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

知识类型: 实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唯一号: 140436020230000365
实物名称: 昌江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871.pdf
类型: 河流
分类号: K928.42
主题词: 江河

实物简介

属鄱阳湖区饶河水系。源出于安徽祁门县北大洪山(又称大洪岭),自东北流向西南,由倒湖逶迤入市境,经鲇鱼山出市境,然后,经波阳县的凰岗、古县渡,中洲等地,于姚公渡与乐安河水合流成鄱江(一名饶河,古称番水),注入鄱阳湖。全长253公里,流域面积6220平方公里。因此水来自昌门(亦为阊门,即今祁门)汇入鄱江,取其首尾,故名昌江(或阊江)。古名大河,又名北河。在祁门境内称大洪水(或大北河)。 根据地形的变化,昌江可分为三段:旧城以上属山区河流,特别是祁门境内山高河迥、水流湍急,河床呈V形,河面宽80~150米,只能季节性通航小木船,旧城至凰岗为丘陵平原地区河流,河床多呈U形,浅滩深潭呈阶梯形相间,河面宽100~250米,中洪水期,可通较大帆船及小型拖驳,枯水期,也能通航小帆船,凰岗以下为滨湖河段,水流平缓,河面宽200~300米,8----15吨木帆船及吃水0.6米的客班船,可常年通航。 景德镇市处昌江上中游地区。昌江自兴田入境,流经峙滩、福港、新平、旧城、竟成、吕蒙、鲇鱼山等乡入波阳县。市境内干流长约110公里。50多条支流呈网状分布。其中较大的有数支:北接大、小北河与梅湖水,西收西河与建溪河,东纳东河,南汇南河。昌江与皖赣铁路蜿蜒交错,似黑白双龙向前伸展,把市域分割成东南与西北两大部分。 昌江流域处赣东北暴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800~2000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50~1000毫米。降雨大都集中于4~7月,占年总量的50~70%,尤以5~6月为最多,是发生洪水灾害的主要时期。如历史上最大一次洪水发生在1884年,渡峰坑水位达36.67米,超过警戒线8.17米。解放后最高水位达33.85米(1955年),超过警戒线5.35米,最大洪峰流量79.20米3/秒,最低水位20.83米(1958年),最小流量3.0米3/秒。昌江上游山区森林密布,植被良好,且河床较稳定,故含沙量低。多年平均含沙量0.079公斤/米3,一般悬移质输沙量为38.1万吨。 昌江是景德镇市与外地沟通的唯一水道,在皖赣铁路通车前,它承担着景德镇市物资运输总量的一半以上。为综合开发昌江水利资源,改善通航面貌,国家于1983年7月开始了昌江渠化工程的建设,这是有史以来昌江上首项大型工程。待全部工程竣工后,300吨级的拖驳船队可以从长江及赣江各港口出发,经鄱阳湖直达景德镇市,这对于促进瓷都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加快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将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