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市辖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03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市辖县
分类号: D035.5
页数: 24
摘要: 第一节 九江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九江县位于省北部,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广济、黄梅和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区,使县境分成东、西两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29021’~2905’、东经115037’-116015’之间。东西广62千米,南北袤57千米,总面积917平方千米。县城沙河街,按铁路里程南距省会南昌116千米,北距九江市城区19千米。汉族人口314962人,占总人口99.92%,少数民族人口257人,占总人口0.08%,多系因工作或婚姻原因迁入人口。社会商品零售额21000万元,出口商品总值2000万元。初步构成九江与国内中心城市水陆空立体运输网。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县一中被定为全省重点高级中学。
关键词: 自治区 自治县

内容

第一节 九江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九江县位于省北部,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东倚庐山,南邻星子、德安,西毗瑞昌,北与湖北广济、黄梅和安徽宿松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区,使县境分成东、西两部分。地理坐标为北纬29021’~2905’、东经115037’-116015’之间。东西广62千米,南北袤57千米,总面积917平方千米。县城沙河街,按铁路里程南距省会南昌116千米,北距九江市城区19千米。
   人口民族2000年,全县总人口326572人,其中男性169396人,女性157176人,其性别比107.77。2010年,全县总人口315219人,其中男性159909人,女性155310人,其性别比为102.96。全县有汉、回、蒙古、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哈萨克、黎、畲等22个民族。汉族人口314962人,占总人口99.92%,少数民族人口257人,占总人口0.08%,多系因工作或婚姻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1995年,全县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4900万元,财政收入50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889万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849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21000万元,出口商品总值2000万元。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3573万元,财政总收入6213万元。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463600万元,财政收入522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00万元。
   第一产业1995年,全县棉花种植面积9686.08公顷,皮棉总产15.8万吨,油脂总产4911.28吨,水产品总量13902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2001年后,在全县逐步创建江洲、永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港口街镇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无公害商品水果生产基地,无公害商品猪生产基地,江洲、新洲无公害油菜生产基地,赛城湖、赤湖、港口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6个特种产业生产基地。2005年,蔬菜、果木、水产3大新型产业年产值均超10000万元,苗木、林种销售额27000万元。2006-2010年,农业生产取得新发展,粮食种植面积1 1431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1161公顷,水产品总量4.3万吨,生猪出栏21.1万头,农民专业合作社125家。造林绿化实施“一大四小”工程。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2663.1万元,建新房9400平方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2010年获“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先进县”“全省棉花高产示范先进县…‘全省现代渔业发展先进县”称号。
   第二产业1991年以后,县重点发展冶金、建材等支柱产业。1994年全县工业企业119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88家;轻工业81家,重工业38家。1996年后,县以下国有(集体)企业逐步萎缩,民营经济兴起。2005年,县属91家国营(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工作,以九江鑫山水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100万元,是1990年的8.9倍。2010年,全县形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精细化工4大支柱产业。全县有大小T业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130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7000万元,同比增长25.9%。实现税利46500万元。
   第三产业 1991年,县有国有商业企业14家,集体商业企业37家,民营商业企业188家,个体工商户4188户。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343万元。外贸出口产品主要有粮油食品、土畜产品、水产品、轻工产品,年均供货总值312.5万美元。当年全县完成粮食政策性收购任务9620吨.油脂2721吨,获商业部“全国植物油脂收购先进县”金杯奖。同年,有饮食业229家,旅馆业27家,理发、照相、修理等服务业136家,饮食服务业总收入503万元,其中个体341万元,占67.7go-/o。1992年后,国营和供销集体商业先后实行经营范围、商品定价、用工和分配制度“四放开”,全面推行“国有民营”“社有民营”改革,实行资产租赁经营,逐步形成激励运行机制。1994年后,餐饮住宿行业大都转为民营个体。2000年后,商业系统、供销系统、外贸公司、物资公司、农机公司等先后进行企业产权和职工身份置换改制,大多转为民营或个体。2001年后,粮油市场放开,粮油收购进入市场化运作。2005年,全县有餐饮店206家,旅馆206家,服务行业359家,营业额2770万元,均属民营。至2010年,全县有私营企业914户、从业人员8866人,个体工商户5703户、从业人员11955人。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00万元,同比增长16.4%,是1991年10.28倍。外贸出口创汇总值7894万美元,比1991年增长24.26倍。县粮食购销公司收购粮食4500吨,全面完成2500吨县级粮食储备任务。全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文物景点众多,著名景点有狮子洞、岳母墓、陶渊明纪念馆和涌泉洞,是庐山西麓风景名胜区。2010年,有旅行社2家,服务网点3处,旅游车队1个,旅游服务餐旅馆35家。当年,全县接待游客59.9万人次,同比增长43.50-/0.旅游收入45900万元,同比增长49%。
   基础设施公路:2010年,境内有公路线路532条,全长1074.7千米,其中高速道2条,国道1条2段(105国道蛟田段、通远至观口段),省道2条(九瑞公路、双瑞公路),省养道3条(赛沙公路、沙闫公路、大机公路)、县道3条(岷山一白果、城门一黄老门、码口一港口),乡道22条,村道499条,行政村全部修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5个、农村候车亭50个。2010年累计完成客运量57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165亿人/千米,完成货运量349万吨,货运周转量167亿吨/千米。
   铁路:2010年,境内铁路干线2条,其中京九线途经县辖区段35千米,武九线途经县辖区段24.6千米,专用线5条,自身服务线3条。
   航道:2010年,有港口、码头9处,泊位15个。靠泊能力200至5000吨级不等。水运企业3家,水运服务企业1家。个体私营船主2户、营运船舶15艘,共计1.7万吨载重吨。渡口30处,其中长江水域20处,内湖水域10处。渡口拥有机动船舶3艘,含汽渡轮2艘,非机动船6只,总吨位974吨,客座1504位。
   民航:2010年,有飞机场1处4C级,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先后开通九江至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国内往返航班。初步构成九江与国内中心城市水陆空立体运输网。
   三、社会生活 教育2010年,全县有中小学校舍面积360076平方米,校园面积1680530平方米。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县一中被定为全省重点高级中学。县一小成为首批省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当年,各类学校141所,在校学生48142人,专任教师3042人。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入学率达省级标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在校生三年保留率95.01%以上。高考录取率超过全省平均上线率。同年高考,全县本科以上上线1170人,上线率35.70-/0。其中一本上线113人,比2009年增加25人,增长28.4%:二本上线438人,比2009年增加120人,增长37.7%。
   文化 1991年以后,农村和城镇机关、企业、社区逐步创办文化站、图书室、文艺演出队文化活动场所。到2010年,全县有农家书屋31家,配送图书45000余册。达到有线电视村村通,网络覆盖全县86.7%乡镇和58%行政村。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县九江山歌“三声腔”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秧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九江丝弦锣鼓…‘九江文曲戏”“涌泉竹雕”被列入市级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总投资30000万元的中华贤母文化园工程建设启动,第一期工程投资15000万元项目开工建设。20年间,5次举办陶渊明文化、岳母文化研讨会。
   卫生 1991年,全县医卫人员809人。2005年7月,投资1000万元私立县红十字会医院建设竣工并投入使用。当年全县医务人员825人。同年始,至2010年共投入690万元建立并完善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保障机制,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实行绩效工资制。投入584万元完成12家乡镇卫生院,68个村级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建设;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6月,县中医院6800平方米住院部综合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10月,投资230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10045平方米门诊综合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并进入装修阶段,投资480万元的县血防站2600平方米综合大楼项目建设竣工投入使用。到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覆盖28万人,参加新农合医保人员25.2万人,参合率99.6%。为9.4万人建立健康档案,为2.4万名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提供免费保健服务,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农村服务能力建设成效显著。至同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78个,医疗防疫机构9个,乡镇卫生院17个,村(社区)级卫生室252个,卫生机构服务网络覆盖率1 00%。卫生技术人员1100余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大病统筹补偿封顶线提高到5万元。全年住院补偿29102人次,补偿资金3170.6万元。
   体育1996年,县第一小学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01年9月6-10日承办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男子篮球预赛(九江赛区)赛事。2002年,县赛区获“全省体育竞赛优秀赛区”,同年县第一小学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03年被省体委评为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同年.戴超参加全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夺得男子全能冠军。同年10月在县体育馆承办美国快思特俱乐部与俄罗斯火车头俱乐部篮球争霸赛。2005年10月,东方红特殊教育学校代表江西队参加全国特奥羽毛球赛,获4枚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1 1月,参加全国特奥自行车赛,获3枚金牌,2枚银牌,3枚铜牌。被评为全国特奥工作先进集体。当年,全县有体育场地面积22000平方米(不含学校)。2010年,全县投资72万元为村居(社区)购置体育器材和改造县老年门球场。全县有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协会6个;各类老年体育运动协会154个,老年体育人口11000余人.1 1月7日参加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夺得中老年组第二名。至2010年,全县141所学校有运动场地、器械配备达标62处,453名学生被全国多家体育院校录取。承办市以上体育赛事15次。
   社会保障 199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35.16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85.31元。同年始,全县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救助覆盖面。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01.67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458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480元,城镇居民消费5793元。2000-2010年,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100000万元,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减免、城乡贫困生救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等。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130元,同比增幅1 9.3%,在全市排位总量第四,增幅第三。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93.55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821元,同比增长1.56%。居民消费比2009年增长10%-15%。同年,城市低保户2310户4963人,农村低保户5004户12716人,全年发放低保金3491万元,农村救助金123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分别达到51平方米和47平方米,最多超100平方米。全县3.2万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2万城镇职工参加工伤保险,22万农民参加新农合,17444人享受医疗救助。全县有五保对象2694人,其中集中供养2344人,集中供养率87%。马回岭敬老院为全国模范敬老院。
   第二节 德安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德安县位于北纬29016’_2g035’、东经115023,-115050'。总面积932平方千米(含划给共青城面积),居赣北腹地,市中心位置。东邻星子、都昌;东南是共青城市,濒临鄱阳湖;南部、西南与永修县接壤;东北为九江县;北部与瑞昌市交界,西面为武宁县。
