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唯一号: 140435020230000578
作品名称: 葫芦窑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15/001
起始页: 0817.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TQ174.6
主题词:

作品简介

葫芦窑出现于元代,沿烧至清代,《天工开物》(陶埏篇)插图显示明中后期景德镇葫芦窑图形,80年代初,曾在湖田古窑址中发掘出明代葫芦窑残体(见图2-15)。窑长8.4米,前后两窑,前宽后窄(3.7-1.8米);前短后长形似葫芦,与《天工开物》插图相同。窑的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独立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6对投柴孔。整个窑底前低后高,坡度约为10。,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龙窑的遗风。在这种葫芦窑中焙烧瓷器,通常取以下方法:先将窑柴投入前室火膛,烧20个小时左右,然后将窑柴从投柴孑L中投入窑内,续烧4个小时左右。葫芦窑实际上是一种半倒焰式窑炉,其优点主要为:由于烟囱抽力作用,使窑内压力基本处于零压或负压,窑内的温度和气氛都较容易控制。缺点是窑体较小(窑长一般仅8—10米)容积不大,且前后温差较大。葫芦窑属民间窑场,到了明代,民窑之间互相竞争很激烈,资金充足的窑主就建大窑(龙窑、阶级窑),以便扩大产量,资金较少的窑主,则建这种窑体较小的葫芦窑,当年景德镇某些瓷釉中氧化钙含量少,粘度大,乳浊不透明的产品,别的窑难以烧成,但葫芦窑却能适宜烧成这种产品。按照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瓷窑容积较小,“(色窑)制员而狭,每座只容烧小器三百余件”。与宋代龙窑相比,元明之间景德镇瓷窑容量已大大地缩小。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

《景德镇市志》(有史记载-1985)是景德镇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书,全方位地记载了景德镇市域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尤其是景德镇的瓷业历史与现状,资料非常丰富翔实,是一部对社会各界均有教益的珍贵书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