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窑及作坊群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73
作品名称: 徐家窑及作坊群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204.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5.1
主题词: 古代生产工具-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2016年11月,徐家窑停烧38年后,在其原址上成功完成复建工程,这是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11月8日,徐家窑举办复烧仪式,经过窑工宣读祭文、向火神敬香的程序后点火开烧。11月12日开窑,瓷器烧出来的效果非常好,优质品率很高。徐家柴窑复建复烧总指挥余喜来激动地说:“成功了,成功了。”73岁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也难掩喜色,说:“这窑这批烧造的瓷器达数千件,师傅们入窑码放就花了7天时间,取出瓷器又要花3天,终于成功了。” 据史料记载,清代都昌籍窑户秦邑山有一座窑叫邑山窑(临风景路),因烧造瓷器质量好,窑位供不应求。秦邑山就在旁边再建一座柴窑,称新邑山窑。传说邑山后人嫁女时,将这座新邑山窑作为嫁妆陪出,改名徐家窑。300年过去了,徐家窑一直烧造红火,虽然多次易主,但一直保持着徐家窑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家窑成为景德镇建国瓷厂的骨干生产窑炉,烧造的青花、颜色釉、陈设艺术瓷质量好,多次承担烧造国家礼品瓷的任务。 2013年,徐家窑及其周边8座明清传统坯房,作为一个完整瓷业窑作体系,被列入国家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4年,景德镇正式启动徐家窑的复建复烧工程,复建工作在国家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在徐家窑原址完全遵照原来的形状、工艺进行恢复。数十名曾经烧过徐家窑的建国瓷厂老窑工参与,他们曾经都是柴窑的把桩师傅,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复建完工的徐家窑房,保留了典型明代窑房的建筑风格,建筑面积达1892.5平方米。窑房用大于30厘米直径的弯曲杂木做窑屋立柱,共108根,屋柱之间是穿斗框架二层结构,屋柱下垫有一尺多宽的方形或柱形的石墩,屋面为人字形,盖小青瓦(也叫土瓦),四五分水路,分三批排雨水。第二层存放松柴,周围用7厘米左右宽的杉木条或杂木围成排气窗。西侧窑室对口有一落眼与落夹子(丢松柴口)。整个窑屋为木结构,看上去就像一片无枝叶的森林,交错有序,气势壮观;外围是用窑砖头与黄泥砌成的护墙,护墙厚0.5米,高3米多;护墙南面有窗户十扇及两扇门。 窑房的梁柱采用槠树,立柱一般不求树干笔直,但要粗大。先把树砍倒,不剔枝叶放一个伏天,待树干透后搬运到河边,通过水路运到镇上。 徐家窑的窑体(含窑门、窑畔、窑室、烟囱),建筑面积占地215.25平方米,为长方体,用砖与黄泥砌成;窑门处窑屋中间,宽60厘米,呈八字形向西开;窑畔起保温、固护窑室等作用;窑畔内砌有鸭蛋形窑室、烟囱。窑室内长17.36米,内径最宽处4.25米,可容纳300多担坯。烟囱处窑屋东边,高15.6米冲出窑屋顶,顶部如钢笔尖。窑畔的北侧有水井(口径0.6米)、储水窖、阶梯;南侧有木板梯,宽2米,方便挑担上下。南侧与西侧是空间较大的装坯间。 瓷器是“三分做,七分烧”,一窑瓷器价值不菲,烧得好坏全仗窑工操作。要烧好一窑瓷器,业内有“一满二烧三歇火”的说法,即窑内匣钵摆放得当,才能保障温度烧得均匀,满足不同瓷器对温度的要求;控制烧造时间长短和火温高低;判定歇火停烧的时间。 烧窑是技术性非常高的工种。窑工是一个团队,一般有驼坯工、架杪工、小伕手、三伕半工各1人,一伕半工、收兜脚工2人,二伕半工4至5人,以及管事、杂工等若干,他们在把桩师傅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协调工作。把桩师傅负责全柴窑技术操作,包括设定窑位,检查满窑质量,烧窑掌握熄火(刹槽口)时间。一个好的把桩师傅可以同时为几座窑的把桩。把桩师傅的报酬是以烧窑的次数计发的,其年收入一般可以超过一个中等规模器行老板的年收入。自古以来,对把桩师傅的要求很高,要文功、武功、靠山俱全,文功即有经验、懂技术,武功即要有好的体力,靠山即门派,遇到问题可以请师傅帮忙,出了事故有人帮助分析、摆平。 与徐家窑相邻的是坯房,是瓷器烧造上一道工序的制作场所。坯房建筑是木屋柱穿斗结构,分为正间、廒间和泥房三座单体建筑,呈庭院式布局,院内有晒架塘,供储水、掏泥、晒坯之用,是瓷业成型的专用建筑。 