   人口民族 县内人口外来移民较多,移民总量超过20%。2000年,全县(含共青、米粮铺、金湖,下同)总人口196647人。男性101547人,女性95100人,其性别比106.78。2010年,总人口222322人,男性1 14516人,女性107806人,其性别比106.22。全县人口由汉、畲、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等17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221582人,占99.67%;少数民族740人,占0.33%。少数民族中,以畲族居多,121人,为浙江水库移民,其余则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199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70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763万元,第二产业19451万元,第三产业9899万元,财政总收入3902万元。工业总产值710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在市率先突破8个亿,为省“工业十强县”之一。200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37000万元,年均递增15.5%;一产完成25000万元,年均递增7%:二产完成79000万元,年均递增20%;三产完成33000万元,年均递增14.3%:财政总收入完成14000万元,年均递增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196万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30000万元。其中,一产完成36300万元,二产完成207900万元,三产完成858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59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0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34000万元。
   第一产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多数为一季稻,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8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只有423公顷。除水稻之外,还有小麦、红薯、豆类、玉米等杂粮。粮食总产量逐年下降,到2008年止,稳定在4万吨左右。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油菜。其中花生常年播种面积200-333.3公顷,总产300-500余吨,折合油脂130吨;芝麻常年播种66.7公顷,总产60-70吨;油菜常年播种3333.3公顷,总产3500吨左右,折合油脂1100吨。蔬菜生产随着城镇扩容发展,主要是大棚蔬菜和城镇周边乡村农户分散种植经营。
   第二产业 1991年,全县22个乡镇场都拥有一定规模乡镇工业群体,特别是共青羽绒厂,发展成全国闻名的二级工业企业。到1993年年底,除共青之外,乡镇工业从业人员有17095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260-/0,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3 .20-/0。1994年开始建设工业小区。1997年始乡镇企业改制,历时4年完成。1998年后,部门企业逐渐改制转型。2002年,宝塔工业园区扩建。2006年,丰林工业小区、林泉钙业小区和吴山有色金属工业小区具备一定规模。2008年,全县形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品、建材化工和矿产品开采加工5大支柱产业。2010年,进入县工业园区注册的民营企业169家,县工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00000万元,实现税收收入21000万元。
   第三产业 1991年,在南浔铁路和105国道边建有集市贸易市场,面积5020平方米,主要经营肉类、蔬菜、干货、服装、饮食、水果等14大类3000多个品种,辐射永修、星子、九江、瑞昌等周边县市,年交易额25000万元。2003年,在县城西郊岳山垅出口处建设建筑材料专业市场,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经营钢筋、水泥、瓷砖、玻璃、卫生洁具、五金、油漆、铝材等批发和零售,年均交易量35000万元。2007年,在宝塔工业园东区建设新城集贸市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经营商品60余种,年销售额1500万元。2009年,在城西建设现代陆路物流港,成为县物流业旗舰。
   三、社会生活 教育 1991年,全县有中学21所,小学22所。毕业生高中486人、初中2610人、小学3666人。在校学生高中1894人、初中8409人、小学199914人。高中教师91人。初中776人,小学1063人。1999年8月,德安县第一所私立学校敷阳中学创办。2010年,县城有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31所。乡镇有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级中学6所,完全小学10所,民办初中3所,幼儿园19所。
   文化1992年,县图书馆开馆。1994年,县微波站、有线电视台成立。1996年10月,省政府授予“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称号,聂桥、林泉、丰林3个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并列入全省“百强站”。1997年,县有线电视台与县广播站、电视差转台、教育电视台合并,成立县广播电视台。1999年,县图书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三级图书馆。2004年12月,文化广电大楼和文化影视中心竣工。2005年,文化馆搬迁至文化广电大楼,使用面积2990平方米,有多功能厅(剧院)、文化活动厅等。同年,县图书馆迁至文化广电大楼,藏书总量为4.8万册,提供图书、电子阅览、报刊阅览等多种服务,有阅览座席200个,电子阅览室计算机60台。同年,全县有文化艺术团体32个。2006年,广播电视城乡联网。县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家重点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2008年,县文化馆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三级文化馆。基本实现数字化电影放映。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建设。德安傩戏(潘太公戏)、义门陈文化、德安八景的故事等先后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卫生2008年,启动扩大免疫规划民生工程,一类疫苗由“五苗防七病”扩大到“十一苗防十五病”,将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疫苗等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免费接种范围。同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52%。2010年,卫生系统有7个县直单位、12所乡镇卫生院、62所村卫生室、11所个体诊所,在编人员586人。县城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所“二甲医院”。
   体育 1997年,在市第八届运动会上,县获田径项目6块金牌,篮球、乒乓球男子团体第二名,女乒团体、男乒单打第一名。2006年,舞龙舞狮队参加九江首届大赛。2007年9月,木兰拳、街舞获新加坡国际邀请赛一等奖。老年门球获第二十届“彭蠡杯”第一名。2009年,获“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称号。民间体育有老年人体育协会、信鸽协会、武术和气功协会、棋牌协会、网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健身操与街舞协会等。
   社会保障1991年,实行全县国营、大集体企业单位退休费用社会统筹。1992年,开始有个体私营经济协会等进行登记。1994年,被列为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县。1998年12月12日,《德安县医保改革成果喜人》的文章刊登在《江西日报》头版头条。2006年始,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为每年每人1800元,分散供养标准为每年每人1200元。2008年,全县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为4997人。2009年,德安县启动青山陵园公墓区建设。
   第三节 永修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永修县介于北纬28053'_2g021’、东经115022'-116016’。地处江西北部、鄱阳湖西岸。南瞰西山,北望匡庐,东邻鄱湖,西扼云居。县境与共青城市以及都昌、星子、德安、瑞昌、武宁、靖安、安义、新建8县交界。总面积2047平方千米(含划归共青城面积)。县城距南昌40千米,距昌北机场18千米,距庐山机场70千米,距市区80千米。105国道、316国道贯穿南北,京九铁路、福银高速、昌九城际铁路、永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修河、潦河两大水系贯穿东西,形成水、陆、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距珠江三角经济圈和长江三角经济圈均只需8小时路程。
   人口民族 2000年,全县总人口351457人,男性183000人,女性168457人,其性别比为108.63。2010年,全县总人口376107人,男性194191人,女性181916人,其性别比为106.75。少数民族人口449人,占全县总人口0.1 2%。全县人口由汉、畲、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375564人,占99.86%;少数民族543人,占0.14%,多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 199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9700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2502万元,农业总产值33982万元,财政收入5367万元。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32800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20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79000万元,财政收入67200万元。
   第一产业 全县有宜农耕地2.2万公顷,宜林山地5.3万公顷,宜渔水面4.5万公顷,宜牧草地1.5万公顷。1991-2010年,建立燕坊杂交水稻良种基地、白槎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燕坊草莓基地、三角和立新水禽基地。柘林湖鳜鱼出口韩国、日本,宏康科技技术园蔬菜远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2010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8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家,创建省级三农牌蔬菜和独一处牌柑橘、云居牌板栗和云居牌尖栗等农产品品牌8个、绿色有机食品品牌1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3个。
   第二产业境内有江西有机硅厂、柘林水电厂等大型企业。2010年,全县拥有精细化工、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物流仓储6大主导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企业65家,纳税超百万元企业10家。规模以上T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为1357800万元和150300万元。2010年,全县城乡个体工商户7167家、注册资金14600万元、从业人员18076人,私营企业521家、注册资金72500万元、从业人员8039人。园区出口创汇民营企业5家,创汇折合人民币10560万元。有注册商标企业78家,获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3家,获市级知名商标称号1家。全县销售收入过千万元民营企业20家,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4家,市级百强民营企业7家。全县民营企业实现就业人数26832名,其中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22520人,安置企业下岗职工4312人。
   第三产业 199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4647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19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847万元,其他3181万元。1995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19218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364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3015万元,金融保险业8072万元,其他5767万元。200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39106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543万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495万元,金融保险业15731万元,其他11337万元;全县集贸市场总数达20个,总面积44735平方米;全县有个体工商户3440户,私营企业91家,从业人员7178人。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138728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6627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39309万元,其他72792万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147万元。
   基础设施 电网:1999-2001年,投资3732万元农网改造资金,完成全县农村电网的更新改造,农村电价从每度1.5元左右降至0.5元左右。2010年,全县有35千伏变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5750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总长116.8千米;有10千伏配网线路48条,全长964千米;有配电变压器941台,配电总容量64409千伏安。形成覆盖全县的梯级送变电网络,电力可供到全县每个乡镇和98%以上的村,电网最大负荷达6.2万千瓦。
   交通:1992年,投资100万修通县城一吴城镇公路大湖池地段5.05千米简易公路,新增焦武线(焦冲至界牌段)和永吴公路部分路段公路2条56千米。建设县道251千米,乡道219.8千米,村道1076.82千米。2009年,开通县城1、2、3路公交车。集资2000余万元先后建造山下渡、立新、陈家渡、河头、乌鱼港5座公路大桥。全县211个行政村中(含居委会、企业集团和垦殖场所属分场)有45个通水泥路,166个通公路,全县公路总投资21000万元以上。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3条,班车79辆,全县共有出租车122辆;除县城、虬津2个二级车站外,新建4个农村三级客运站和30个候车亭:全县的渡口总计更新钢质渡船30艘,渡口渡船合格率达到100%。2010年公路完成客运量201万人,公路货运量完成289万吨。
   邮政通信:1991年5月,开办国际、国内真迹传真电报。1996年12月,开办分组交换数据业务。1997年,开办凶特网,同年6月县城安装并开通IC卡电话,12月开办DDN数据业务。1998年开办800被叫用户付费、FTS车载台和固定台电话及201校园电话。同年始,通信中继传输由PDH准同步数字体系更换为SDH同步数字体系,1999年开通ETS基站和1 12障碍自动受理系统。2000年10月,新建化为光接入网7个ONU点,共1792线,新建中兴光接入网5个ONU点,共2048线。2000年1月,开办ISDN窄带,同年4月开办IP电话业务。2002年开通ADSL宽带业务。到2010年年底,程控电话总容量达6.51万门,移动通信达17.42万户,电信宽带用户达16083户,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13949万元。
   三、社会生活 教育2001年,兴建县职业教育中心。撤并生源数量少、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弱的中小学88所,占全县中小学总数的1/3,新建艾城、吴城、三溪桥等8所农村现代化寄宿制中心小学,教育资源得到全面优化整合。2003年,推进“校校通”工程,构建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模式一学校118所、模式二学校24所、模式三学校22所,拥有教育城域网1个、电子备课室43个、B型多媒体教室43个、C型多媒体教室56个、光盘播放室160个、计算机室45个、电子阅览室43个。创办九年一贯制县外国语学校,在县城老城区新建涂埠学校。全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现分别达到1 000-10和98%(农村在95%)以上,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2%(农村在3%)以内。扩大公办高中、扶持民办高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教育的要求。2007年,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惠及全县城乡5万多名学生。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5所,小学124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入学率达1 000-10,巩固率为1000-10:初中入学率达98.7%,巩固率为98.6%。2010年,教育经费为15400万元,拥有各级各类学校169所,在校中小学生550238人,公办教师4702人,中小学校园总面积146.7公顷,校舍总面积37.99万平方米。
