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设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图书
唯一号: 1405200202100000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设区
分类号: TU98
页数: 6
摘要: 第一节浔阳区一、位置人口地理位置浔阳区位于北纬2g041'_2g045',东经115055--11605-,总面积50平方千米。东北、东南分别与庐山区新港镇、五里街道办事处接址,界长19.2千米;南与庐山区十里街道办事处、茅山头垦殖场交错,界长13.4千米;西与赛城湖养殖场比邻,界长0.6千米;北滨长江,江岸线长15.9千米,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隔江相望。人口民族 1990年,全区总人口215934人,男性11 1721人,女性104213人,其性别比为107.20。2010年,全区总人口402758,男性199530人,女性203228人,其性别比为98.18。其中,汉族人口400252人,占总人口99.38%;少数民族2506人,占总人口0.62%。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160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4.17%,多属明代迁入回民后裔。201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490973万元,财政总收入1002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28119万元。
关键词: 城市管理 城市建设

内容

第一节浔阳区一、位置人口地理位置浔阳区位于北纬2g041'_2g045',东经115055--11605-,总面积50平方千米。东北、东南分别与庐山区新港镇、五里街道办事处接址,界长19.2千米;南与庐山区十里街道办事处、茅山头垦殖场交错,界长13.4千米;西与赛城湖养殖场比邻,界长0.6千米;北滨长江,江岸线长15.9千米,与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隔江相望。
  人口民族 1990年,全区总人口215934人,男性11 1721人,女性104213人,其性别比为107.20。2000年,全区总人口297704人,男性149329人,女性148375人,其性别比为100.64。2010年,全区总人口402758,男性199530人,女性203228人,其性别比为98.18。全区人口由汉、回、满、蒙古、壮、苗、土家、畲、藏、彝、瑶、朝鲜、哈萨克、侗、黎、布依、土、维吾尔、傣、白、拉祜、水、毛南、怒、佤、仫佬、哈尼、高山、纳西、撒拉、仡佬、阿昌32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400252人,占总人口99.38%;少数民族2506人,占总人口0.62%。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1608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4.17%,多属明代迁入回民后裔。
  二、经济建设经济综情199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7829万元,财政总收入4643.9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38万元。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694000万元,财政总收入1270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65万元。分别是1990年的88.6倍、2.7倍、17.1倍。2010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2490973万元,财政总收入10026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28119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3.6倍、7.9倍、105.3倍。
  第一产业区地处市中心城区,以商贸、工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种植主要是以蔬菜为主,其余为花生、大豆、芝麻等。随着城市的发展,区内耕地作农业用途逐年减少。1991年,全区农业产值219万元。2000年2271万元。2010年1697万元。
  农业养殖业以水产为主。1992年,金鸡坡街道办事处所辖8村养殖水面71公顷,其中湖泊26.7公顷,池塘44.3公顷。养殖水平处于人放天养,单产量低,湖泊亩产136公斤,池塘214公斤。养殖品种多为草、鲤、鲢、鳙鱼。年产成鱼154吨。1992年,庐山区白水湖村养殖水面87.3公顷划人。1997年,特种水产品养殖面积183.1公顷。同时,通过套养彭泽鲫和鳙鱼增值、增效。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长虹村建成室内养鳝池,面积1800平方米,投资18万元,购入鳝苗养殖,获得成功。1998年,在金鸡坡街道办事处姬公庵、大王庙和曹家山村,试养美国大口胭脂鱼8700尾,夏花3800尾。区科委在姬公庵村划定2公顷科技试验基地水域开展科学养殖。滨兴街道办事处新桥村有放养水面10.5公顷,年产值达15.7万元。1999年,区内养殖水域面积361.3公顷,其中驻区单位2340公顷,区辖127.3公顷(小型湖泊面积56公顷,精养鱼池71.3公顷)。年养殖总产2030吨,总产值1736万元。
  第二产业199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293万元。2000年670867万元。2002年,建设九江石化工业园,注册成立九江石化工业园建设有限公司,完成166.7公顷土地测绘及控制性详规编制,人园落户项目13个。2004年,新上工业项目8个,投资3000万元的钽铌生产项目开工。2008年,投入建设资金6502万元的城东工业基地建设,完成一号地“三通一平”,完成三号地土地征迁86.5公顷,拆迁4.2万平方米,土石方工程93.9万立方米。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716088万元。