其中,正间为成型场所,廒间存放原料、泥房及附属设施,泥房在廒间西侧,向正间伸展相接,是泥料陈腐和精制之处。中部为矩形庭院有晒架塘,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墙,构成一个封闭式的四合院形式。坯房的走廊宽1.6米,用窑砖砌成,中间稍凸,高出室内与晒架塘0.3米。坯房分为两类:一是圆器坯房,二是琢器坯房。 徐家窑是景德镇保存的最大的一座鸭蛋形柴窑,在其周边多个瓷器坯坊生产,才能满足其烧造要求。1949年以后,这些坯坊均转入市建国瓷厂经营,继续为徐家窑烧造提供瓷坯。其中,著名的坯坊如下: 大件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78.3平方米,窑砖黄泥砌的护墙,杉木柱穿斗式屋架,坯房西向,大门朝南,有正间坯房10间朝南,有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晒架塘4口,管理用房2层,系典型明清坯房风格。1935年由抚州籍官某、高安籍章某和刘某合伙修建经营,冠“三义顺”商号。一年后,官某退出,章炳锡、刘能珍继续经营,生产“呙三太”。1948年,刘能珍之子刘国亮与章炳锡养女李月英结婚,继承该作坊,生产罗汉汤碗、镇德汤碗等产品。 1949年以后,作坊在公私合营中归建国瓷厂,夫妻二人双双进入建国瓷厂工作。坯房仍保持生产,可容纳“四双草鞋”(行业计量单位),有20多位主要技术员工,月生产量12伕(行业计量单位)坯,瓷坯经在邑山窑、徐家窑烧成瓷器。品种有双万件花瓶、釉里红、青花、青花釉里红、单色釉瓷器等高档礼器瓷器及高级宾馆用瓷等。如1960年为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制作双万件花釉缸;1986年10月300件郎红瓶被赠送给朝鲜领导人金正日;1978年至1993年制作的颜色釉、青花瓷瓶,7次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外国政要。 琢器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面积362.6平方米,窑砖、黄泥砌成护墙,杉木柱穿斗式屋架,有正间朝南坯房9间、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2间,院内建有4口晒架塘、晒架等生产设施,系典型明清坯房风格。生产能力可容纳“四双草鞋”,生产圆器餐具,日产定额28板坯;生产80件以下花瓶、缸等品种,月生产量24伕。瓷坯在徐家窑、邑山窑火烧成瓷。产品有高级宾馆用瓷、国家礼品瓷,如《花好月圆》系列作品被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前意大利参院议长科西加。 粉定钧红手工作坊:始建于清末,建筑面积436平方米。西向正坯房9间,有廒间房、冷坯间、烧水间和阁楼2间,廒间房设有踩泥间、存泥间和货间,院内建有水井1口、晒架塘2口,另有晒架等设施,系典型明清风格坯房。1949年归建国瓷厂管理,可容纳“四双草鞋”的生产,有十多位技术员工。圆器日产定额28板坯;琢器生产80至200件;各种瓶类、缸类、坛类等月生产量24伕。1978年,生产的青花挂紫瓷瓶被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英国首相卡拉汉。 三阳开泰手工作坊:制作“三阳开泰”高温颜色釉瓷瓶名贵品种,1978年至1997年,邓小平等19位国家领导人51次以“三阳开泰”高温颜色釉瓷瓶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外国政要。1981年1月,80件三阳开泰作为国家礼品瓷赠送给泰国总理炳·廷素拉暖。建国瓷厂的职工可凭结婚证买三阳开泰80件一只或50件的一对。 粉定注浆手工作坊:民国以前冯庭生之妻的嫁妆,商号“冯利盛”,主要生产倒浆品种,如奶盅、玉兰壶等。 注浆手工作坊:清末,徐荣标坯房。巢宗礼(都昌人)在这里打长工,后担任都昌会馆的副会长。巢宗礼以1450块银圆,买下这幢坯房,生产日用瓷为主,如渣头碗、盘子等,商号“巢余泰”。后传儿子巢克鸿至1949年。 针匙手工作坊:原名王氏作坊,仿明末制瓷坯房建筑结构,主要生产壶类琢器,如茶壶、酒壶、油壶等。 徐家窑及明清窑作群是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产物,传承着厚重的陶瓷历史文化信息。徐家柴窑及其周边窑业体系建筑,既是景德镇制瓷业进入手工业工场时代的历史见证,又是我国古代陶瓷工业建筑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虽然历尽千年的历史沧桑,但其木构架与建筑布局以及传承工艺至今仍保存较好,尤其是窑屋、窑体、坯房、晒架塘、辘轳车具有很强的原真性和观赏性,在瓷都景德镇不多见,堪称景德镇古代陶瓷工业建筑遗存中的典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