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南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42
作品名称: 绕南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33.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绕南村位于浮梁县瑶里镇东北3千米处,瑶河穿村而过,清澈见底,山上古木茂盛,翠竹摇曳。唐末,詹氏由内瑶(窑)村迁此建村,因村前小河绕南面大山而名。村庄依山傍水而建,错落有致,青石板铺就的古道连接着各家各户,文化休闲廊桥巧架于秀水之上。一棵棵古老的樟树如同巨伞,把徽派的民居遮掩得恰到好处。流动的溪水、洁净的河埠、浣洗的村妇,给人一种灵动的韵律,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绕南又称“瓷源仙境”,是宋、元时期景德镇重要的瓷器生产聚集地,村庄周边、瑶河两岸留下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经考古发掘,绕南的窑业堆积有3处:一是在村东北约400米东山阙,面积约300平方米,出土产品种类有青花圈足撇口碗、白瓷折腰碗等;二是在村西南1千米窑旮旯,遗物堆积面积15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有白瓷圈足撇口碗、圈足芒口碗(口沿外撇)、撇口折腰盘和碗心书青料“福”字圈足残器。装烧工艺为涩圈叠烧和支圈组合式覆烧两种形式。 最重要的一处古瓷窑址在村庄下游的栗树滩,堆积长约100米,纵深约40米,高11米,遗物较丰富,陶瓷生产断面特征具有代表性。从遗存断面看,堆积下层是约2米厚的圈状覆烧窑具及器物残片,窑具均分离为条状,一般为灰白、黄色。出土瓷片全是芒口碗残片,胎薄质佳,质地细腻,底足内旋平或有鸡心状突起,釉质白中略带青灰透明,亦有闪黄者,绝大多数素白无饰,少量刻有简单纹饰。在覆烧层之上为一层40厘米厚的冲积黄土覆盖层,黄土之上为一层口径不一的素白透明釉涩圈叠烧折腰盘。在此之上为一层饰有球状云气纹或缠枝莲纹的青花深腹撇口碗,碗底心均有涩圈。此种碗有精、粗二种,精者胎釉及料色均较佳,为酱釉口沿;粗者瓷质较粗,釉色闪灰,料色淡而带绿色,无酱釉口。该层之上至地表厚达数米为涩圈叠烧浅腹圈足撇口碗、浅腹直口碗与桶式匣钵等残器遗物层。碗内或书有青料草体“福”“寿”字样,碗底心或只画一法螺,产品胎质粗糙,料色不佳。据地层情况、器物特征和窑具分析,其底层的器物具有元代特征,窑具亦为景德镇宋后期至元中期窑址中所见,上层器物和窑具与瑶里窑址中相似。 龙窑在古代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窑,沿山坡而建,呈10°~200斜角,最低一端的火膛为窑头,最高的一端为窑尾,前一段烧瓷的余热为后面的瓷坯预热,节约能源,生产效率高。绕南栗树滩有8座宋元时期龙窑遗址,是瑶里境内已发现的烧造年代最长的瓷窑,烧造年代约在南宋后期至明代中晚期,对研究景德镇东河流域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绕南也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加工基地。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加工瓷〓和釉果供应景德镇,尤其是釉果质量上乘,民间流传有“高岭土、瑶里釉”的谚语。当年,加工瓷土、瓷釉的水碓在瑶河两岸数里相接,每当春夏季节,水流湍急,河两岸车轮旋转,碓杵翻腾,响声隆隆,形成了“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的壮观场面。在绕南村西栗树滩还保留有一座宋代古水碓作坊,不断修缮保存至今,是景德镇市现存不多古釉果作坊之一。作坊里面有四个长方形的池子,分别是淘洗坑、沉淀池、稠化池和泥床。在这简陋的作坊里完成制作釉果的粉碎、淘洗、沉淀、稠化、踩泥、印〓、阴干7道工序。 元代,随着高岭土推广应用于制瓷,浮梁县东河、南河流域的窑业逐步转移到景德镇。明朝后期,绕南的瓷窑停烧,但水碓旋转依旧,继续为景德镇加工瓷不釉果,千年不歇。直到20世纪60年代雷蒙机的出现,现代化的瓷石粉碎工艺最终让水碓退出了历史舞台,栗树滩回归了远古的宁静。萋萋草木,默默遮盖了窑砖、瓷片、淘洗坑,呵护着那一段悠久辉煌的历史。 绕南保存了多处宋、元、明时期的古窑遗址,以及大量的古矿洞、古水碓等瓷业遗迹,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对研究景德镇古代瓷业生产状况具有重要价值。其中,栗树滩堆积物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具代表性的陶瓷生产断面特征遗址。近年来,栗树滩已经建成陶瓷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丰富的陶瓷文化体验活动让游客领略陶瓷文化悠久而迷人的魅力。修复的宋代水碓依然在加工釉果,只是缓缓转动的水轮显得那样孤单,那个曾经路上挑夫如织、坯坊陶工穿梭、炉前窑工挥汗的绕南,早已旧貌难寻。 绕南,属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绕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