旸府古寺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唯一号: 140435020230000526
作品名称: 旸府古寺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30000011/001
起始页: 024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

作品简介

旸府古寺坐落于景德镇市昌江西畔的旸府山四图里段东麓山谷。据清道光十二年《浮梁县志》记载,旸府山古称阳阜山。传说大禹治水后,驻足结庐于此,炼丹修行,功成飞入天庭。玉皇敕封其为“旸府真君”,故后人以“旸府”二字冠其山,谓其寺。 据说在唐代,四川云僧在旸府山建寺庙。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浮梁进士金君卿到寺中游览,并吟诗留念。 据史记,宋绍兴三年(1133年)秋,抗金名将岳飞自江州(今九江)取水道入朝,浮鄱江,渡昌水,驻于肇阳石壁之下,为旸府古寺题下楹联一副:“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元朝末年,寺毁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兵焚中。明洪武元年(1368年)在毁址上重建此庙,继而又毁。清朝,僧人重建此庙,正名“旸府古寺”,其名延续至今。凡以后所建造的寺庙与原始庙址均相距三百余米。原庙为“内”寺,现庙为“外”寺。“内”寺有清泉一泓,终年不竭,名日“祥云泉”。 清朝中期,旸府古寺残景悲凉。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诗人郑廷桂的诗记叙了古寺废墟,诗云:“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闲诵岳王楹帖句,旸山寺废几何年。” “文化大革命”中,古寺遭到严重破坏。1981年5月,市人民政府宣布旸府古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1982年7月,首次举行观音法会。1984年6月被列为江西省重点寺庙。

知识出处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

出版者:当代中国出版社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景德镇》的编辑出版,是景德镇地方史志的又一重要资料,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水、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宜居之城。景德镇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就把陶瓷做成了世界性的大产业,被英国的李约瑟博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以我国现有各类建制市为单位设卷,既记述每座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又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公共设施、建筑、交通、服务、教育、文化、环境、历史遗产保护等角度总结经验教训,展望发展远景。每卷书的内容大致由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当代历史的回顾、城市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以及城市未来发展的展望等三大部分组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