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湾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51
作品名称: 柳家湾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4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柳家湾古瓷窑址位于浮梁县寿安镇柳家湾村,村西北有一条小溪流入小南河,四周山麓植被茂盛。唐中期,柳氏从河北迁于此,建村小南河拐弯处,称柳家湾。唐末,乐平的张、何、刘、胡氏迁入,袭用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称柳溪,1972年因与他村重名而用原名。柳家湾窑业遗存大小11处,面积近10万平方米,大致分为以下几处。 村中水泥厂院内遗存: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厚度1.5~2.5米,产品有影青高足碗、矮足撇口碗、大小圈足弧壁划花碗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纯细,釉面滋润,釉色呈淡青色,有透明感。在水泥厂基建中遗存被破坏。 村南侧兔儿望月山遗存:堆积面积达1万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鼓腹撇口碗、圈足鼓腹撇口碗、圈足瓜棱碗、圈足撇口盘、盅、注子等,均为影青瓷,胎骨洁白,釉色呈湖绿色,有划花纹饰。 村北侧匣钵墩遗存: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品种与水泥厂遗存中的一致。 村东北油麦坞遗址:距村约5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产品有高足葵口碗、圈足葵口碗、斗笠碗等,胎质细腻,影青釉色纯正。 村东侧供销社院内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产品有高足碗、实口撇口碗、小圈足弧壁敞口碗、高足杯等。其高足杯为深腹、直口、喇叭状高足。均为影青釉,釉层有透明感,多呈淡青,也有呈浅绿、湖绿色,胎质洁白细腻。 村东北约200米处雷打坞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碗,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均为影青釉白胎瓷。 村西北侧炮台墩堆积: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存破坏严重。产品多高足碗、碟、平足唇口小盏等,均为影青釉白胎瓷,胎釉质地较佳。当地居民建房时曾暴露龙窑一条,窑向80°,窑床断面宽3.6米,坡度15°~18°,北壁墙基残高0.72米,从出土器物看,为元代窑口。 村西约350米处金家坞附近有3处遗存,呈西北向一字排列分布。北面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0平方米,产品有高足杯、注碗、注壶等;西面的一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有影青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胎质细腻,釉面滋润光洁,呈淡青色;中间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产品有支钉叠烧白瓷碗、影青高足碗、圈足敞口盘等,胎质一般较粗,釉色亦偏灰,碗心底有9~16个支烧痕迹,影青瓷胎釉较佳。 1985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柳家湾匣钵墩北侧筑铁路路基时暴露的一处窑业堆积进行了清理,采集的主要标本均为影青瓷,品种有: 1.碟,分五式。有敞口、葵口弧壁,口沿平折。高、矮圈足,釉色光洁、开片。腹外壁有六道凹棱,内壁有五道凸棱。高2~3.8厘米,口径9~10.5厘米,底径3.6厘米。 2.杯,分三式。I式:直口深弧壁,圈足略外撇。高5.8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4厘米。Ⅱ式:直口圆弧壁,高足呈喇叭状。高6.3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3.6厘米。