  第三产业 1991年前,区内商业市场除第一、二、三、四、五商场外,都是小型规模网点。1991年以后,逐步形成沿江、沿湖、沿路、沿街商业市场群,当年第三产业总产值5475万元。2000年,第三产业总产值达483528万元。至2010年,区内共有各种国际国内名品专卖店369家、各类专业店2179家、各类服装店1800多家,食杂店1952家,小型饭店775家,茶楼近百家,美容美发店326家,修理店298家,娱乐休闲场所280个,网吧56家,商务、餐饮、住宿、休闲服务网点7112个。当年,全区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178877万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8.12%。
  基础设施公路:区内有105线国道。昌九高速公路于1996年1月竣工交付使用。九景高速公路于2000年1 1月18日建成通车。彭湖高速公路于2008年10月开工,路基宽26米,设计速度为100千米,小时,2010年10月建成。九瑞高速公路于2009年8月30日,九瑞码快速通道工程开工建设,2010年8月通车。
  水路:1995年3月,九江港区第二期工程开工,兴建5000吨集装箱专用泊位。2000年,开辟长江水上旅游一条线服务,自三峡、武汉、九江、安庆、芜湖、南京、上海与各地旅行社联营,组织客源乘豪华游船沿长江一线旅游。
  铁路:1995年2月17日,合(肥)九(江)铁路全线贯通.5月31日正式通车运营。1995年11月16日京九铁路全线贯通建成,南浔线并人京九线,至2000年,铁路几次提速,由80千米/小时提至100千米/小时、120千米/小时、160千米iA\时。2002年,武九线进行复线扩建改造,2005年8月底完工,行程时间缩短一半,货物运载能力提高一倍。2008年铜九线建成通车。2008年昌九城际铁路开工,2010年9月20日建成通车,全长136千米,设计时速为230-260千米,九江至南昌只需40分钟左右。
  邮政通信:1996年,九江电话号码升至7位数,电话进入家庭趋势猛增。稍后,小灵通、手机用户骤增,电报业务渐渐冷淡。2006年,九江移动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等品牌,建成融交换网、传输网、基站网、支撑网、智能网、移动宽带互联网为一体的综合通信网络,客户总数近100万。2007年,九江邮政局建成5个营销中心和4个旗舰店,形成九江速递的“T”字营销格局。2007年全市速递专业完成收入1743万元,全市物流业务收入完成920.7万元。2010年,九江移动客户总数增至202万户。
  三、社会生活教育 1993年,接管白水湖、三里小学。至2000年,区直小学14所,教学班级213个,在校学生10899人,教职工788人,校园占地面积75365平方米,建筑面积56163平方米。2004年,撤销育新小学,成立区幼教中心:学洲、滨兴小学移交市经济开发区管理;5月,朝阳小学更名外国语实验小学。2009年9月,区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3所,其中完小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在校学生14155人,教职工863人。
  文化 1991年,区文化馆独立建馆,开设“浔阳文化”艺术橱窗,刊登区内专业及业余作者绘画、书法、摄影、剪纸作品,参与举办市、区文化艺术节等。2002年7月-2003年1月,举办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历时6个月,85个社区参加,开展文艺活动100余场。2003年6月,歌曲《社区是我美好的家园》参加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参加省文明办、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千禧杯”社区调演。《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等歌曲参加全省社区文艺展演;歌曲《浔阳江头望一望》参加全省音乐舞蹈节演出。2005年10月,举办第二届社区文化节暨全省第二届“四进社区”文艺展演。南昌、赣州、上饶、萍乡、宜春、抚州、吉安、九江等地市120余名演员参加,各街道、社区也组织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2006年,在白水湖畔建“九江少儿活动中心”,内设儿童剧场、排练厅、休闲厅及多间用于培训、娱乐、健身等方面功能室,免费向全市少年儿童开放,为区内少年儿童开办器乐、象棋、武术、乒乓球、美术、书法等项目培训班。在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中,《社区是我们美好的家》获得银奖,并被推荐参加中央电视台展演。2010年,柴桑小学浔星艺术团张雅奇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上,获儿童组最高奖。
  卫生 1992-1994年,连续3年开展迎接“全国卫生城检查评比”活动。2005年始,参加全市“创建全省卫生城”“卫生庭院”“控烟”活动。甘棠街道南司社区、区检察院、市人民政府、湓浦街道半月亭社区、湖滨花园南区、濂溪社区、市公安局机关大院、市建设局、白水湖街道余家垅社区等10个单位被评为市卫生庭院。至2010年,区内市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60%。
  体育 1992年5月31日-6月5日,市政府承办的第六届“屈原杯”全国龙舟赛暨“庐山杯”国际龙舟邀请赛在南门湖举行。1992年,区少儿业余体育学校创办,设田径、体操、棋类3个班。1995年10月后,甘棠、滨兴、人民路、白水湖街道办事处群众体育辅导中心相继成立。至1999年,市、区体育学校共培养体育人才500余名,通过少儿体校向省体工一大队、二大队、省体院、上海体院、北京体院和解放军体院输送运动员200名。其中包括技巧世界锦标赛男子四人组冠军梅建平、世界艺术体操邀请赛第二名何浩、滑水全国冠军罗娜、射击全运会冠军刘佼和亚军王金萍、射击亚运会亚军柳军等。2000午后,区每年组队参加全省少儿武术比赛,每4年组队参加省、市运动会武术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至2010年,区内计有拳术230套,器械武术185套,常年参加武术练习健身者逾万人。在全市举办的10届运动会中,每届均有区中、小学代表队参加。区小学生足球队14次代表省参加全国小学“贝贝杯”足球赛。
