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镇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70
作品名称: 清代镇窑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97.pdf
分类: 其他
分类号: K875.1
主题词: 古代生产工具-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镇窑为景德镇清代广泛使用的烧瓷窑炉,现存的镇窑始建于清代康熙初年,1980年由景德镇老城区窑里弄天后宫迁建于昌江区枫树山蟠龙岗,坐落在一个以陶瓷文化旅游为主题的AAAAA级景区(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按照天后宫原型布局重新组合的这座镇窑,是景德镇当时最大的一座传统300担蛋形柴窑。2009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该镇窑复烧成功。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在央视《正大综艺》栏目的聚焦下,宣布这座窑是“迄今为止最古老、体积最大、烧瓷最多的瓷器柴窑”。2000年7月,该窑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天后宫窑已经被文化部列入推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 镇窑窑房是景德镇清代典型的烧瓷窑房结构。为穿过式木构架建筑,窑炉位置约占窑房1/4的面积,除去窑炉所占空间,其余为两层结构。底层为装匣、开窑之用。二层柴楼主要用来储备松柴。窑炉炉顶呈拱形,采用窑砖做无模砌筑的蛋壳结构,与中国全砖结构的无梁殿收顶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处。窑的烧成室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窑炉长18米,最大宽度约5米,体积近300立方米。窑炉门高2.4米,拱形,外沿呈八字状。高达21米的烟囱用单砖砌成。这种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且不含有害物体,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等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窑炉按照各部位火焰流动及温度分布情况,可以分别装烧高、中、低温度的瓷坯。在窑炉烟道部位,利用余热的低温,可烧造窑砖。砌窑和烧造技艺向来被视为绝活。“挛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俗语,指砌窑和补窑,这是一门传统窑炉营造的技艺。数百年来,这门技艺为都昌余姓人专营,历来传男不传女。随着时代的变迁,窑炉结构和燃料的改变,传统柴窑数量急剧减少,掌握“挛窑”技艺的传人多已相继故去。如今,“挛窑”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镇窑修复采用特制的挛窑泥和窑砖,挛窑泥必须取自田泥,即水田表层下面的泥土。制窑砖的原料为黏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主要有黄土、红土、砂土3种。黄土黏性好、耐火度高,红土能耐火,砂土主要起骨架作用,然后经过踩练、成型、晾晒、烧炼等工序制成。 挛窑的步骤先是摆窑墙脚,接着是砌内胆窑墙,再修脚棚,达到规定高度后开始卷窑棚,卷窑棚用的条子砖两端大小不一,边卷窑棚要边砸棚砖(青砖),堆砌的青砖起加固的作用,施工时,人便可以踩在窑棚上,重压对窑棚也起到了加固的作用。窑棚做好后,要在窑室内壁抹上一层塘窑泥(匣钵土),起密封保护的作用,烘炉后土质烧结,窑炉也就耐用。窑炉上端留有排气孔和看火孔,供把桩师傅观看燃烧室的火焰。 柴窑的烧造火候,全靠有经验的师傅来掌控,景德镇人称之为把桩师傅。镇窑需要长达20多个小时不间断地加窑柴烧造,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其间,窑工严格按照清代柴窑烧造的模式作业,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全凭肉眼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在长期的实践中,把桩师傅练就了非常绝妙的“吐痰测温法”,即通过观火孔,吐一口痰水下去,以其瞬间的变化来判断窑内的温度。把桩师傅是镇窑烧造瓷器的关键性人物。一个好的把桩师傅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三年一个状元,十年一个把桩”是景德镇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行话,足见把桩师傅的培养是多么不容易。现在,景德镇能够掌握看窑火的把桩师傅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仅有的几个人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窑房为木质构架,主柱及架梁选用质地坚硬、经久耐磨的松、槠等普通杂木。梁柱构件的制作,对躯干的自然弯曲不做任何修整,只是砍去枝杈、刮去树皮,再凿制榫卯装配。窑房二层用于放窑柴,按一窑次七百担松树窑柴计算,常年能贮存三至四窑次的松柴,平均每平方米的日常负荷达一吨以上。窑门前的楼面设有闸口,贮存在楼层的松柴可通过闸口直接滑落到窑炉门前,减少了搬运燃料的时间和劳力。中部屋顶局部升高约1米,有利于散热和通风。窑炉附近的楼层设置了洗浴间、账房、休息间,给窑炉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窑的附近保存着景德镇自明代以来延续使用了数百年的瓷器成型作坊建筑。这些明式作坊遗存,直观地展现了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作坊的全貌。瓷器成型作坊为封闭式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房屋向内院敞开。每组明式作坊,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坯屋。正间一般面南,为制坯、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制瓷工序的操作场所。正间十至十二开间,每一开间,面阔2~3米不等,进深5~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各开间不做任何隔断,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设施,形成早期制瓷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景德镇制瓷生产工序从坯坊正间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部分证实。坯屋一般面西,用作揉泥和陈腐泥料。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是淘洗瓷土的场所。晒架塘上部置活动木架,俗称“晒架”,可搁置坯板晒坯。 明式作坊的构架,为穿过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比场院下凹0.5米,檐下走廊比场院则高出0.3米。这种构造既可阻止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还可以在高台式走廊上将瓷坯轻而易举地放在梁架上干燥。其厂房设计简易、周密、巧妙、实用,是明代成型作坊的代表建筑。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