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坑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59
作品名称: 富坑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6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富坑村隶属浮梁县寿安乡,东侧隔小南河,与月山相距约1.5千米,西侧距三宝蓬古瓷矿区约2.5千米,位于巴草坞尖东麓峡谷中。明代,富氏从福建迁于此定居,称富坑。清初,胡氏从婺源迁入,村名沿旧。 富坑窑业遗存有2处,一在村北谢家蓬,一在村南何家蓬。谢家蓬遗存保存较好,遗物由南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为影青瓷,器物为足底无釉的大、小碗类,装烧形式为一器一匣垫饼仰烧。 何家蓬遗存堆积在一个小山坡上,东西约140米,南北约63米,坡高近10米。采集的瓷片、器物为高圈足小碗、假圈足撇口碗、假圈足大碗等,均为影青瓷,瓷胎洁白细腻,釉面晶莹透明,纹饰以简单的篦纹为多,亦见少量草株类刻花纹样。瓷器的装烧形式与谢家蓬遗存相同。 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之后停烧废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富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