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瑶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41
作品名称: 内瑶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30.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内瑶村,古称内窑,位于瑶里村上游约1千米。西汉末年,汤、方、舒、张四姓聚居此地,数年后,詹氏由鄱阳迁入。宋代,窑兴村盛,清末窑迁村衰,随“窑里”雅化为“瑶里”而改称“内瑶”。 徽饶古道经内瑶,过梅岭,上虎头岗,进入安徽休宁、屯溪,是古代徽州入赣的重要通道,全长百余千米,路面皆由麻石铺砌而成。它是旧时的“国道”,虎头岗是皖赣的省界,也是古吴国和古楚国的分水岭,饶州的瓷茶和徽州的砚墨经这里流向四面八方。踏着蜿蜒古朴的山道,观赏着苍劲古木,葱翠竹海,倾听着宁静之中的声声鸟鸣,便可领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别有一番情趣。 时光流淌在河水里,历史糅进了陶片中。山水陶源,古村老屋,处处弥漫着浓重的文化气息。早在五代时期,内瑶村的窑业渐兴。到宋代,这里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外来瓷工云集,成为景德镇早期重要的产瓷地。瑶河两岸人来人往,练泥晒坯,挑柴码垛,终日不息。到夜晚窑火熊熊,烟雾缭绕,映红了山间夜色,窑工们添柴观火,通宵达旦。到明末,窑火渐歇。在瑶河岸边的汪玉岭、舒家山、坳头、方家养山等处,留下了大量的窑业遗址,遍地都是瓷片、匣钵片等窑业遗存。 汪玉岭窑业遗址在村西南200米处,北临瑶河,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60平方米;舒家山遗址在村西侧,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坳头在村西北侧,遗址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平方米;方家养山在村西靠近舒家山,遗址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长约26米,宽约22米,厚度约1米。四处堆积物基本一致,属同一时期的窑业遗存。出土瓷片主要为青花碗、白瓷碗、盘。其胎质粗糙,釉色往往闪灰,胎釉呈肉红、瓦白等色调,敲之有沙哑声,制品略显粗劣。产品造型有圈足撇口碗、圈足弧壁碗、圈足折腰盘和高足杯等。少数碗类绘有简单的青花纹饰,一般为云气与鱼纹,或碗心书一草体“六”字式样。 内瑶村几处古窑址仅发现涩圈叠烧法,装烧形式是以匣叠装6~8只器皿,同时用淘洗后的粗粒瓷矿渣混合稻谷壳灰做器匣之间的支垫间隔物。从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这是明代中期烧造民间日用粗瓷的窑场。 元代,随着高岭土的发现及二元配方制瓷技术的推广使用,景德镇瓷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窑业所聚”之地。瑶里周边的窑业在瓷土、运输、市场、技术、资金上都不占优势,只剩下窑柴和瓷釉的便利而逐步萎缩,到明代中期最终停烧,瑶河两岸的窑业遗址渐渐湮没在草莽之中。内瑶村也窑火不再,窑工离去,村里也渐渐冷清下来。 宋代的内瑶村尽享交通之便,瓷器之利,村庄繁荣兴旺,清一色的徽派建筑,马头高翘,粉墙黛瓦,古色古香。进入21世纪,与徽饶古道同方向的省际公路从村背后山坡上绕过,许多村民搬到公路两边建房,有的迁往瑶里镇政府所在地瑶里村经营旅游业务,村里逐渐人去屋空。老屋拆掉后,宅基地上围成许多方块菜地,入眼的也是新建的楼房。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在田间劳作,重复着恬淡的农耕生活,只有在放学后,村里才多了孩子们的嬉闹声。碧绿的群山、清澈的小溪、闲适的古树、淳朴的民风,无不显示出这方山水的灵秀古韵,透露出作为一座被时光凝固的家园独有的魅力。内瑶古村已旧貌难寻,只有瑶河两岸的草莽中、菜地里随处可见的匣钵、瓷片,诠释着村名中“窑”字的含义。 清澈的瑶河静静流淌,河里瓷片不时反射出白光,雨后的山脚地头,常常露出宋瓷的光芒、明砖的棱角。时光如水,轻轻荡去了曾经的喧嚣与繁华;大地无言,以瓷片为符号,留下了历史的印记。人类因使用火而告别蒙昧,又因融汇水与土而创造了陶瓷艺术,瑶河两岸这片当年工业文明处在世界前列的热土,千年之后竟然恢复了青山绿水,回归了宁静安详。“村村陶埏、处处窑火”已是历史记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内瑶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