  社区建设2001年,被省民政厅确定为“省社区建设试点区”。将126个居委会调整为85个,召开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建立社区中共支部,通过公开招聘、居民推荐、竞选演讲、依法选举等程序,产生410名社区居委会干部。2002年,人民路、湓浦、白水湖、甘棠、金鸡坡、滨兴街道被命名为“市社区建设示范街(镇)”;长虹村居委会转制成为社区居委会;浔阳区探索推行社区建设“三三四”模式,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2003年,开展打造明星社区活动,共创建明星社区21个。2004年,打造明星社区12个。区被省民政厅命名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2004-2009年,开展以“六联六互”为主题的城乡社区互动共建活动。2005年,开展第六届社区(村)委会(第二届)选举。全区8个村共选出村委会成员30人。其中白水湖街道余家垅社区为全省首个居民直接选举社区。白水湖街道东门口社区转制为纯居民社区:撤销庐木社区并入三里街社区;人民路街道女儿街社区更名为新东方社区。2006-2009年,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工作。2006年8月,开办社区管理大专班,被省民政厅命名为“民政工作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2007年10月,全省社区现场会在浔阳区召开,成立市民服务中心浔阳区分中心。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区政府建立区社会服务中心。2008年,区政府为社区居干购买社保。开展第七届居(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区共有51个纯社区居委会和16个厂矿社区,扩大社区居委会直选范围,白水湖街道余家垅社区、甘棠街道庐峰社区实行直选,湓浦街道半月亭社区、人民路街道新东方社区实行户代表选举。2010年,全区社区社会组织430家。
  社会保障 1997年,在全市率先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试点,1998年完成低保建立制度工作。1999年6月,全区低保工作进入具体实施保障阶段。此后,实施5次提标。1999年7月1日由80元提高到104元;2003年7月1日提高到130元。同年,区开始进行大病医疗救助工作。2004年11月1日实施分类施保、分类提标,常保对象由130元提高到180元,非常保对象提高到160元。2005年7月6日,制定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采取减免门诊费、大病医疗救助两种方式提供医疗救助,至2005年救助患病低保对象1846人次,大病救助对象21人次,救助额总计17.8万元,个人最高救助金额达到4000元。同年,区政府对20世纪60年代初精减退职职工进行全面调查。全区有精减退职人员63人,其中需要享受原工资40%救济人数35人,需要社会救济人数28人。2006年11月,启动城乡医疗救助工作。2007年1月24日,举行城乡医疗救助证发放暨春节“送温暖”活动仪式,向全区3457户低保家庭和9名患重病困难群众发放城乡医疗证和医疗补助金,同年7月1日,常保对象由180元提高到200元,非常保对象由160元提高到180元。7月2日,区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把城乡医疗救助大病病种由9种扩大到14种,住院医疗费救助比例由20%增加到25%-35%,年救助金额最高达1万元。对患有救助大病病种确无经济能力到医院住院治疗的低保对象给予病前救助或一次性现金救助。2008年5月8日,区政府下发《关于完善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工作的通知》,取消大病病种限制,救助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救助标准提高到1万-1.5万元,最高可达4.5万元。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机制,对低保对象患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按民政部门规定的救助额度实施垫付,垫付费用定期与民政部门结算。6月13日,举行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同步结算签约仪式,将城乡低保“边缘户”大病医疗纳入救助范围,将大病病种由14种扩大到20种,使低保“边缘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以缓解。2009年7月1日,常保对象由200元提高到240元,非常保对象由180元提高到210元。享受原工资400-/0人数和社会救济人数一体化,提高生活补助至200元,享受对象54人,年救济金额3.96万元。2010年,企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2631人,拨付发放退休金1568万元。
  第二节庐山区一、位置人口地理位置庐山区位于省北部,庐山北麓,长江中游南岸。地理坐标为北纬29030’_2g046’,东经115052’-116013’,总面积549平方千米。东濒鄱阳湖,与湖口县隔湖相望;西界沙河、黄老门,与九江县毗连;南抱庐山,与星子县接壤;北滨长江,环浔阳古城。区内地貌的趋向自南向北东倾斜,最高海拔1474米,最低10米。
  人口民族2000年,总人口253625人,其中男性130797人,女性122828人,其性别比为106.49。2010年,总人口302228人,其中男性157881人,女性144347人,其性别比109.38。全区人口由汉、回、满、壮、蒙古、土家、苗、畲、侗、黎、瑶、彝、布依、朝鲜、藏、仡佬、土、佤、白、哈尼、鄂温克、毛南、仫佬、维吾尔、锡伯、纳西、拉祜、撒拉28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300227人,占总人口99.34%;少数民族2001人,占总人口0.66%,多属因工作或婚姻迁入人口。
  二、经济建设经济综情1991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81400万元,财政收入2096万元,财政支出1573.1万元。1996年,区财政收入为5044万元,财政支出3700万元。2003年,区财政收入10218万元,财政支出9373万元。2006年,区财政收入20016万元,财政支出21877万元。2008年,区财政收入34166万元,财政支出34056万元。2009年,区财政收入52399万元,财政支出47695万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1430000万元,区财政收入72399万元,较2009年净增20000万元,同比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400万元。20年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率16.28%。
