岩、粉砂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彭泽一带达323米。
  石炭系中统黄龙组与下状之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为灰白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厚度15-78米。上统为船山组,为肉红色厚至巨厚层灰岩,厚度大于50米。
  二叠系该系上、下两统为两个海进式沉积旋回。都以含煤建造起,向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及硅质岩沉积发展,最后隆起或遭受剥蚀。下统栖霞组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关系,厚68-293米。上统龙潭组与茅口组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厚72-172米。
  三叠系三叠系中统、下统为浅海相碳酸盐建造,分布较广,经中三叠世末之印支运动基本上结束海相沉积。上统为有海相沉积夹层的碎屑岩建造。下统大冶组以浅灰、黄绿色页岩为主,夹薄层灰岩,中段以薄层灰岩为主,偶夹页岩,上段为中至厚层灰岩,厚164-360米。中统为嘉陵江组,下部以浅灰、肉红色中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间夹白云岩、角砾状灰岩、鲕状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灰色薄层灰岩、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及少量钙质页岩。上统安源组,下部为灰白色中粗粒长石英砂岩,与茅口组呈断层接触。上部为灰白、黄褐色砂质页与中厚层细砂岩互层,含植物化石。其中部为厚层砾岩,厚度106米。
  侏罗系仅有下统林山群见永修白槎河桥,出露不全,厚65米。为灰白色层砾岩,向上则以青灰、褐黄色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灰黑色粉砂质泥灰岩、炭质页岩。
  白垩系仅鄱阳湖滨零星出露,有下统田坂群。与较老地层呈不整合关系。岩性以紫红色砾岩、沙砾岩为主,中部夹砂岩、泥岩、钙质粉砂岩,常有薄层石膏。上部夹含砾凝质砂岩及细砂岩,产异节柏、中间型短背叶肢介等化石。出露厚200-300米。
  下第三系新余群为紫红色沙砾岩夹砂岩、粉质岩,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中部颗粒较细,含钙质较高,有时夹薄层石膏,于武宁盆地本段中夹数层含砂质灰岩、生物碎屑岩,富产化石德卡利金星虫、小玻璃虫(近)纯净种等。总厚1129-2387米。
  第四系更新统为冲积、洪积或残积、网纹红土、沙砾石层以及冰碛黄土、泥砾等,厚11-108米。全新统为近代冲积、湖泊沉积,厚5-20米。
  三、地质构造构造体系全市有4个县有区域规模构造体系,即横贯市域的九岭东西向构造带、沿长江展布的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型褶皱带、束成带广泛的华夏系和新华夏系构造带、中部的王家铺一带小型山字形构造与反S状旋卷构造组成的联合构造体系(包容于东西向构造带之中)。
  构造形迹市域历经多次构造活动,有多种构造体系存在,破裂面性质往往有较复杂的转变过程,褶皱形态亦复杂多样。
  四、地质构造体系特征九岭东西向构造带展布范围北起阳新、东至都昌一线,南迄宜春、铅出一带,其东西两端分别在浙西、湘西与华夏系构造交接。卷入本构造带的地层,主要为双桥山群至嘉陵江组,部分第三纪盆地由于迁就东西向褶裂沉陷,亦循东西走向,本带在区内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部的东西向构造隆起带,如瑞昌构造坳褶带。前者位于相对稳定的所谓“江南地轴”部分,后者则属于长期沉降的“下扬子拗陷带”。