   文化 1993年,筹建永修电视台。2000年,建造县图书馆新馆大楼。2001年始,添置县有线电视台、电视转播塔、机房等设施。2004年实现由光缆传输取代同轴电缆,由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由县城网向农村网的延伸。2010年,有转换有线电视用户4.3万户,实现全县一张网;全县18个乡(镇、场)普及文化站,逢年过节和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舞龙灯、舞狮子、耍花灯、划莲船、打腰鼓、走高跷、赛龙舟等群众文娱活动,年均演m近100场(次);县电影公司开展农村普及放映,共放映1000余场;投入160多万元对县图书馆进行维修改造,藏书总量为44930册:永修丫丫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城部分居民可以观看数字高清电视。
   卫生1991-2010年,未发生霍乱、甲流等重大传染病疫情,无新发传染病,儿童接种率99.950-/0。全程免疫覆盖率由20%以下提高到98%,传染病发病率下降至276.98/10万。有效控制手足口病传染病疫情,对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进行规范管理。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传播控制标准,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由20.6%下降到3.4%.全县有8个乡镇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其余乡镇均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孕产妇和儿童得到系统规范管理,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死亡率为O,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88.2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24%0。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2万份,建档率达59.45%。健康体检、预防接种、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落实。2010年,全县有医疗机构241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9个,乡(镇)、场卫生院21个,村级卫生所184个,在岗人数1770人。在保证一村一所的前提下设立206所村卫生所,形成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3大体系和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村卫生所均按省卫生厅服务能力建设标准建设业务用房,配齐基本医疗设备。
   旅游县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区云居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庐山西海,国家级鄱阳湖候鸟保护区。2002年开始,投入10000万以上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改造兴建通往景区的316国道、永武公路和永修至吴城公路,建造梦生山码头,凤凰山景点门楼、游园公路、观花亭等设施;整治艾城至柘林——云居山景区公路沿线环境。至2010年,建桃园大饭店、永修宾馆、云居山宾馆、北戴河宾馆、清水山庄、柘林湖宾馆、阳光花园大酒店、西海温泉宾馆等10多家宾馆和其他饭店、招待所26处,可同时接待游客住宿3000人以上。县奇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直线上升,“十一五”期间共接待游客304.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4100万元。
   社会保障 199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6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3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28万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9.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7.9平方米。2006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至2010年共有276133人参合,参合率99%,共对98.07万人次补偿3929.49万元。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131户11549人,占城镇人口12%.保障标准为每月260元,全年发放低保金2577余万元,全年城市低保累计保障人次13.56万人次。当年,共实施医疗救助5208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额1050余万元。“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从业人员31299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5000人,安置困难群体再就业4020人,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6500万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5%以内。至2010年,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障人数47533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9436万元,共支付离退休人员各项待遇18549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202人,失业保险征缴414万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00人,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8660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7890人,其中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655人,征缴工伤保险费133万元,全年支付工伤医疗费76万元;建立县光荣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和26家乡镇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人均养老保障水平由2005年的每月450元提高到1035元。完成10.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拆迁任务,改善1842户家庭住房条件:按月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全年发放租赁补贴135.64万元,保障家庭1541户。当年,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6.7平方米。
   第四节 星子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星子县位于省北部,北纬2908’_2g036'、东经115048’ -116。10’之间。东与都昌县一衣带水,南和永修县草洲相连,西邻德安、九江两县,北接九江市庐山区。境域东西宽35千米,南北长52千米,总面积723平方千米(含划归共青城面积)。北至九江36千米,南至南昌116千米。
   人口民族 2000年,全县总人口221109人,男性114846人,女性106263人,其性别比为108.08。2010年,全县总人口245526入,男性127640人,女性117886人,其性别比为108.27。全县人口由汉、蒙古、回、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245437人,占99.96%;少数民族89人,占0.04%。少数民族均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201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334435万元,是1990年15144万元的22倍;全县财政收入41742万元,财政支出78680万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9922万元,储蓄余额204509万元,人均储蓄7852元;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673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19318万元。
   第一产业1991年,有耕地面积1.0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7.89万吨;蔬菜播种面积0.11万公顷,产量2.4万吨;油料总产量6306吨;水果产量1433吨;水产品产量0.3万吨;生猪出栏8.13万头;出笼禽70万羽;森林覆盖率27%;全县农业总产值12709万元。1998年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减少早稻播种面积,增加棉花面积和蔬菜面积。至2010年,实种耕地面积9547.3公顷,人均0.05公顷,粮食总产量7.91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466.7公顷,产量4.4万吨;油菜播种4885.7公顷,产籽7460吨,油料总产量8920吨:植棉2010公顷,产量7.24万担;水果产量4400吨;水产品产量2.85万吨;生猪出栏11万头;出笼禽220万羽;全县有林业用地面积2.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34%,森林覆盖率33.1%:全县退耕还林2200公顷,林业部批准列入国家公益林保护面积1.25万公顷。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349万元,农林牧渔业比重为38%、2.8%、23%、35%。
   第二产业 1996年,台商在横塘投资150万美元创建荣士(九江)实业有限公司,主产青石台球桌板,年产值超千万元。2001年兴建金鹿石材城。2002年,浙江企业家投资4000万元收购星子江海造船厂,组建银星造船有限公司。开发综合性金鹿工业园。2005年5月29日,银星造船有限公司制造江西历史上最大的16500吨油轮下水。至2010年,县外客商在星子投资办丁厂的有81家。金鹿丁业园落户园内工业企业64家,建成投产44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5家,从业人员12000人,年创利税31000万元。全县行业性的工业园区有金鹿石材城、横塘青石工业区、华林青石工业区。其中金鹿石材城工业总产值18000万元,创利税3600万元;横塘青石工业区丁业总产值45800万元,纳税680万元,有6家企业取得产品进出口自由权。
   第三产业199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3357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696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442万元,其他2219万元。1995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6729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02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2329万元,金融保险业368万元,其他2830万元。2000年,全县第三产业产值11322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020万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3400万元,金融保险业335万元,其他5569万元;全县集贸市场总数达7个,总面积8586.64平方米;全县有个体工商户2094户,私营企业123家,从业人员7776人。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163570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8710万元,批发零售、餐饮业48896万元,其他75964万元: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900万元。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1994年,按三级公路标准改造归横线25千米。2004年,按一级公路标准修建庐山环南山公路56.415千米,其中境内29.832千米。至2010年,县乡两级公路全部实现水泥和沥青路面.128个村级单位修建公路263千米。境内有105国道18.5千米,省道1条29.8千米,县道6条104千米,乡道34条155千米,村道433条472千米。全县基本完成“渡改桥”工程。全县有各种机动车2361辆,客运行车线路29条。县城短途运输、码头装卸基本上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全县有货运铁轮154艘,载重能力95000吨,港口收入123.66万元。
   邮政通信:1992年1月26日零时,割接开通1000门纵横制自动电话,结束星子县磁石交换机(手摇电话)的历史。1993年12月29日零时,星子县5000门程控交换电话割接开通,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电话数字光缆化。1994年,实现电话扩网升位,建成本地网。1995年,实现农村电话程控化,星子县第一部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开通。1997年6月24日,星子县第一部数字移动电话开通使用,当年放号825部,1998年实现农村固定电话村村通,同年邮政电信分营。1999年,“星子之窗”电信网站建成开放。2002年5月,第一个宽带网吧建成。2010年实现无线农话村村通,全县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38100户,宽带用户8659户,营业网点1 1个,数字移动电话达9万部,市场占有率76%,业务总量达5500万元。
   电力建设:1994年,1 10千伏变电站建成,供电趋于稳定,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要。1999年1月开始农村电网一、二期工程改造,2004年8月竣工。到2010年,全县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3台94500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76千米;35干伏变电站6座,主变12台57050千伏安.35千伏输电线路9条97.6千米:10千伏输电线路715千米,公用变电台区762个。2010年,小水电发电量220万千瓦时,供电量220万千瓦时。
   三、社会生活 教育 1991年,贯彻实施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7年获得国家验收。2002年秋季起,实行“义务教育一费制”。2004年春季起,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城市低保户学生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当年享受“两免一补”学生5972人,免金额33.55万元。2010年,投资2500万元资金,拆除校舍危房0.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4万平方米,维修3.4万平方米,校舍达到24.3万平方米。全县小学88所,小学生29746人,小教职工1183人;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初中11所,九年制学校1所。中学生19143人,中教职工1091人。享受“两免一补”学生1692人,免金额150.9万元。至2010年,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8780人。
   文化 1991年起,以星子传统西河戏为主体的群众文艺演出每年举行多次。1992年起,电视机普及,电影放映逐渐式微。文化馆整理民间文化遗产,编辑《星子民歌集》《星子民间舞蹈》《星子戏曲志》《星子西河戏音乐》《星子县民间故事》《秀峰的传说》等资料汇编。1998年,星子电视收转台取代星子县广播站。1999年17首星子民歌收入《中国民歌集成》,2002年西河戏61段乐谱收入《中国戏曲音乐江西卷》。2003年,整合成立“江西广电网络星子县分公司”,模拟电视节目增加到45套。先后对爱莲池、点将台、观音桥进行维修和保护。白鹿洞、观音桥、秀峰石刻群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玉涧桥、醉石、一见心寒墓、秀峰和尚塔墓、周瑜点将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莲池、紫阳堤等40项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星子金星砚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0年年底,图书馆藏书2万余册。