  第一产业 1991年,全区农业人口13.19万人,农业劳动力6.07万人,耕地面积7107.9公顷,水产养殖面积2456.7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98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5346.7公顷,全年农业总产值10106万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540万元,林业产值295万元,牧业产值2110万元,副业产值844万元,渔业产值1317万元。全年粮食产量4万吨,棉花产量2.08万担,蔬菜产量5.22万吨,家禽存栏37.98万羽,生猪存栏4.6万头,水产品产量3081吨。1993年,突出发展“三高”农业,调出早稻田800余公顷改种经济作物。1994年,水稻旱育稀植栽培试点获得成功。“无公害”蔬菜面积占商品菜地95%。冬种覆盖率达8go-/o。林业灭荒通过市、省验收。芳兰湖建成超千亩水产养殖基地,i垅村万头生猪养殖场初具规模,前进村成为全市第一个总产值超亿元村,全区涌现一大批靠科技、靠勤劳致富的种养殖专业户、重点户。1999年,全区农副产品加工形成鲜奶、肉鸽、板鸭、云雾茶、竹木工艺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始在区内实施“翠竹工程”。200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088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312万元,林业产值137万元,牧业产值2397万元,渔业产值4035万元。全年粮食产量2.98万吨,棉花产量3520担,荒菜产量6.38万吨,家禽存栏40.47万羽,生猪存栏4.08万头,水产品产量6001吨。2001年,特色农业健康发展,形成特色种养基地28个,示范专业户350户,各类农村流通组织经营额2300万元。鄱阳湖水产科技园正式挂牌,天洋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的河豚养殖填补省空白,青山湖200公顷水面实行整体承包经营。2004年,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两大特色产业分别超过粮食产值。2008年,大力实施“百里果业”工程,新增茶果种植面积近866.7公顷。2010年,全区三产结构比例由2006年的9.5:51.2:39.3调整至2.2:52.2:45.6,农业总产值51000万元,粮食产量8.51万吨,棉花产量3.96万担,蔬菜产量4.77万吨,家禽存栏31.61万羽,生猪存栏4.36万头,水产品产量8000吨。全年引进亿元以上农业项目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3家。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全年造林1300公顷。
  第二产业1991年全区有企业6340个,总产值38995.84万元。其中区直企业235个,产值2005万元:乡镇企业6105个,产值36990.84万元,全区出口创汇企业5家,年出口交货值100多万美元;三资企业3家,资产在100万-5000万元的企业21家。全区有省乡镇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家,9家企业被农业部定为全面质量达标企业。1993年,有1家公司被评为省明星企业;2个乡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300佳”乡。这一时期,乡镇企业产品不断创新,共开发新产品22个,其中7项被评为省优产品。1993年年底,全区各类企业增至8141个,从业人员增至37091人,企业总产值增至105300万元。2000年,全区有乡镇企业5411个,其中集体办328个,私营463个,个体4620个。从业人员,集体12182人,私营2353人,个体12836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61679万元,固定资产36999万元,实现税利9801万元。2001年结构调整,优先发展以电子、医药用品、五金产品等附加值较高、科技含量较高行业,莲花工业园、十里工业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03年,初步形成以汽车配件、玻璃纤维、信息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九江汽车工业园引进入园企业40家。2008年,“一城三基地”(生态工业城、新港沿江下业基地、东城玻纤工业基地、姑塘仳纤工业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65000万元,主营业务收入360000万元,上缴税收7000万元。玻璃纤维、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化纤化工成为全区工业支柱。2010年,城东港区(新港沿江工业基地、姑塘化纤工业基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利用外资5731万美元,出口创汇14000万美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0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30000万元。
