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溪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57
作品名称: 朱溪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64.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朱溪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23千米的寿安镇,东北侧距南市街约1.3千米。明正德年间,宁氏从安徽青阳迁于此居住,沿用石山嘴名。相传从前有一地仙从此经过,宁氏以客礼待之,地仙告知此地不宜居,劝搬至山脚下陡坡处(九猪下槽)建村。宁氏从之,搬迁后取名猪陂头,后雅称朱陂头,1949年以后改称朱溪。 朱溪古瓷窑址的遗存分布在朱溪和牛棚两个相邻的自然村附近,共有4处。朱溪村北约400米处为狮子墩遗存,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朱溪村西北约250米处为凤凰山口遗存,堆积面积约16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牛棚村西侧为三丘窊遗存,堆积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牛棚村西侧为板栗山遗存,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 以上四处遗存中采集的瓷片,为清一色的影青瓷。器物为碗、盘两类,以碗为大宗,盘类稀少。碗的造型多样,有圈足瓜棱碗、圈足斜壁花口碗、圈足弧壁敞口碗、圈足瓜棱折沿碗、假圈足撇口碗、高足碗、大足碗、圈足鼓腹折沿碗等。盘为假圈足唇口或花口盘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细腻,釉色呈淡青、淡绿,亦有小量闪灰泛黄。装饰有划花或简单的篦纹,纹饰有水波、草株、牡丹等。四处遗存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器物和窑具特征与景德镇北宋早、中期窑址中的相同,其烧造时期当在此时。 朱溪村的后山,有一大型石灰岩溶洞,名诸仙洞,相传古代四方神仙聚居于此潜心修炼,故名。诸仙洞周围山峦叠翠,林木葱郁,修竹婆娑,藤萝蔓绕。洞口高大宽敞,洞内钟乳岩石奇特,千姿百态。“洞宾悬剑”“铁拐醉酒”“洞箫横吹”等几十处惟妙惟肖的景观,奇趣盎然。诸仙洞主洞长数千米,有2千米安装了照明设施,洞外建立了动物园等旅游观光设施。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朱溪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