   卫生 1995年,进行医疗改革试点,当年企业参保单位131个,参保6850人。2001年起,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参保单位和人数下降。2005年,各综合医院均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中医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2007年起,实行农村医保。2010年,有医疗机构130所,病床748张,医技人员616人,另有乡村医生300人。建立健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妇幼保健网络,提高医技水平。企业参保单位102个,参保人数10631人;行政事业单位参保单位163个,参保人数7307人,达100%。
   第五节 修水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修水县位于市西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江西、湖北、湖南3省交界处。北与湖北崇阳县、通山县接壤,西与湖北通城县、湖南平江县毗邻,南与铜鼓、宜丰、奉新县交界,东与靖安县、武宁县相连。地理坐标为北纬28041'_2g022’、东经113056,_114056’。县域东西距离97千米,南北距离76千米,总面积4502平方千米,为江西幅员最广之县。
   人口民族 2000年,全县总人口745976人,男性391282人,女性354694人,其性别比为110.32。2010年,全县总人口739986人,男性369511人,女性370475人,其性别比为99.74。全县人口由汉,畲、回、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黎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739736人,占99.97%;少数民族250人,占0.03%。少数民族多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1991-199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43000万元增至110500万元,增加67500万元,年均增长20.77%,并于1993年提前7年实现“在1980年基础上翻两番”战略目标。财政收入由3911.5万元增至6223.5万元,增加2321万元,年均增长9.78%。固定资产投资由900万元增到19700万元,增加18800万元,年均增长85.56%。综合县力快速增长,进入湘鄂赣毗邻9县前三位。1996-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110450万元增至177250万元,增加66800万元,年均增长5%;财政收入由6200万元增至17600万元,净增11500万元,年均增长23.16%;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由11700万元增至22980万元,增加11280万元,年均增长13.Ogo-/o。2000-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由177250万元增长到325490万元,增加148240万元,年均增长12.92%;财政收入由17600万元增长到30700万元,增加13100万元,年均增长1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6650万元增加到216110万元,增加199460万元,年均增长66.97%。2006-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325490万元上升到612800万元,增加287310万元,年均增长13.49%;财政收入由30670万元上升到75070万元,增加44400万元,年均增长19.61%;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16110万元上升到480010万元,增加263900万元,年均增长17.30%。
   第一产业修水是农业大县,1990年,农业总产值占县域经济总产值的60.5%。1990年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开发蚕桑产业,1995年,将桑、茶、林列为农业重点产业。1998年,实施“1116”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即发展6666.7公顷蚕桑、6666.7公顷药材、100万头山羊、4000公顷茶叶。2004年,提出走“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思路。至2010年,形成以种植业为主体,蚕桑、畜牧水产、林业全面发展格局。全县农业总产值164842万元,占县域经济的27%,种植业产值占整个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50.2%降至46%,畜牧业产值比重由32.2%升至35%,林业产值比重由8.2%升至11%,副业产值由8.9%降至2.6%,渔业产值比重O.9%升至7%。
   第二产业 1991年,全县新上16个技改项目,县丝绸厂投建竣工投产,“东电西送”输变工程兴工,土龙山金矿等企业技改、扩建竣工。1992年,县第二、第三丝厂兴建,新增缫丝能力4800绪;县水泥厂扩建、县二水厂兴建。1993年,县第一、二丝厂扩建竣工,新增缫丝7440绪。1994年县瓷厂、县造纸厂、县水泥厂技改竣工。1995年,装机6万千瓦的东津电站竣工投产,全县小水电达96座。1996年,茶子岗电站兴建和县水泥厂10万吨扩建工程竣工投产。1997年,宁红集团发展进入高峰期,实现年产值10500万元,康顺、金樱子、神茶集团产量、产值大增。2000年,康顺集团5条生产线全面投产,县国有工业8大集团形成修水工业发展新格局。2001年,新上项目284个,开始新建县工业园,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4%。2002年,新上78个工业项目,县工业园引进24个项目。2003年,全县引进1000万以上项目37个,中国五矿开发香炉山钨矿,抱子石水电站主体工程竣工,县工业园人园户数增至25户。2004年县丁业园人驻52户,实现工业增加值35000万元,新增规模企业8家,香炉山等一大批项目开工,矿、电、食品等5大产业占县工业总产值的60.57%。2006年,县工业园投资企业43家,年创税利近20000万元。2007年,兴建太阳升工业项目区,赣北钼业、久木木业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工业园,矿业快速发展,其工业增加值达82700万元,县工业园形成一园四区。2008年,引进15个重大项目并有6个大项目竣工投产.人工业园企业达5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22800万元,税收25100万元。2009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户,全年完成增加值196746万元,完成利税87920万元,县工业园完成工业总产值315148万元,实现税利74590万元。2010年,全县工业继上年迅猛发展后再进入快车道,全年工业增加值244091万元,矿业、服装、水电、木材加工、食品、纺织六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7.3%、22.3%、14.1%、13.6%、11.9%和8.4%。县工业园实现主营收入514457万元,实现利税117135万元。
   第三产业1991年,县国有商业企业326家,供销合作社332家,粮食国有企业39家,物资国有企业4家:集体商业企业222家;个体有证商业5031家。出口产品主要有宁红茶、白厂丝、白术、石英、皮张、蜂蜜、薄荷油、百合干、土茵陈、猪肠衣等。1998年,出口额25万美元。2000年,出口产品主要有宁红茶、白厂丝、白钨砂、石英等品种,出口额27.4万美元。同年,国有、集体商业产权制度改革,陆续退出市场,非公有制商业企业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县总额61 .84%。2005年,非公有商业企业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全县总额820-/0。2009年,出口额442万美元,列全市第一位。2010年,全县国有商业企业3家,从业人员50人:其余为非公有制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2476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11741万元,比1990年总额2052万元增加209689万元。出口额5967万美元,实现现汇1802万美元,同比增幅列全市第一。全县各类餐饮食店820家,从业人员1462人。早餐店615家,从业人员896人。茶饮、冷热饮店、摊约1200个,从业人员600余人。全县宾馆、招待所、饭店等旅店增至159家,从业人员1195人。全县货物运输车3905辆,物流周转量52539万吨/千米。全县自然景观48个,人文景观16个,革命遗址景观62个。至2010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旅游产品.6个旅行社组织游客开展县内游和县外游业务,旅游宾馆、酒店、饭店16家,明星餐馆、土家土菜馆100余家。
   基础设施供水:1991年,县城由县第一自来水厂供水,日供水量为7000立方米。1992年,兴建县第二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增至3万吨。至2008年,供水主管总长度达8.27千米,供水普及率980-/0。全县集镇与村组共建立自来水厂452个,基本实现自来水供应普及化。2009年,从东津水库引水在良塘新区兴建第三自来水厂。2004年、2008年,分别在吴都、太阳升工业园区兴建日供水5000立方米、1万立方米自来水厂各1个。
   供电:1992年,装机1260千瓦的南崖电站投产发电,建设东电西送输电工程。1994年,装机6万千瓦的东津水电站和装机6000千瓦的茶子岗电站相继投产。2002年,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形成完善的全县农村电网。2005年,装机4千瓦的抱子石电站投产发电,郭家滩水电站由720千瓦扩容到l万千瓦。至2008年,全县共建成投产水电站166座,装机容量20.5万千瓦,年发电量5.6亿千瓦时,一举跨入全省水电强县行列。至2010年,新建10千伏线路1894千米,改造线路128千米;新建配电台区965台,改造配电台区656台:新建低压线路4489千米,建成220千伏变电站1个,110千伏中心变电站1个,110千伏变电站1个和35千伏变电站12个。年供电量达28029万千瓦时。
   交通:1990年,公路客运量为235.5万人次,周转量为8378万人千米;公路货运量为29.5万吨,周转量为1516.14万吨千米。20世纪90年代,省道修铜线、辽南线、万黄线修水段进行过多次大的维修改造,基本达到油路三级及三级以上。2004年1月,建成修水第一条二级公路武修公路,境内全长32.024千米。2006-2008年,修建改造县乡村公路720.7千米。2008年,途经修水境内全长66.66千米的武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互通口到县城建成5.288千米一级公路,打破修水县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柯龙公路是横贯县境东西、连接湘鄂赣三省、惠及县西60万人口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08.83千米。2009年4月启动柯龙线修水段改造工程,全长66.4千米,2010年12月改造工程竣工,全线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二级公路。2010年,全县有通车公路950条,总里程3014.174千米,等级公路达到36c70,路面硬化率达95%以上。公路客运量增459万人次,周转量增至38600万人千米;货运量至633万吨,周转量增至52539万吨千米。
   三、社会生活 教育1991年起,调整教育网点,整合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全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均衡发展。1995-2010年,全县共建希望小学、爱心学校95所,接受单位和个人捐赠资金3221万元。2002年,县内第一所民办中学——修水县庭坚中学创办,至2004年,民办高(完)中达5所。至2010年,全县有小学377所、初中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普通高(完)中4所、职业高中(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122205人,在职教师4945人。全县共培养高中(含职高)毕业生52940人,为大专院校输送合格生源37086人。培训各种中等专业技术人员9787人。
   文化 1991年后,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骨干,社区、村组文化室为基础的群众文化组织网络不断完善,100多个演出团体活跃在城乡舞台。“双井之春”音乐会连续举办25届,累计参赛歌手万余人次,成为省知名文化品牌,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群众文化优秀活动项目”。由修水县文化馆首倡,铜鼓、修水、武宁、永修4县共同举办的“修河之波”艺术节,连续举办11届。2006年,“山谷票友社”被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命名为“全国先进票友社”。2007年,中央电视台与修水县委、县政府共同拍摄的《秋收起义》电视文献片,在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放。2008年11月,电视连续剧《大宋才子黄庭坚》在修水开机。《修水报》为全省保留的两家县级党报之一,年发行量2万多份。无线广播、无线电视覆盖全县,板山电视转播台定为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农村无线覆盖”“4+2”工程江西4个县级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相继开通,有线电视实现县、乡光缆联网。开通网站40个,修水县攻府网站获省优秀政务网站,2008年,修水旅游网站获省十大优秀旅游网站。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登记非遗项目102个,“全丰花灯”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河戏”和“一圣仙娘花灯”列为省非遗项目。先后兴建“陈门五杰”文化广场、城南文化广场等项目,实施“黄庭坚纪念馆”扩建工程。
   卫生 1993年后,医疗保障制度扩大至各类城镇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1997年基本消灭麻风病。2000年起,建立大病统筹基金,实行大病救助制度。消灭了疟疾。2002年,新生儿破伤风为零。2003年全县90%的普通卫生院新建或改扩建业务用房。2005年,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至2008年,全县新增县级医院2所,县级卫生事业单位2个,村卫生所351所,民办医院2所,城镇个体诊所66家。医疗设施逐步改善,医疗用房扩大4.75倍,医疗用床增加433张,增长75%;医疗设备资产达7000多万元,增长350%。检查诊断和临床技术基本上达到现代医技水平。医疗保障覆盖面达940-/0以上,基本上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医药卫生需要。法定传染病由1990年532/10万降至230/10万。孕产妇保健覆盖达95.57%,住院分娩率达98.34%,新法接生率达99.78%,高危产妇管理达99.88%,孕产妇死亡率降至9.8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至5.42%0,婴儿死亡率下降至4.73%0,新生儿死亡率下降至3.85%0。全县参合人数64229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94%.公费报销比例达90%以上。
   体育 1991-2010年,全县学校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小学以乡镇为单位、中学以校为单位每年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举办县级学生、教工体育运动会或体育单项竞赛活动22次,参赛人数10万多人次。全县学校为大专院校和专业体育队输送体育专业人才554人。县二小先后被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获得“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渣津镇被农业部、体育总局、中国农民体育协会联合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2001年起,发起湘鄂赣边区9县老年人运动会,成功举办8届。2002年,在县城建成老年人体育健身场馆——晚晴乐园。2008年,建成文化体育中心。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68万平方米,有26所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达标。乡村室内活动室500余间,面积2.63万平方米,室外体育活动场地5.8万平方米。投资2000多万元为居民小区、休闲健身广场、敬老院、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安装体育健身器械,投资近3000万元为学校配备体育器材。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人口达3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go-/o。修水县获“全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先进县”称号,被评为“全国亿万老年人健步走向奥运会”活动先进单位、全省农村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县。至2010年,举办县级群众体育竞赛活动125次,运动项目20余个,累计参加人数30多万人次。