  第三产业 1991年,全区第三产业产值38600万元。1992年,发展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商业以及各种服务行业。以运输、商业、饮食、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加速发展,为城镇待业青年、社会闲散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到2780户,固定资产达11026万元。1995年,全区集贸市场总数达25个,总面积3.6万平方米。区万事建材总公司创建九江市规模最大的建材直销市场。1997年,全区最大的商贸综合楼“一方天”商厦建成营业。2000年,全区第三产业产值51002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2260万元,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6764万元,金融保险业4450万元,房地产业650万元,其他服务业6878万元。2003年后,陆续建设特色饮食一条街、派拉蒙超市、沃尔玛超市、九江学院派拉蒙文化商城、上海路步行街以及众人众服装城等商业场所。2008年,华东装饰材料市场三期竣工营业,慧龙财富大道建成,信华国际商务中心、九江银行大厦投入运营。启动东林寺、铁佛寺景区改扩建工程,大力发展“城郊农家乐”。2010年,第三产业产值为677500万元。中天钢材市场、新三鼎装饰材料市场建成营业,华东装饰材料市场被评为全国五星级建材市场,美吉特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运营,城投集团成功盘活九江邮政枢纽大楼。映日荷花度假山庄、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庐山五老峰缆车项目开工建设,章光101红豆杉健康馆建成投入运营。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5000万元。
  三、社会生活教育2010年,全区有中学11所,学生8560人,教师1031人;小学31所,学生15223人,教师997人。区二中高中部成建制并入区一中,区一中运动场、区职高综合楼改造项目全面完工。
  文化 1991年,区调频广播电台正式广播,全区86个行政村有56个通了广播或有广播扩大站。1992年,区有线电视正式开通。1995年,入网用户增至1万户,8个乡(镇)办起有线电视站。全区1 1个乡(镇)有各种文艺队伍251个(班),其中剧团5个,业余铜管、管弦、电声乐队13个,业余舞蹈队8个,龙灯队148班,采莲船36班,蚌舞队35个,舞狮队6个。2002年,全区所有乡镇接通有线电视信号,联网覆盖率89%。2003年,获全国“社区青年文化节”创新奖。2004年,《庐山区志》出版,小戏《玉镯情》获第二届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银奖。2008年,申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工。
  体育20世纪90年代,老年体育运动广泛普及,全区有老年人活动室118个,面积5870平方米。1994年,区中学被指定为市足球项目体育传统学校。1996年,创办庐山区儿童业余体校。1999年,举行“江西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庐山区赛区运动会,获“最佳组织奖”,十里街道被评为全省群体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夺得市九运会奖牌总数第二名。2002年,获全省体育先进县区称号。2003年,获“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最佳组织奖”。2004年,海会镇获“全国亿万群众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称号。2010年,临港新城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
  卫生 1991年,全区卫生机构14所,专业卫生人员251人,医院病床总数330张。“四苗”覆盖率95.71%。1993年,区达到卫生部消灭麻风病标准。1994年,虞家河乡大桥村被省爱卫会列为农村供水、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综合示范村。1995年,血防工作通过省血地防检查小组的检查验收。1996年,区达到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和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海会镇获“江西省卫生镇”称号。1997年,区消除地甲病。区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先进(县)区。2008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95062人,参合率85%。2010年,全区医疗卫生机构15所,卫生技术人员317人,医院床位数436张。区人民医院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社会保障 1991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46元;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人均工资1692元,企业年人均工资948元。2005-2010年,区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9200万元用于推进民生工程。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余人,新增城镇就业3.1万余人。城镇职工退休养老金连续五年提标,月人均养老金由2005年的380元增至2010年的103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水平大幅提升,由2005年的48元提高至2010年的200元。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7元,增长10%。农民入均纯收入7779元,人均总支出5151.6元。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累计参保8100余人。成功争取国家第二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为1.1万名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2.2万名农民办理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供养在全省率先大幅度提标。

知识出处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九江市志(1991-2010)第一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山东省地方史志工作条例》要求,力求全面、 系统、客观地记述1991年-2011年济阳县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