槎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唯一号: 140435020230000582
作品名称: 槎窑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820.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Q174.6
主题词:

作品简介

槎窑,景德镇蛋形窑有另一种以槎柴为燃料,形制相似,但规模小些,主要烧制粗瓷的窑名曰槎窑。 旧时对槎窑窑炉称呼也较多,因其所烧燃料为槎柴(松树枝或其它灌木树枝和茅草等),故称槎窑;又因窑头似狮子头,窑囱似狮子眼,窑前的两只窑脚似狮子脚,两只窑眼似狮子眼,故称狮子窑。全窑由窑身、烟囱、护墙及望火孔几个部分组成,由红色或灰红色的窑砖砌成。 窑身全长14米,容积为140立方米左右,一次可装烧大、小碗2800只左右,窑身主要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1)窑门,窑门设于窑身最前端。门高一般为2.5米,门宽一般为0.57米,窑门为满窑的人口,开窑的出口,每次收窑满好后,须用砖块将门封住,仅在其上部留一洞(称投柴口),焙烧时从此洞投槎人燃烧区。(2)头部,紧挨窑门的区域称头部,为燃烧区。炉栅及灰坑均设于此区内,炉栅面积约1—1平方米,灰坑深约0.9米,且前宽后窄。(3)中部。窑的中部俗称二盖面、三盖面。中部为全窑的最高点,其高度一般为4.7-5.1米。焙烧时,温度一般在1150-1260℃之间。(4)尾部。紧靠望火孔的区域称尾部,俗称窑尾。(5)余堂。位于窑体后部,余堂内通常装烧渣胎碗或砖坯。(6)窑底。窑底即窑床,底板上须先铺上一层厚约30厘米的黄泥和砖块,并将其夯实,然后在其上加铺一层厚约20厘米的紫石英砂(俗称老土子)。 烟囱的前壁垂直支承在挂窑口顶蓬上,后壁支承在窑北端墙上,两侧支承在燕尾墙上,后壁分两侧望上逐渐向中心收缩,囱口呈尖圆形,囱高9.3米,囱壁厚度为8.2-8.3厘米,称薄壁囱。 砌于窑身周围的墙称护墙。护墙的高度一般为2.2米,宽度一般为1.46米,护墙与窑身周围的墙间,一般留有16-22厘米的空隙,护墙以下为墙砌铺层。护墙以上码以4—5层窑砖,曲形砖。叠砖这几层的作用大体为:一是可以保护窑身,使其不易变形;二是可以确保焙烧时火的流速均匀,有利于提高烧成质量;三是可以防止倒窑事故的发生;四是窑蓬、窑墙一旦走形,可以随时发现。 槎窑一般留有8个望火孔:1个设在距窑头20厘米处,称花鼓眼;1个设在距烟囱10米处,称熄火眼;2个分别设在窑囱两侧,称进出砖眼;1个设在烟囱背后,称望火眼;2个分别设在窑中部两侧,称明里眼;1个设在槎口上端,称井眼,从井眼中可以观察到窑内焙烧的情形。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