   社会保障 1991-1995年,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3075元增至3543元,增加468元,年均增长2.8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524元增至1128元,增加604元,年均增长1 6.570-/0。1996-2000年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3543元增至5945元,增加2402元,年均增长10.9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28元增至1375元,增加247元,年均增长4. 15%。2000年后,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和工资、福利制度。2001-2005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5945元增至9972元,增加4027元,年均增长10.91%;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75元增至1492元,增加117元,年均增长1.65%。2006-2010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9972元上升到24669元,增加14697元,年均增长19.8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92元上升到3046元,增加1554元,年均增长15.34%。当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人数32449人,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98627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14846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64698人,全县低保人数46365人,五保集中供养达87%,1112名9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县政府长寿补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69元,是1990年517元的8.83倍,是2000年1375元的3.32倍。
   第六节 武宁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武宁县位于市西部,地理坐标北纬28。51'-29。34’、东经114028'-115026’。东与瑞昌、德安、永修接壤:南与靖安交界;西与修水相依;北与湖北通山、阳新为邻。境内东西长93.3千米,南北宽77.4千米,全县总面积3504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0年,全县总人口345292人,男性179486人,女性165824人,性别比108.24。有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2010年,全县总人口360269人,男性183476人,女性176793人,其性别比为103.78。全县人口由汉、畲、苗、壮、回、土家、黎、侗、蒙古、瑶、布依、满、藏、彝、土、羌、仡佬、佤、景颇19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357603人,占99.26%;少数民族2666人,占0.740-/0。少数民族中以畲族居多,193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72.73%,为浙江水库移民,其余则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 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15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41倍,三次产业比为67.8:18.6:13.6。财政收入3870万元,比1990年增长80.840-/0。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08600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19.95:50.95:29.10,财政总收入544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00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4500万元。
   第一产业 1991年后,县委、县政府稳定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粮食和良种直补以及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优质产业,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态势。至2010年,全县常用耕地面积25491.8公顷,建立辐射能力和示范性强的种植业基地63个,养殖业基地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38家,其中有2家获省级示范社称号。采取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办法,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总产值169500万元,比1990年增长4.52倍。其中种植业701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36%,比1990年减少2.61个百分点;林业19900万元,占11.74%,比1990年减少3.9百分点;牧业41400万元,占24.42%.比1990年增加0.66个百分点;渔业37000万元,占21 .830%,比1990年增加18.26个百分点;服务业1132万元,占0.67%。
   第二产业20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确立“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举全县之力主(强)工业,大力扶持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国有和集体企业推行“国有民营”和产权制度改革,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筑巢引凤,入园海内外和县内外民营企业逐年增多,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户.2119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8535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86920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81.86倍和90.49倍。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户,总产值726000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06%,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承载项目建设的主平台和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产业 1990年,国有商业9个公司1个厂共有经营网点104个,员工1031人;供销商业有直属7个企业22个基层社265个网点,员工1113人:个体商户2903户,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274万元。1991年,国营和供销集体商业实行经营范围、商品定价、用工和分配制度“四放开”。1993年起,推行“国有民营”,国有商业9个企业108个经营网点有99个实行租赁经营,供销商业294个网点有271个实行“租壳买囊”。1995年,国有和集体商业所有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网点均以个体经营形式参与市场竞争。陆续兴建豫宁大市场、商贸大厦、影都大厦、时代商城、财盛广场、家具市场、建材市场和城乡一大批农贸市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92万元,比1990年增长13.72倍。全县外贸f{{口总额4664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31.31倍。全县外贸出口总额4664万美元,比1990年增长31.31倍。国有粮食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67万元,比1990年增长47.03%。国有和私营住宿餐饮企业19户,个体户462户,零售总额18754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38%,比1990年增长36.58倍。全县接待游客125.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2000万元。
   三、社会生活 教育1991年起,不断调整教育网点,整合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2003年,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全县中小学,一中建起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成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2005年9月,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2006年,建立武宁教育网。武宁被评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部实行“两免一补”。2009年,全国新课改经验交流暨现场观摩大会和市留守儿童教育T作现场会分别在武宁召开,总结推广武宁新课改和留守儿童教育T作经验,宁达中学被《中国教师报》定为全国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至2010年,全县有公办小学223所,在校学生21791人,教职工130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 000-10;普通中学18所,校舍总面积19.87万平方米,教职工1140人,在校学生13762人:公办职业中专1所,社会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分校1所,在校学生3351人,教职工1 10人。
   文化 1991年起,先后获得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省广播电视先进县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称号。县图书馆、县广播电视大楼、县文化广场、县艺术中心、工人文化宫、万福广场和新电影院相继建成。2009年,武宁定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试点县,全县投入123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及服务功能建设,建立县级支中心1个,乡镇服务站21个,村级服务点183个。全县有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6个村文化活动室和64个农家书屋,全面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至2010年,有豫宁采茶戏、鲁溪采茶戏、老年乐团、青年业余文工团等200多个业余团体,民间艺人2000余人;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l处、县级保护单位16处,县文物所馆藏文物500余件;武宁打鼓歌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宁采茶戏、傩戏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或传习所10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4人,市级1人,县级25人。成功举办省“修河之波”第六届、第十届艺术节,首届江西小戏小品大赛,第三届江西文化艺术节暨第七届音乐舞蹈艺术节,武宁采茶戏表演邀请赛,全省农民剧团展演,全县第一、二、三届民间艺术节和第一、二届“山水武宁”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卫生1991年后,卫生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7年、2003年武宁县先后获“省卫生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称号。1995-1997年,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相继被卫生部授予“二甲”医院,鲁溪、澧溪中心卫生院先后授予“一甲”医院。2001年,澧溪镇成为市首个省级卫生镇;鲁溪镇、罗坪镇、杨洲乡相继授予“市卫生镇”称号;有48个村命名为“市卫生村”。2006年,武宁县被省卫生厅授予“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称号。2009年1月,率先在全省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同年,武宁县被授予“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和“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至2010年,全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83826人,参合率95.01%;全县受益农民629649人次,获得补偿款4367.78万元,基金使用率102.20-/0。全县有县乡医疗卫生机构232个,从业人员1491人,编制病床784张。婴儿死亡率由1990年的15.3%0下降到6.1%0,产妇住院分娩率由34.3%上升至99.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0%以内。
   体育 1991年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1999-2000年,武宁外出务工农民李建刚先后获浙江舟山电视吉尼斯“倒退马拉松”赛冠军和杭州“三项组合”障碍赛冠军。2001年,王震获全国第九届运动会男子链球第八名。2005年11月,周瞳获得世界盲人青少年运动会52公斤级柔道第一名;谢军获得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双人赛艇银牌,王震获男子链球第四名。2005年后,投资200万元,建成风雨门球场、篮球场、地掷球场、钓鱼基地、文体楼、综合楼、老年公寓等老年体育活动设施。每年举行全县性和片区老年体育比赛,各基层分会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县老年体协连续多次荣获全国老年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至2010年,全县有田径场7个,篮球场130个,排球场20个,足球场5个,门球场30个,地掷球场4个,保龄球场1个,健身广场5个,羽毛球、乒乓球、桌(台)球等场馆120个。有老年体育协会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棋牌、飞盘、信鸽、跆拳道、钓鱼等专业协会10个。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职工、农民、老年人等各种全民健身运动会1000余次,参加人数20万人次。县老年体育协会向乡村拓展,有县城和乡镇分会60个。周瞳获世界盲人柔道锦标赛获女子盲人柔道63公斤级金牌:县电信局职工吴永承获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暨省第三届机关运动会中国象棋个人赛冠军。
   社会保障2010年年末,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比1990年增长12.35倍: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152元,比1990年增长16.66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9509元,比1990年增长4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06元,比1990年增长8.2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市低保2532户6598人,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1566.1万元,人均月补差197.8元,保障标准从1999年91元/人月提高到245元/人月,实现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全县农村低保7057户18965人,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162万元,人均月补差95元,保障标准从2006年35元提高到120元,基本上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139人,其中,集中供养1840人,集中供养率86%,人均标准由2004年的8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92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1320元,五保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20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老弱病残职工救助对象140人,其中,城市34人,农村106人,人均每月标准分别由2000年的46元、31元提高到245元和205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12平方米,比1990年翻一番;农民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比1990年20.1平方米增加1.08倍。
