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山古人类洞穴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64
作品名称: 涌山古人类洞穴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7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新平治陶,始于汉世”。这是《浮梁县志》(清·道光版)对景德镇瓷器起源时间的记载,但没有发现任何佐证的实物。近年来,乐平南窑的考古发掘,将景德镇地区有考古实物支撑的陶瓷生产起源向前推进到唐代中叶。那么,在唐代之前,景德镇地区有瓷器生产吗?或者说有早期的瓷器或陶器吗?乐平市涌山镇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洞穴遗址(以下简称涌山洞穴遗址)的考古发现,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景德镇陶瓷起源多一些了解。 居室与水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远古时期,人类还不会建造房屋时,洞穴就是最好的藏身之处,因为山洞既可以避风雨寒暑、抵御猛兽侵袭,又可储藏食物、保护火种,方便生活。乐平市涌山镇的洞穴遗址就具备这些条件。 涌山洞穴遗址位于乐平市北33千米涌山镇涌山村鸡公山山腰仙岩洞内,遗址高出涌山溪200米,山脚下地势平坦开阔,进洞需要攀缘陡峭的山岩,能抵御野兽侵扰。涌山洞穴遗址是一处石灰岩溶洞,高9米,宽15米,向东呈椭圆形,入洞后约25°斜坡倾向洞底,并且洞身逐渐变窄。在30米处洞身最窄,约2米高,3米宽,洞底渐高,再进150米至涌山洞穴尽头,全长约200米,洞底平坦,洞壁有水流痕迹。在山脚下不远处有一条涌山河,水流不断,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宜古人居住。 1947年以前,江西地质调查所负责人章人骏首次对涌山洞穴进行地质调查,发现“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化石,后经专家鉴定,属于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196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协助下,对涌山洞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发现了大量动物化石和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石英质石片。经我国著名的旧石器考古专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鉴定,涌山洞穴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动物化石原件大部分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小部分保存在乐平市博物馆。涌山洞穴遗址是江西省仅有的三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之一,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 徐裕西是江西省乐平市涌山镇张家店村村民。2002年,当发现鸡公山上的古人类洞穴遗址遭到破坏后,他便萌生了保护涌山洞穴遗址的想 法。十几年来,他多方筹资,为洞穴遗址安装铁门、凿岩修路,在山上建房、山下建馆,将毕生经营所得近千万元全部投入在文化遗址的保护上。在修建古人类遗址栈道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随便在山体哪里开挖,都能挖出陶片甚至是几乎完整的陶罐。几年中,徐裕西陆续发现并收集了一批古代遗存品物,其中有石器、动物化石、软陶、硬陶、原始瓷和青花瓷等实物。经过鉴定,32件文物中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陶鼎足(距今约5000年)、商代陶片(距今3300年)、西周原始青瓷豆(距今约3000年),旁证了景德镇地区悠久的制瓷、制陶历史,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这些文物全部存放在乐平市博物馆。 从2009年开始,徐裕西在悬崖峭壁上修建水泥栈道和游步道,将保护涌山古人类洞穴遗址、建博物馆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发挥其社会效益。“出土文物也有灵气,只有让它们重回故里,才更具生命力。我有个夙愿,想让那些在鸡公山出土的文物回到原址。”乐平博物馆副馆长余庆民表态说只要徐裕西在遗址旁建博物馆,不但奉还他在乐平市博物馆寄存的文物,而且连同20世纪出土并存放在该馆的文物全部奉还。 2011年,沉寂了数十年的涌山洞穴遗址再次引发考古界的高度关注。5月,国内众多考古界和古陶瓷研究界专家齐聚涌山镇鸡公山,进行了一场持续数日的涌山镇旧石器遗址专家调查咨询会,再次发现了大量的原始软陶、夹砂夹炭陶、红陶、灰陶等,几乎涉及各个历史阶段、各种品类的陶器、陶片。 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陶瓷与研究中心主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曹建文说:“万年仙人洞是中国发现最早陶器的地方,有两万年历史。”而乐平涌山仙岩洞遗址出土的陶片,它的年代和万年出土的陶器历史非常接近。“涌山洞穴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直至商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发展史,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大量动物化石和原始人使用的工具——石英质石片打制石器,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古陶器,人类起源发展完整过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踪迹。这在中国古人类文化遗产里面,是从来没有过的。”考古学者余庆民说。 2014年12月27日,由徐裕西倾其所有建成的涌山古人类和古陶瓷文化馆正式开馆,吸引了考古专家和古陶瓷研究学者前来参加交流。有专家语出惊人:“陶器时代始于涌山。只要努力发掘,涌山洞穴遗址就可能发现古人类化石。”当地村民对徐裕西倾力保护国家文化遗址十分支持,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将自己原来在鸡公山上挖到的文物捐献给涌山古人类和古陶瓷文化馆。 文化馆共分3层,每层占地一亩。一楼存放了20余尊石雕,包括熊猫、大象、野猪、梅花鹿、狮子、老虎等,最引人注目的是黑猩猩和猿人,在声光电设备的映照下,还原旧石器时代鸡公山的面貌,让你仿佛置身于史前文明中;二楼为图文展室,重点介绍鸡公山历史和周边的历史遗迹;三楼陈设、展示历年收集的出土文物。涌山古人类和古陶瓷文化馆的建成,与涌山村明清古建筑群交相辉映,不仅保护了国家文物,而且推动了涌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徐裕西荣获首届江西中华文化人物奖,涌山村获评江西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涌山周边蕴藏瓷石、胎釉等制瓷原料。以涌山为中心的周边遗址群有很多制陶、制瓷遗址。如商周时期的原始遗址、唐代瓷业的南窑遗址、元明时期的丰旺窑遗址、明代的华家窑遗址、南北朝时期的闵口窑遗址等。同时,在涌山周边塔前镇的界首村是出产瓷土的地方。南宋时期,蒋祈著的《陶记》中提到了界首的瓷石,《陶记》也是中国第一部陶瓷专著。 经过60多年的考古论证和数代人的文化寻根,涌山洞穴发现了陶器,说明正是穴居于涌山洞穴的景德镇祖先们,发明制作原始陶器,由“石器时代”进入“陶器时代”,开启了景德镇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陶瓷文明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到商周时期的陶器,再到唐宋时期的青釉瓷,都在乐平涌山周边的古窑址、古遗存堆积中发现,涌山石器时代遗址所标志的人类制陶历史到现在有一万多年,在景德镇地区传承发展,经久不息,从来没有间断过,是世界陶瓷史上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的圣地。涌山的石器时代遗址就是中国陶瓷历史的活化石,标志着景德镇不仅是千年瓷都,也是万年陶邑。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涌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