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馒头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72
作品名称: 元代馒头窑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202.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5.1
主题词: 古代生产工具-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2011年10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烧元代馒头窑,消失了800年的元代馒头窑再度燃起窑火。复烧品种包括元青花大罐、高温釉里红等典型元朝瓷器,重现“元青花”与元釉里红瓷的惊世魅力。经过30个小时的烧造,10月24日开窑验证复烧成功。 馒头窑也称马蹄窑,是中国北方流行的一种窑炉,窑顶呈半球形,外形因像我国北方人日常食用的馒头而得名。馒头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东汉时技术成熟,是北方的主流窑炉,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均属于馒头窑。其烧成温度能够达到1200℃以上,而当时中国南方制瓷普遍使用龙窑,它的烧成温度在1100℃~1200℃。 馒头窑是景德镇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帮助景德镇陶瓷进入第一个空前繁盛时期。这种窑炉烧造技术属于半倒焰式或者全倒焰式窑炉。在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馒头窑内部空间巨大,大碗窑一次可烧成6万件碗制品,大缸窑一次可烧成各类缸数百件。因为窑墙比较厚,瓷坯不会快速受热和冷却,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这也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特征。和唐宋时期的景德镇龙窑相比,馒头窑在烧造技术上有巨大的进步。 为复原元代挛窑与烧瓷技术,复制享誉世界的“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景德镇多位窑炉与制瓷专家以元代历史记载为参照,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原重建元代馒头窑。 复建的馒头窑高2.6米,宽2.8米,进深2.6米,烟囱高9.2米。馒头窑设窑门一个,供装坯、开窑使用,烧造时则须将窑门封闭,留出火口供添加燃料。旁侧有苕井,供掏煤渣及通风透火使用,后面设两个烟囱将烟排出。窑炉内部前有火膛供烧柴加热升温,用作摆放与烧成产品处叫牙台,牙台呈前高后低状。窑内后壁下部两端有两个巨大的吸焰孔。窑顶的透火孔称作天眼,窑顶底部周围有5~6个麻眼,用于烧造中调节焰气与观察火情。窑内均采用手工特制耐火砖砌筑。站在窑内观看,窑内牙台(亦称产品室)略呈方形,而窑顶浑然为圆球形,令人联想到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在陶瓷生产工艺中,窑炉的烧成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烧成过程中有许多偶然与不确定因素,满窑后,装瓷器的匣钵之间留出空间,作为火焰的通道,影响着窑内不同部位的火温变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陶瓷行业就有了“三分成形,七分烧成”“三分人做,七分天成”“或生在成形,死在烧成”等说法,体现了人们对窑作行业的一种敬畏感。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