   第七节 湖口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 湖口县位于省北部,北纬2g030'_2g051'、东经1 16。8'-116025’之间,东邻彭泽,南接都昌,两与星子县、庐山区界湖毗邻,北与安徽省宿松县隔江相望,县城居鄱阳湖出口南岸的双钟镇,西距九江市25千米,南距南昌151千米,是江西省水上大门,总面积674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2000年,全县总人口261031人,男性134962人,女性126069人,其性别比为107.05。2010年,全县总人口275797人,男性141741人,女性134056人,其性别比为105.73。全县人口由汉、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瑶、土家、黎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275679人,占99.96%:少数民族118人,占0.04%,均系因工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 1991年,县国内生产总值24100万元,财政总收入1195万元。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57600万元,完成计划l 12.94%,年平均增长34.75%;全县财政收入3636.6万元,完成期初计划181.8%,年均增长51.08%。“九五”期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400万元,完成计划的125.6%,年平均增长3.75%。“十五”期间,至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68400万元增到142500万元,增长108.33%,年均增长21.76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560元增至5221元,增长103.95%,年均增长20.79%;财政收入从5749万元增到13400万元,增长133.12%,年均增长26.62%。“十一五”期间,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43100万元,比“十五”期末年均增长70.2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120元,高于省、市平均水平;财政收入100500万元,突破1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 30%,总量跃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6%,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以“湖口速度”领跑九江经济历史记录。
   第一产业 1991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100万元。从1991年起,湖口县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建立一批“一村一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生一系列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龙头加T企业,农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2002年,跻身全省渔业“十强县”之一。2007年,全县有承包百亩土地以上种植专业大户30家,承包面积458.3公顷。至2009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82家,人社农户946人,注册资金7850万元,农业经济效益明显增长。2010年,农业总产值119000万元,比1991年增长8.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835元,比1991年679元增长7.59倍。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种植业占产值比49.6g%,林业产值占1.68%,牧业产值占14.69%,渔业产值占33.6%,服务业0.34%。
   第二产业 199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0000万元。“八五”“九五”期间,湖口工业主要以县办工业为主。20世纪初,80%以上企业破产改制。“十五”中期,通过招商引资、改制改革,T业经济开始有新的起色。2003年,启动金砂湾工业园建设,先后28家企业落户园区,多家重点项目投产,其中18个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39000万元,是1991年全县工业的1.95倍。“十一五”期间,实施“强工兴城”战略,围绕“建设区域经济强县”目标,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至2010年,基本形成钢铁冶金、有色冶金、化工化纤等板块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工业总产值15863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329100万元,是2005年的7.9倍:实现利税128600万元,是2005年的12.29倍。工业在县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由2005年的33.1%,提高到71.39%。工业成为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第三产业 1991年,国营商业实行第二轮承包。同年,全县个体商家3314户,从业人员5575人。商业零售额2835万元。1993年,对商业网点进行扩展改造。1995年,实现商品销售金额4020万元,上缴税金101万元,比改造前均有大幅度增长。1997年6月,对分离公司进行适当归并,所有的批发企业、零售门店、饮食行业均以个体民营经济形式参与市场竞争。2005年,启动国营商业企业改制。2009-2010年,国营商业企业改制到位。供销合作商业经过一系列改革.2010年商品购进总额56900万元,销售总额65900万元,税金160万元,分别是1991年的10.5倍、13倍、1.15倍。全县个体私人商业7782户,个体集贸市场16个,年商品零售额6429万元。市场营业范围发展到各类工业产品的批发零售以及生活、餐饮服务等行业。除集贸市场集中经营外,分散在全县城乡网点4569户,其中较大规模超市13家,年零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400万元,比1991年8981万元年平均增长50.64%。当年,国有粮油购销企业16家,购销网点15个,储粮库点18个,仓库55庄、仓容量6.05万吨,储油罐23个,容量4580吨。粮食收购3927吨,粮食销售5929吨。全县库存原粮2.18万吨。代储临时储备油4200吨。有8家m口资质企业,全年外贸出口9823万美元。2010年接待游客71.55万人次,是1991年的10.4倍,当年,仅石钟山景区门票收入就达563.8万元,是1991年的23倍。旅游业在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湖口水路、陆路客运行业,为湖口饮食服务、旅游特色商品销售带来效益。
   基础设施供水:1991年,有县城1家日产l万立方米水厂。1993年,流泗镇建起日产1000立方米水厂,取地下水源,供水范围流泗桥集镇及周边村庄。以后逐步有武山镇、大垅、凰村、马影等乡启动集镇自来水T程,水源有的接通城区管道,多为打井取水,采用泵压供水和水塔供水,日产量一般为1000立方米。1996年,县城新建石钟水厂竣工投产,日供水2万立方米,原水厂废止。1999年起,石钟水厂扩建供水车间,增建加压泵站,加粗延伸供水管道。2007年,金砂湾建成日产1.5万立方米水厂,管网覆盖整个工业园区。2010年,水管总长26700米,供水450万立方米。全县所有乡、镇驻地集镇都用上自来水。
   供电:20世纪90年代初,湖口城区由110千伏的三里变电站供电。35千伏城山变电站、流泗变电站承担乡镇供电。2001年3月,建成海山变电站,替代三里变电站枢纽位置。2002年5月,全县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面完工,供电可靠率由网改前的70%提高到99.71%,电压合格率由网改前的50%提高到95%以上,综合线损由网改前32%下降到16%以下。2006年5月1日,鞋山水底电缆线路工程竣工通电,境内通电率达百分之百。至2010年,500千伏石钟山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境内投入运行的6座电压等级不同的变电站,构成全县供电网络。
   交通:1991年,有客车85辆,运量76万人;有货车372辆,货运量63万吨。2000年11月18日,九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里程22千米,其中鄱阳湖大桥和隧道总长4.74千米。2003年后,湖口港新增50万标准集装箱吞吐能力。2008年3月20日,铜九铁路(湖口段)的主体工程全线开通,在湖口境内陆地全长24.5千米,跨越鄱阳湖的铁路特大桥全长5.5千米,建有客货两用三等火车站。2008年,全县有汽车客运车辆222辆,运量384万人;货运车辆1218辆,货运量445万吨。至2010年,彭湖高速建成通车,境内里程13.88千米。全县有公路826条(段),通车里程1092千米,水泥路占90.8%,油路占9.2%。湖口港区岸线有码头21座,港区航道为一级,港口吞吐量达1 100万吨。有乡村渡口8个,80%属钢质船,少量木质船,日渡运量100-500人次不等。西门汽车轮渡承运过往的行人、摩托车和农用机动车辆,日运量近千人次。
   邮政通信:2000年,全县光缆总长1495千米,基站192座,固定电话用户3.28万户。2010年,手机约13.5万部,平均每2.3人1部;互联网13667户,平均每5.3户就有1户用互联网。邮政保留投递业务,建立邮政银行和快递物流业。
   三、社会生活 教育 1996年,在全市率先顺利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普实)验收,被评为全省“普实”工作先进县。1997年,通过省“两基”工作验收,被评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2003-2008年,连续被市政府评为全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1735人,毕业3267人,在校学生6799人,入学率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37.6%提高到84.1%;初中招生2243人,毕业1441人,在校学生7440人,适龄人口入学率由93.5%提高到1000-/0;普通小学招生4518人,毕业3628人.在校学生2511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3.5%提高到1000-10;中等专业在校学生917人。全县各类在校学生合计46188人。2010年,全县国民基础教育学校144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初中13所,小学127所,比1990年高中少1所,小学少106所:校同面积143.1万平方米,增加289.920-/0;校舍建筑面积33.8万平方米,增加199.12%;校舍危房率由34.1%降至0.17%。
   文化 1999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戏曲之乡”。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戏曲)之乡”。2006年,湖口粑俗被列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县登记文物点244处。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湖口县制定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党代会旧址、中国工农红军赣东北第一游击大队成立旧址、江桥大捷指挥部旧址等6处革命文物辟为红色旅游景点。至2010年,湖口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军旅文化等各种形式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老年大学各项文化活动开展常年有序,“一元影院…‘一元剧场”“农家书屋”以及社区腰鼓队、扇舞表演队、各剧种戏班等活跃在街头巷尾和集市村寨,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有湖口青阳腔和湖口草龙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钟牌豆豉被授予中华老字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全县举办群众文艺活动10次,展览3次。建成农家书屋36个,农村文艺演出82场。县黄梅剧团全年演出130场,观众人数达9.5万人。
   卫生 1991年起,医疗服务由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发展成为医疗救治、健康体检和康复保健等多层次的服务模式。新建和改造房屋资金总量达1337.4万元,面积24467.47平方米。2009年,全县卫生总投入8129.62万元,是1989年的25.52倍。2010年,有各类卫生机构48个;床位1714张,是1991年床位数的4.18倍;卫生技术人员709人,比1991年多近百人。
   体育 1991年,组队代表市参加省第八届体育运动会游泳项目比赛,张传伟获男子100米仰泳第一名和100米蝶泳第一名,应娅萍获女子800米自由泳第一名。1992年,周建潮在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伤残人运动会上,获男子举重金牌。1998年,周建潮在东南亚及南太平洋伤残人运动会上,获67.5公斤级举重铜牌。2001-2002年周期和2005-2009年周期,连续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005-2009年,在赣、鄂、皖及邻县的区域协作体育赛事中,湖口连续5年获奖或前三名奖10次。2006年,湖口二中组队代表省参加全国首届青少年俱乐部运动会,叶涛在男子立定跳远比赛中取得第八名。2007年,在第十届全市运动会上,湖口代表队获围棋团体第六名,门球第三名。2008年8月、2009年4月和2009年8月,在全市“新苗杯”田径比赛、少年儿童跆拳道比赛中,湖口队获得3个团体和32项个人前=三名。2010年,成功举办“三省十二县”体育协作区比赛,全年举办体育活动20次,参加人数1.3万人次。至2010年,建设体育场馆46处,健身器材168件,广场面积62800平方米,健身路径6处,晨练晚练站点24个。有各种体育协会组织8个。经常开展的体育运动有田径、游泳、球类、棋牌、武术等,以及适合农事的趣味性活动项目。在全国和国际各类体育比赛中,累计得奖牌22枚。共举办(或承办)市级上以上各类体育竞赛8场。9次(年)荣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单位奖。双钟、流泗、大垅、付垅、武山、舜德、流芳7个乡镇被评为全省“全民健身周活动”先进(乡镇)单位。
   社会保障1991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499元,城乡居民年末存款余额6455万元。1995年,进行医疗改革试点,对所有单位职工医疗建立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总人数8909人。养老保险扩大到企业所有用工人员,参保人数4563人。1997年开始失业保险和建立生育保险制度。1998年开始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向城市居民发放少量低保金。2000年,城市低保户127户279人,占非农业人口比例0.56%,人均补差46.12元。2003年,开始建立工伤保险社会基金统筹制度。2004年,县农垦企业职工纳入养老保险。2006年,外资企业用工全部参保。同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展到农村,低保户数2758户6511人,人均补差25.17兀。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舍人数191132人,参保率达87.8%。同年,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5137人。2009年,村级正职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列入养老保险范围。缴费机制由单一的基数缴费制改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的合理分担机制。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当年参加工伤保险人15620人,基金177万元,累计支付128万元,受工伤保险人数350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35元,职工平均丁资2.24万元,城乡居民期末存款余额266500万元。当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年末人数34172人。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万人,发放养老金人数1700人。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2804人,城镇居民67128人,新农合参保215327人,城乡居民大病救助4000人。失业保险参保17500人,累计征缴1236万元,有1200人领取失业金,发放金额270余万元。全县有14951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农村居民9982人,补差金额累计6200万元。
