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街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52
作品名称: 南市街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5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南市街位于浮梁县寿安镇。北宋初,宁氏、余氏从安徽青阳县迁于此,建村在小南河湾里,称余家湾。后因瓷窑多,商业贸易繁荣形成集市,以地处浮梁县南端而称南市。之后,随着陶瓷业生产的发展,这里逐渐成为集镇,故称南市街。 南市街古瓷窑址东北距柳家湾约1.5千米,遗物分布范围较大,堆积层丰富,较大的遗存有4处: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狮子山黄土岭北斜坡上;一处东起水库,西至小学,北邻公路;一处在西边尽头。分布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与试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烧造的是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纯白釉瓷,大规模烧造的是影青瓷。 青瓷为灰胎,白瓷为白胎,产品有碗、盘、壶三类。碗、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为瓜棱式。器物造型和胎釉与湖田窑五代产品相似,采用的装烧形式亦为支钉叠烧法,故该产品应为五代时烧造。影青瓷胎骨纯白细密,釉面光洁滋润,釉色有淡青、水绿、粉青、浅绿,均清幽淡雅,胎釉较之附近朱溪、西溪等窑址中的影青瓷略佳。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片,胎骨极薄、轻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是优质影青瓷的烧造场地。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盏、茶托、洗盒等,器物造型与湖田窑宋代影青瓷产品相似,以瓜棱式碗和斗笠碗为多,成型规整,其中斗笠碗器壁平薄可以透光。芒口碗较少,器物较粗劣。 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亦有少量的印花。纹饰有牡丹、菊花、莲瓣及各种卷草团花,印纹多为双鱼,图案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格局规则,形象生动。早期产品多为素面,釉面多为开片,纹理均匀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早期的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后期采用垫匣覆烧和支圈覆烧法。纯白釉瓷产品多为折腰腕、盘,其瓷胎与影青瓷相同,釉层较乳浊而泛黄。产品均采用带砂渣的垫饼仰烧而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层都粘有几颗微小的沙砾。 该遗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其烧造的影青瓷较精,居于景德镇宋代诸窑之上,是当时景德镇的制瓷最高水平。1983年,南市街古瓷窑址被公布为景德镇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景德镇目前保护状况较好的一处窑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市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