  九岭东西向构造隆起带自西向东,于大湖山、九宫山、乌石山、郭桥一线与瑞昌东西向构造坳褶带分界。包括2个复式背斜1个复式向斜。复式背斜主要为双桥山群变质岩组成的合形紧密褶皱。复式向斜则为震旦系至中三迭统的沉积岩层形成箱状,短轴状向斜,迭置于构造隆起带之上。九岭复式背斜于南岭的九岭山脉,西起修水东渡港,向东为鄱阳湖所掩。于其核部形成九岭期九岭花岗闪长岩基。基岩体亦呈东西向利展,次级褶皱有大垅山向斜。武宁复式向斜展布于修水、武宁、都昌一线,以武宁长条形箱状向斜为主体,并有驼背山倾状背斜以及东津、修水、太原、东坑、杨村山、佛祖山、都昌等地的短轴向斜。九宫复式背斜位于九宫山、双桥山、德安、湖口、蔡家岭一带。次级褶皱有双桥山——德安背斜、向津向斜、东头倒转背斜、南岳背斜、鸫峰尖背斜等。
  瑞昌东西向构造坳褶带西起湖北崇阳,经通山、瑞昌,东至彭泽庙前一带,为一近东西向复式背斜,次级褶皱和走向断裂十分发育。坳褶带的南部边缘以震旦系、寒武系组成的短轴状,箱状褶皱为主。带内则为奥陶系一中三叠统组成的长条状、线状褶皱,最长东西达90千米左右。
   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褶带地质学家李四光所认定的淮阳山字型构造,其前弧弧顶位置确定在广济龙坪附近。东翼于彭泽、湖口一线与华夏系构造发生重接,显得宽阔强大,主要由北东向褶皱和走向断层组成,如湖口一彭泽冲断带沿江分布,长达40余千米。在弧顶东南侧,庐山北东向倾状背斜的北段,轴向渐渐折向北东,东被卷入前弧褶带。该弧褶带西翼在田家镇一广济一带的伸展态势与九瑞地区所显示的一些构造特征像吻合一致。九瑞地区一系列近东西的背斜拱起的高点连线成北西向排列,恰与田家镇西南面的北西向赛桥背斜隆起相对应。而背斜的东端倾伏伏点的连线则定在田家镇北西向向斜轴的延长线上。另在码头东北侧有第三系红色沙砾岩出露,与其北西面赤湖、乌石湖一带的侏罗系、第三系构成一个与长江走向一致的中新生代凹陷,同是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组成部分。
   五、华夏系构造
   形成于印支运动和燕山早期。斜贯全市,自西而东,侧列分布着4个构造带。石门一沙店华夏系构造带,沿鄂赣2省交界线上的幕阜山、九宫山、沙店、洋港街、石门一线展布,北与“淮阳地盾”东缘黄梅北东向断裂相对应,在区内长达120干米,宽约15千米。范家铺一罗溪华夏系构造带,由一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组成,北段在瑞昌一带与东西向构造相反接,沿构造带形成赛湖、范家铺、巾口一带的小型断陷盆地,至九岭山区则为以罗溪断裂、邱家街断裂为主干的一组密集的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带。庐山一云山华夏系构造带,北段为庐山复式背斜、鞋山向斜,南延即以断裂为主,密集成带。海会一周田压扭性断裂在庐山东侧形成一个强烈的动力变质带,岩层片理及火成岩线理作北东走向,有燕山晚期、云山花岗岩体,加里东期东牯岭、海会花岗岩体、安义珠珞山喜山期基性成岩脉群以及星子温泉沿断裂分布。郭桥一花尖山华夏系构造带,以郭桥花尖山复式向斜为主体,包括震旦系一奥陶系组成的北东向花尖山一大碑尖背斜和老屋镜一郭桥向斜以及板溪群组成的雷锋尖背斜,并有2条规模较大走向冲断裂,宽约15千米,南端在庙前地区与东西带交接,东北端则继续向安徽境内延伸。
   六、新华夏系构造
   以压扭性断裂为主,次为北北东向小型褶皱及横跨褶皱,断裂往往兼有左行扭错,并常常派生次级褶皱、断裂和小型旋卷构造。按其空间展布位置,划分为3个构造带。幕阜山一东渡港新华夏构造带,北段展布于幕阜山地区,由南林桥至黄马冲、高枧等5条兼右左行扭错的压扭性断裂组成,南段在东渡港一带由程坊、征村等6条北东向主干断裂组成。赣北新华夏系构造带,为一北与庐江大断裂侧列相接的北北东向断裂束,规模较大,东侧沉积了白垩系,西侧第三系分布较广,南至南昌西山、丰城、清江一带。石门街新华系夏构造带,展布于石门街、都昌、郭桥一带,断裂密集成带、规模较大者有14条,局部在北北东向的小型褶皱沿断裂的燕山晚期小岩体贯入,宽约50千米,向北延至安徽贵池一带,南面没于鄱阳湖畔。
   七、王家铺山字形构造与反S状旋卷构造联合体系
   该山字形构造各个组成部分完备,唯脊柱构造发育欠佳。其前弧褶带伴随着显著的旋卷运动,形成一个联合构造体系。根据褶带构造特点,划分为内、中、外3个带。中带褶皱紧密,延伸较长;内带次之;外带则为开阔的短轴褶皱。走向冲断裂由内带向外带逐渐增多。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