   第八节 都昌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都昌县位于省北部,濒临鄱阳湖,居南昌、九江、景德镇中心地带。地理坐标为北纬28050’-29。38’、东经1 16。2'24”-116036’。东与鄱阳县交壤;南与鄱阳、余干、南昌、新建4县接壤;西与永修、星子2县隔水相邻:北与湖口、彭泽2县毗连。全境东西宽52.7千米,南北长80千米,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2000年,全县总人口671906人,其中男性349379人,女性322527人,其性别比为108.33。2010年,全县总人数716370人,男性360295人,女性356075人,其性别比为101.19。全县人口由汉、回、蒙古、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土家、黎、畲等24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715609人,占99.89%;少数民族761人,占0.11%。少数民族中,以回族居多,607人,占少数民族人口79.76%,自明代迁入,已繁衍形成连片马姓自然村。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则多系因工作、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1991年,社会总产值为7466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59945万元,国民收入生产额36791万元。人均社会总产值1216元。全体居民生活消费水平508元。国民生产总值39676万元。200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362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608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88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136万元。三大产业结构为40:15:45,全年劳动生产率为2424元。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4996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2901 1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500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595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7:43.3:28.0。
   第一产业 1991年,农业总产值37771万元。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8424公顷,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91586公顷,畜牧业总产值6314万元,渔业总产值4727万元。造林面积2533公顷,总产值936万元。2000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共完成33608万元。农作物总播面积为79896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163公顷,总产量189481吨;棉花总产量为2816吨;油料总产量为16228吨。年末生猪存栏215195头,出栏281 189头。年末家禽468856羽,全年产蛋443吨。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49050方元,农业增加值129000万元。粮食总产量38450公斤,第六次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并被列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基地县。年末人工造林面积3120公顷,木材采伐1.35万立方米,油茶籽200吨。全年淡水养殖面积12381.87公顷,水产品产量71528吨,其中养殖产量55192吨,捕捞产量16336吨。
   第二产业 1991年,全县工业企业共153家,全年工业总产值22200万元。20世纪90年代,国营工业企业逐渐转型,大部分企业效益下降,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企业租赁、产权转让。2005年,全县国有企业10家、私营企业20家、集体企业1家、联营及有限公司3家、股份制合作企业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94700万元。工业园区有68家企业投产,完成工业总产值60300万元。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完成工业增加值119000万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400万元,实现“三年决战T业100亿”首年初胜。完成利税31000万元。
   第三产业 1991年,国有商业为全县商业的主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3400万元。1999年,私营商业大户形成规模经营,全县私营商业企业77户,注册资金1610万元。2003年,首次实现外贸出口创汇28万美元。2006年,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从商贸、餐饮、服务等传统行业逐步转向工业、旅游、教育、文化、连锁超市、房地产等诸多领域。全县民营经济累计总户数10843户,注册资金108851万元,完成销售收入214236万元,完成税收8100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35万元。2007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0万元,消费结构以教育、购房、买车为主要内容。2008年,全县旅游总收入完成220多万元,吸纳游客1.2万人次。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3732万元,全县旅游总收入28800万元,外贸出口7092万美元。
   基础设施供水:1991年,县城自来水供水管道长11.4千米,日均供水能力1万立方米。1992年,投资210万元扩建改造自来水水源南河头老港,日均供水能力提高至2万立方米。2005年,自来水日均供水能力3万立方米,供水管道总长38千米,供水城区面积11.5平方千米,供水人口10.3万人,用水普及率78.5%。2010年,全年新安装供水主管达17.3千米,其中滨湖西区2642米,鄱阳湖大道2300米,观湖路4500米,东湖坝690米,万里大道2879米,转盘至宁波产业园3300米,芙蓉山西大道1000米,共新装用水户2400余户。
   水路:1990年,境内有大小港口45座,大部分分布在沿鄱阳湖乡镇。1991年,全县有渡口16处、渡船16艘,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全年客运量6.4万人,货运量30.6万吨。水路客运量6.4万人,客运周转量550万人千米;水路货运量30.6万吨,货运周转量13534万吨千米。2005年,全县主要港口20座。装卸货物主要为建材、化肥等。鄱阳湖都昌航道设施全部实现电气化。2007年,全县完成水路运输客运量1.4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06万人千米;全年完成水路货物运输量258.6万吨,完成水路货物运输周转量104360万吨千米。2010年,水运企业增至10家,营运船舶71艘,运力20933吨,平均吨位294.8吨,港口经营企业增至7家。全年完成水路运输客运量4457人次,客运周转量512555人千米,货物运输量279.6万吨,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835.42万吨千米。
   公路:1991年,省属公路有169.85千米,县属公路77.18千米,乡属公路78.07千米。有县道10条,长178.03千米。全县客运量221.8万人,客运周转量9159万人千米,货运量17.7万吨,货运周转量1005万吨千米。1993年1月,开通都昌县第一班跨省班线——都昌至广东深圳班线。2000年,都昌有跨省班线16条。九江至景德镇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长27.88千米。2001年12月30日,都蔡路改造工程竣工,路面等级为次高等级。2003年始,有36条村道改造成水泥路,里程总长92.6千米。2005年,有县道13条,全长215.76千米;乡道274条,长640.098千米;村道里程总长1021.38千米。有客运班车217辆,跨县班线3条、跨区班线3条、跨省班线14条,县内班线30条,客运里程22335千米,日发客车2245班次。2010年,都昌县公路运输客运量255.6万人次,公路客运周转量17056万人千米;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166.2万吨,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8115万吨千米。
   邮政通信:1991年,全县有邮电局、所31处,邮政网点19个、代办所3个、代办点1个。邮电业务总量159.12万元。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结束都昌市话人工磁石电话的历史。容量3000门,长途区号0727,电话号码6位。全县程控电话装机1244部。1994年1月10日,都昌县第一个农话自动端局——蔡岭端局开通。12月4日零时,县程控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长途区号为市区号0792。全县21个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农村程控电话装机477部。县城安装程控电话单机达2759部,普及率达每百人6.8部,排全省市话安装“十强”县第三位。1996年,开通分组交换网,市话扩容3000门,总容量达8000门,扩容出局电缆1600对。市话用户达5118户,公用电话约100户。开通“114”电脑查号台,与全市联网。1998年9月,邮电分营。1999年4月,移动业务从县电信局中剥离幽去。2001年,县电信局开通小灵通业务。2003年,市话扩容放号1200门。2005年,有固话用户87600户。2006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403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581.6万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8043户,移动电话用户89289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1部。2009年,都昌固定电信用户5.3万户,宽带用户1.7万户,天翼手机用户1.03万户,移动通信用户数为17万户。2010年,全县有27个自有电信营业厅和29个城乡电信合作厅。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664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820万元。当年,固定电信用户4.9万户,宽带用户2.01万户,天翼手机用户2.1万户,其中3G手机用户1350户,移动通信用户数达20万户。
   三、社会生活 教育 1991年,小学1044所,在校学生82716人,公立教师2417人,民办教师4646人;全县中学43所,在校初中学生28709人,高中学生3575人。2000年,小学636所,在校学生78729人,公立教师3501人,民办教师955人;中学37所,初中在校学生43755人,高中在校生7185人。2002年秋季,全县小学一年级开始实施六年制教学计划。2005年,全县除职教中心外,有各类培训机构10所,开设计算机应用、服装设计与缝纫、电子电器、工艺美术、艺术幼师、印刷技术、宾馆服务等9个专业。在全县4所公办普通高中设立38个职教中等专业班。2006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39所:小学325所,在校学生数84012人,小学入学率98 .60-/0;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11人;全县“双基”巩固率99.9%。2010年,为义务教育阶段12.9万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2700余万元.、全县小学323所,在校学生92322人,教职员工3622人;初级中学28所,在校学生33678人,教职T 1789人: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6514人,教职员工 424人: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14743人,教职员工798人。
   文化 1991年,县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广播站各1个,乡镇广播站30个,图书馆藏书9.5万册。2000年,县文化事业机构4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5.1万册;博韧馆1个,广播站30个,电视差转台1座。电影放映机65个。2007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成功举办第三届农民艺术节,《光明日报》和省市媒体对此进行报道。2010年,《都昌鼓书》《打岔伞》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农家书屋”78家,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卫生1991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56个,床位1208张;卫生技术人员1078人,其中医生505人。2000年,卫生医疗机构36个,床位1084张;卫生技术人员1045人,其中医生512人。2007年,全县22所卫生院通过全市“母婴安全乡卫生院”验收。2010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1所,其中综合医院l所,中医医院1所,卫生院23所,妇幼保健院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1所,疾病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家,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66人,医疗卫生单位床位1339张。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覆盖面达到100%,五苗常规接种率99.36%,新增疫苗接种率98.16%。全县23所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体育 1992年9月,县体委将灯光球场改建为1800平方米、能容纳3000名观众的丙级体育馆,可供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训练和比赛。县体委承办第五届和第十三届“彭蠡杯”老年人门球赛。举办全县农民武术比赛,18个乡镇派出代表队,参赛运动员达120余人。成立县农民体育协会。1996年11月,举办全县农民篮球赛,30个乡镇共300名运动员参赛。1997年,县体委承办“皖、鄂、赣”3省10县(市)台球赛,都昌代表队获冠军。8-10月,都昌代表队在市第八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30枚、银牌28枚、铜牌33枚,以1116分取得团体总分第二名。1998年,都昌代表队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取得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4枚。1999年,县体委承办第十三届“彭蠡杯”老年人门球赛,都昌县老年门球队夺得第四名。2002年,都吕代表队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有20多名运动员代表市参加8个项目比赛,为市队夺得金牌11枚、银牌4枚、铜牌6枚,都昌籍运动员获奖牌总数在全省100个县(市、区)排列十六位。2004年9月,县组织40名农民运动员代表市参加“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展示赛”,以筷子舞获得该赛事三等奖。12月举办“金圣杯”乡镇拔河赛。2005年,全县共发展248个老年人体育协会。全县各类学校有综合训练房1间、标准田径场(400米)3个、小运动场(200米)5个、篮球场101个、排球场7个、乒乓球室18间、健身房1间、摔跤房1间;县直单位和各乡镇共有健身房4间、乒乓球室17间、棋牌室8间、篮球场26个。2006年,都昌籍选手陶宇佳获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女子4xl00米接力冠军、i级跳远亚军。2007年,又获全国田径大奖赛暨世界锦标赛选拔赛女子100米冠军。2008年,陶宇佳成为都昌县首位奥运会选手。2009年,县籍运动员曹晓军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上夺得金牌1块、银牌3块、铜牌2块。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田径比赛女子4x100米接力上,陶宇佳领衔中国队获得银牌,成绩为44秒22。在全国少年摔跤比赛中,曹晓军夺得金牌1块。
