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青花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65
作品名称: 华家青花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81.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华家窑址位于乐平城东郊约4千米的接渡镇华家窑上村,乐安江水自东而西流经村侧,窑址即位于乐安江北岸的冲积平原上,与翥山隔河相望。翥山盛产瓷土和瓷釉矿原料,瓷窑烧造原料取自该地。 华家村古称永靖镇,旧名上窑、下窑村,传说古代有18大窑场。在上窑、下窑村后侧,现尚有大窑堆5座,地表瓷片、匣钵、陶垫饼以及其他窑具等物俯拾即是,绵延长300米。窑堆中尚有窑墓埋藏。几年前,农民取土时发现一处大窑墓,外壁用砖石砌成,呈圆形,现砖石虽已取去,但形迹仍存。《乐平县志》载:在县城东十里窑上华家,有窑址古迹。《中国陶瓷史》中亦有关于华家青花窑的记载。 乐平华家古瓷窑为明代青花瓷窑。《乐平县志》卷二《城池》条目记有:“永靖镇、嘉兴镇,府志以上二镇,因明嘉靖庚子,浮梁扰攘,奉上司创立。然求土不佳,嘉兴寻废,永靖虽存,瓷多粗恶,而岁亦渐替矣。今东门外沿河诸村,犹有窑上,匣厂等地,是其遗迹也。”1962年,江西省考古队在华家、匣厂、张家桥等地进行调查,1982年景德镇市博物馆进行复查。从调查的瓷片标本观察,产品多为青花瓷。 器型为民间日用器皿碗、盘、碟、盅之类。外壁有人物、奔马、八卦、菊花、缠枝花卉、变形梵文等纹样。花纹无一定规律,其中以双鸟对飞于云彩中的纹饰最有特色。碗心画有鱼、蟹、兔纹、菊花、牡丹和竹枝花卉,或写有“万福攸同”“钱形”“长命富贵”“双圆方框”“高贵佳器”“玉堂佳器”以及“福”“寿”“贵”“春”“正”等吉祥字,碗底常见“大明年造”“大明宣德年造”等字样,少数碗底亦见“南溪”字样以及“永靖镇造”款铭。 胎质分粗细两种,粗胎质较厚重,釉汗呈青灰色,青花较淡,细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在圈足靠外壁一面轻度削胎,为防止搭釉,垫烧时放以细砂。 碗可分二式。I式:口沿外撇,沿下收颔,腹壁弧度不大,矮圈足,高5.9厘米,口径13.9厘米,底径5厘米。Ⅱ式:敞口,腹壁平直,矮圈足6.7厘米,口径13.7厘米,底径5厘米。 盘:宽边平斜外坦,浅腹,矮圈足,高3.2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9厘米。盘折沿,盘外边及腹间饰缠枝菊花。盘底写方框“福”字,另一件盘心绵松鹤纹,底部有“大明宣德年造”六字双排款。圈足,外边饰缠枝蔓草纹,胎有粗细两种,均全器满釉,仅圈足外露胎。 碟:口沿外撇,沿下收颔,浅腹,圈足,高2.3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7.5厘米。一般碟心饰折枝花卉,外壁饰缠枝花卉,有少数碟身为八瓣形,外壁饰蜜蜂、折枝花纹,内壁饰有“婴戏图”或“逍遥图”,胎质亦分粗细两种,均全器满釉。 盅:敞口、深腹、圈足,腹外壁及盅心饰小朵花纹,全器满釉。 窑具有灰砂匣钵和瓷胎扁垫。 根据文献记载和遗物的造型、釉色分析,华家窑当为明代嘉靖年间瓷窑遗址。1988年,华家青花瓷窑址被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华家窑上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