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43
作品名称: 瑶里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3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瑶里村位于江西东北端,隶属浮梁县瑶里镇,与安徽休宁县毗邻,离景德镇市55千米,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等旅游品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瑶里镇四季气候宜人,森林茂密,覆盖率达94%以上,风景区内有南方红豆杉、银杏树、香榧树、金钱豹、娃娃鱼等国家珍稀动植物100多种。最高峰五谷尖海拔1618.4米,是景德镇最高峰,也是景德镇东河的源头。 瑶里,古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作坊,并因瓷窑众多而得名。《景德镇陶录》记载:“麻仓为邑东村名。或讹麻村,或呼梅村窑,出官土,只可作不,非釉也。”“瓷土自来麻仓为著,俗呼麻村窑里,又呼洞里,属邑东乡,明末土竭,后复出,造成釉果。”麻仓窑,原属浮梁县锦绣乡新正都,即今瑶里村一带,这里崇山峻岭,林木茂密,山中蕴藏丰富的制瓷矿石,西南与著名的高岭矿区相距约10千米,瑶河(即东河上流)流经此处,水流湍急,终年不息。 在唐宋时期,这里先后存在过众多的窑场,留下了大量的窑业遗存。窑址遗物堆积主要集中在瑶里村西南的百箩丘、红薯湾、红薯湾河滩,北侧的樟树坞、刘家碓狮山、鹭鸶坞口,西侧的窑岭。其分布特点是:遗存分布于瑶河两岸,大多背山近水,堆积范围狭小,遗物层次单纯,是同一个时期的堆积物,因而其窑具类型、产品的造型及装饰都较简单。 从采集到的较完整的瓷器残片分析,碗有三式:一式,撇口、圈足宽厚、深腹,俗称墩式碗,无饰闪青灰透明白釉瓷;二式,撇口、弧壁、腹部有深浅不同,装饰为青花,呈青翠色。这种碗为涩圈叠烧法装烧,碗心有一圈无釉的叠烧痕迹;三式,直口、弧壁、浅腹、矮圈足、装饰为青花。纹饰多为外壁满饰排点纹或口部二弦纹,也有饰青花缠枝莲纹、云气纹、海马、蕉叶,或只在碗心饰以草体“福”“寿”字样,逸笔草草。 从多数遗存的堆积特点以及百箩丘遗存中残留的窑炉遗迹分析,烧造瓷器的窑应属龙窑。窑具均为漏斗式匣钵,有高壁和矮壁两种:高壁的为装烧涩圈叠烧折腰盘或浅腹碗时使用;矮壁为一匣一器装烧深腹碗或高足杯,窑址的烧造年代为明代早、中期。明嘉靖《江西通志》载:“瓷器,浮梁出,景德镇最佳,湖田市次之,麻仓洞为下。”瑶里古瓷窑的烧造终止时间当在正德、嘉靖年间。该窑址烧造时间不长久,产品较为粗陋,对考察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明代早、中期制瓷生产技术以及高岭土的使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瑶里瓷茶古镇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数百幢明清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宛若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其中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地等。信步在古镇青石铺就的街巷中,您仿佛走进了明清时期的历史画卷。 瑶里村的明清商业街是古徽州大道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全长1000多米,分为上街头、中街头、下街头三段。上百幢店铺分布在街道两旁,鳞次栉比,保存较好。瑶里有民谣曰:“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其中明代商店最具特色,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瑶里瓷业兴盛,商业发达,人员聚集,宗教也随之兴盛。始建于宋代重和元年(1118)的高际禅林寺,距今有900年的历史,是赣东北著名寺庙,位于瑶里镇汪胡村东部海拔1681.4米的五股尖半山腰上,建筑面积最盛时期达9000多平方米,现存建筑遗址面积1200多平方米。明代著名禅师静虚曾有诗云:“白云深入有僧庐,漏尽晨钟倚枕初。阅历林泉声隐隐,行回岩壑韵徐徐。驱除妄幻清平旦,领略春容见静虚。又听晓天鸡喔喔,共催人读五更书。”现存有高际禅林寺石刻寺碑及石墙遗址。在高际山还建有关公庙、八仙庙、送子观音庙、龙王庙等7座寺庙,留有这些寺庙的遗址以及摩崖石刻、弥陀柱、佛塔等佛教遗存。 当年,瑶里因为过度采矿伐木、烧窑制陶,导致水土流失,山洪肆虐,瑶里的先民明白了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道理。传说早在700多年前,为了保护好村头的水口林,瑶里汪胡村的族长竟处死了盗伐林木的孙子,一场悲剧自此成为村民心头永久的禁忌,这座山被村民们命名罪为“㠑”山,“㠑”是汪胡村民造的专用字。乃至今日,瑶里还是全境封山、全镇禁渔。 瑶里还是中共党史中“瑶里改编”的所在地。1938年春节,陈毅到此主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后编入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序列。陈毅与其胞兄陈孟熙(国民党川军上校)在瑶里吴家祠堂召开的欢迎大会上,分别代表国共两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阐述了“家庭不和外人欺”的道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陈家兄弟在瑶里的这次讲话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佳话。 瑶里物华天宝,人才辈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历史名人的故里和邻里。徜徉瑶河两岸,看瑶河肥硕锦鲤悠闲游弋;流连青石古街,观百年沧桑岁月印记。这是一个可以触摸到历史的地方,她集自然与人文为一体,融历史与民俗于一身,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旅游休闲、访古修学、寻幽探奇的绝佳之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瑶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