Ⅲ式:口残内底平坦,高足略呈喇叭状。足高2.8厘米,足径3.2厘米。 3.盏,分八式。高4~6.3厘米,口径11.5~16.6厘米,足径3.2~4厘米。形制有弧口弧腹,圈足微内敛,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状;侈口圆弧腹,高圈足;侈口浅弧壁,或作葵口瓜棱腹,圈足;侈口腹壁曲弧,内底平坦,小圈足。盏心印有菊瓣;敞口小圆唇,斜壁,内底略凸起,釉开片;葵口斜弧壁,小圈足,内底略凸起,内壁有等距离分布的三朵刻花,釉开片;敞口斜弧壁,小圈足,内壁有等距离分布的三、四朵刻花,有的内底略凸起,外壁刻菊瓣状条纹;六瓣葵口,斜壁,内壁有三朵等距离分布的刻花,外壁有三道细弦纹。 4.盏托。已残,高圈足略外撇,托座与托盘为分制后合烧而成,器壁平匀。托径约12厘米,残高5.5厘米。 5.盅。有五瓣葵口,斜弧壁,平底,高圈足,内壁正对葵口处有凸棱。 高6.1厘米,口径9.6厘米,足径3.6厘米。还有葵口,腹壁斜直,圈足较高,釉面开片,高8.5厘米,口径13.4厘米,足径5.4厘米。 6.碗,分七式。有敞口,小圆唇,浅弧腹,外壁有菊瓣状斜条,内壁刻弧状篦纹,釉开片,矮圈足,外壁有五条瓜棱,内底有七个小支钉等。高4.2~6厘米,口径11~17厘米,足径5厘米左右。 7.盘,分二式。I式:六瓣葵口,斜壁折腹,矮圈足。内底刻各种团花,纹饰多牡丹、芙蓉等。高4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4.2厘米。Ⅱ式:口残,斜壁,平底微内凹。器胎厚度达1.3厘米,足径6.5厘米。 8.注壶。侈口束颈,圆弧腹,短直流,矮圈足。口径6厘米,腹径10~11厘米,底径7.5厘米。 9.注碗,分二式。I式:十瓣葵口,深弧腹,高圈足。高8.5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7.6厘米。Ⅱ式:敞口小圆唇,深弧腹,圈足内斜。高8厘米,口径14厘米,足径7.4厘米。 10.荡箍。制坯工具,圆环状,内壁有釉,有的可见旋磨痕。箍外径7.5~10.6厘米,高1.5~2.5厘米。 11.匣钵。多呈漏斗状,高8~15厘米,口径10~27厘米。大小多种,深浅不一。有的刻有数码或姓氏,如“七”“九”“张”等。垫柱:匣钵的基础工具,用以提高匣钵的窑位。粗炻质,圆柱状,不甚规则。垫饼:系瓷器与匣钵的隔离器,圆饼状,褐色炻质,饼径2.5~4厘米,厚0.9~2厘米。 与窑址出土相类似的菊瓣斜条碗在德安县宋景祐四年墓中有出土;高足杯、盏托、注壶、注碗同南城县宋嘉祐二年墓出土的相仿;注壶、注碗与浅碟在铅山县宋元祐元年墓中有出土;同类斗笠盏与划花折腰盘在婺源县宋靖康二年墓中有出土。其中Ⅵ式碗与余干县梅港元至元二十一年墓出土的瓷碗相类似,它们应为元代产品。 柳家湾五代产品光素淡雅,形制浅坦,器多矮圈足,腹部多有瓜棱,采用支钉叠烧法。至北宋时,影青瓷不仅有“假玉”之称,而且形制多仿金银器,葵瓣、葵口、瓜棱盛行。器内划、印花纹,线条流利自如,纹饰多牡丹、芙蓉、菊瓣、云气、水波等,器多高足,斜弧。瓷釉光润细腻,色泽纯正。许多作素面,器呈开片,纹理均匀。元代仅见日用粗器,胎土粗松,釉呈青色,多褐色斑点,器多素面。从匣钵墩堆积切削断面观察,底层多高足盏、葵口盏,中层多斗笠盏、菊瓣斜条碗,上层多划花折腰盘、弧腹碗。各窑口均有盏出土,即饮茶用斗笠盏,足见当时饮茶之风盛行。 柳家湾窑起于五代,全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早、中期,元代有部分窑口烧造过粗瓷,大规模的烧造则是在北宋晚期。从调查的资料来看,除在金家坞一处发现支钉叠烧法,余皆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仰烧瓷的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泥饼直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径,所以器物圈足底光洁。其影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纹饰有牡丹、莲瓣、百合及各种团花。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内壁,布局规则,线条流畅自如。是景德镇北宋时期烧造影青瓷质量较好、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柳家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