   社会保障1991年,县参加养老保险主要是国营、城镇集体企业职工,参保单位141个,参保人员5610人,年缴纳养老金204万元,付离退休费123万元。1993年4月1日,县政府颁发《都昌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收保费突破百万元。1994年,开始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改革制度。全县参保单位140个,参保职工13097人,收缴基金57万元,支付医疗费85万元,大病医疗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步进行。1995年始,实行个人账户看门诊、统筹基金管住院的方式。1997年,启动].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单位95个,企业职工8176人,收缴基金10.5万元,支付丁伤保险费5.1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95个,参保职工8176人,收缴基金8.8万元,支付生育保险费0.9万元。1999年,低保工作正式展开。城镇低保对象600户、2000人,发放低保金88万元。资金来源由上级和县财政下拨。2000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160个,参保人员13987人,年缴纳养老金7034万元,付离退休费1182万元。2001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104元。全县低保对象778户、1552人,发放低保金68万元。2002年,农村有314人领取到期养老金38953.9元。2003年,县政府出台《都昌县低保对象家庭收入评估办法》。全县低保对象3682户、13903人,发放低保金400余万元。同年,启动大病统筹。全县单位医保参保率、人员参保率缴费均为100%。2007年,全县城市低保对象8439人,农村低保对象22300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为800-/0。2008年,新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57.35万人,参合率为87.29%,资金使用率为90.3%,直补率为94.8%。同年,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1338万元,省政府下达的8大类民生工程考核指标全面达标。城镇职工参保人数24792人,比上年增长16%。为全县703名村(居)委会干部办理养老保险。2009年,全县城市低保对象9898人,发放低保金1782.94万元,人均补差170元。2010年,都昌城市低保标准调整为245元/月,农村低保标准调整为120元/月。全县城市低保对象9662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196.41万元,人均月补助187.32元;全县共核定城乡低保对象4.2万人,发放低保资金5388万元。全县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630人,养老保险征缴额5050万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070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16万人,养老保险征缴额5050万元,为1600多名城镇大集体和手工业联社大集体未参保退休人员办理养老生活补助,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3070人。企业军转干部维稳解困政策和村级老支书、老主任生活补贴全面落实。同年,启动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00卢,绝大多数农户春节前搬进舒适、安全的新居。全县新建廉租住房867套,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3个1026户,完成改造面积7.1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0500万元。至当年底,全县廉租住房累计保障户数2568户,全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1.8平方米。
   第九节 彭泽县 一、位置人口 地理位置彭泽县位于省北端,市东部,地处长江中下游之南,属江南丘陵地带。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地理坐标为北纬29035’_30006r、东经116。22'-116053’之间。县境东接安徽省东至县,南界鄱阳、都昌二县,西与湖口县毗邻,北与安徽省宿松、望江二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1534平方千米。南北长57千米,东西宽48千米。
   人口民族2000年,全县总人口331085人。男性169247人,女性161838人,性别比为104.58。共有19个民族人口,其中汉族330665人,占总人口99.870-/0,其他少数民族420人,占0.13%。2010年,全县总人口353149人,男性179332人,女性173817人,其性别比103.17。全县人口由汉、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土家、哈萨克、畲、黎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352942人,占99.94%;少数民族人口207人,占0.06%,均系因丁作或婚姻等原因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 经济综情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48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91年增长1.3倍,平均年增长16.7%:全县财政收入达15788万元,年均增长1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700万元。上新项目512个,改造老企业87个,利税增加5872万元。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1600万元,比1995年增加19000万元,年均增长6.7%;财政收入完成540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1000万元。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81600万元增长到168000万元,年均增长l5.5%;财政收入达到12606万元,年均递增18.5%,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达29000万元、80600万元、6204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8倍、4.4倍、6.8倍、,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68000万元增加到377000万元,年均增长1 7.50-/0;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12606万元增加到46000万元,年均增长30%,税收收入比重达到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比2005年净增27家,主营业务收入631000万元,是2005年的7.8倍,年均递增51%;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3.89倍,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000万元,比2005年增长6.88倍,税收达到8600万元,比2005年增长5倍;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累计引进内资863000万元,利用外资14900万美元,出口创汇106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56600万元增加到150000万元,年均增长9%。2010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0000万元,是2005年的6倍。
   第一产业1991年后,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水改旱1133.3公顷,扩大棉花种植。1998年,油菜改种“油研7号”,产量提高30%。水稻改种二季稻,亩产1000斤以上,年总产量均在万吨左右。全县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26%以上。200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460万头,出栏194万头。家禽存笼数近300万羽,其中东升豚(学名番鸭)为优质绿色食品。2010年,棉花“无三丝”试点覆盖面达50%以上。棉花总产量3.05万吨,粮食总产量10.8万吨,油菜籽总产量3.6万吨。水产、林业、生猪、家禽、食用菌等特色农业逐步壮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成效明显。建成4个万亩示范区、20个千亩示范片,培育200个种养大户。水产可养水面10.5万公顷,彭泽鲫、鳗鱼、鲶鱼、黄颡鱼、中华绒毛蟹、青虾等水产品年产量2.7万吨,“芦花”牌彭泽鲫荣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证书,被农业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鲫鱼之乡”称号。
   第二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县企业类型有驻县企业、地方国有工业企业、乡镇企业。1997年,国有工业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工业主要有建材、建筑、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建材企业主要生产砖瓦、大理石、石灰、河沙、黄沙、水泥预制件等。农副产品加工主要有菜油、棉油、菜粕、棉粕、皮棉等。建筑业主要经营建筑施工、房地产开发等。进入21世纪,彭泽县成立工业园。2010年,工业园落户企业55家,建成投产34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406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50600万元,税收8435万元,解决就业7760余人,成为彭泽经济增长极。
   第三产业2000年,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新建商业经营网点12个,新增营业面积3550平方米,改建营业网点9个,扩增营业面积3540平方米。2000年后,商业经营逐步由国营过渡到私营。2010年,全县除个体商贩自由经营外,有百家福超市、龙城购物广场、华联超市、供销贸易中心等大型超市多家。彭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启动,培育新型农家店,在农村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级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累计建成1个县级配送中心、180个农家店,覆盖率达100%乡镇、90%的行政村。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00万元。
   基础设施供水:1994年,县自来水公司完成日产2万立方米净化设施系统改造,供水范围近9平方千米。2000年,城区日供水15000-20000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起,彭泽集镇供水初具规模,其中马当镇自来水厂日供水量达20000立方米。
   供电:电力系水力发电,总发电装机2180千瓦。彭泽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下辖7个中心供电所,19个营业站,共有10万余用电客户。形成以110千伏变电站为电源点,35千伏线路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1999年,实施农村电网改造,2000年底竣工,实现城乡统一电价。2010年,完成购电量28018万千瓦时。
   交通:2010年,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917千米,村村通水泥路通畅率达1000-/0。彭(泽)湖(口)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境内总长50千米。彭泽有长江黄金水道48千米,水运发达。铜(陵)九(江)铁路横跨全境,境内总长50千米。
   邮政通信:2010年,县邮政局下设15个邮储网点,3个代办点,全县农村干线邮路总长220千米,全局业务收入达1685万元,完成计划的100.89%。电话交换机容量达9.2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00条终端,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10400个。移动网络覆盖900-/0以上行政村,宽带网络覆盖97%以上行政村,光纤通达县内所有工业园区、大企业、大部分行政村、新建小区。移动电话客户总数超过12万户,移动信号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99%以上的自然村、县域主要交通沿线、重点风景旅游区,TD用户达800余户。
   三、社会生活 教育201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0所,其中小学168所,初中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级中学5所(其中含2所民办高中和1所职教中心),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学生52103人,其中小学生30940人,初中生12370人,特教学生23人,高中生(含职高生)8770人;全县中小学教职工3356人,其中小学教师1721人,初中教师1086人,高中教师549人。全县共有考生3064人,录取各类学校2486人,录取率达81.14%。
   文化2010年,全县有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有农家书屋58个,配备180万元的书刊,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农家书屋先进单位”。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解决多数山区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
   卫生2010年,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10个,乡镇卫生院19所,其中中心卫生院5所,一般卫生院15所,村卫生所171个。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85人,其中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4人,初级职称421人。有乡村医生708人,其中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679人,获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有29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3.95人,拥有床位数643张,平均每千人口1.74张,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425张,占全县总床位数的65.5%。获省委、省政府授予“光明·微笑”工程先进县,省卫生厅授予“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市、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县级经办机构”。
   体育1995年6月,县首届全民健身周活动开始启动,县城群众每天均开展各种健身活动,参加人数超过1000人,后每年举行一届全民健身周活动,规模一届超过一届,至2010年第十六届,参加人数达2000人。在县城每天凌晨5时多就有人开始晨练,登山、跑步、太极拳、舞蹈、健身操、羽毛球、散步、木兰拳、腰鼓、秧歌等,参加人数超过3000人。九江市重点中学运动会,彭泽一中均派人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1995年,彭泽籍运动员宋新友代表中国参加亚洲赛艇锦标赛(香港)获金牌1枚。1997年运动员宋新友、胡芳(彭泽籍,女)代表江西在上海参加全国第八届运动会,宋新友为江西夺得首枚金牌,胡芳获得1枚银牌。1994年在全省第一届运动会上,张治获男子丙组跳远银牌、100米铜牌;宋新友获赛艇2枚金牌:王陈一获男子少年划艇“500米、1000米、2000米”金、银、铜牌。1996年,省运会篮球外围赛在龙官洞玉壶厅内举行。1997年全国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在龙官洞玉壶厅内举行,该赛事被列入上海吉尼斯大全。1997年7-10月,市第八届运动会彭泽队60名运动员组队参赛,并获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1998年3月全省青少年柔道锦标赛,彭晨获男子62公斤柔道金牌,同年8月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获男子二组60公斤级柔道银牌。2007年12月,皖、鄂、赣体育协作区运动会在彭泽举行。2008年4月,举办“庆五一、迎奥运”拔河比赛,全县13支代表队300多人参加。2009年5月,在江西省第十六届体育舞蹈(国标舞)锦标赛上,彭泽选送少儿拉丁舞学员获得2枚金牌、23枚银牌、10枚铜牌。
   社会保障199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人为1712元,比1990年增加1014元,年均增长202.8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2950元,比1990年增加1655元,年均增长331元,人民生活在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开始向小康过渡。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00元,农民人均收入1611元,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812万元。20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400元,分别年均递增14.7%和11%。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274元,年均增长14.5%。至2010年,全县乡镇、工业园共有7420人享受社保补贴,26649名企业职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76566人享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1511人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6761人,城镇中小学生参加医疗保险达90%以上。全县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86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