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泊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40
作品名称: 南泊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2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景德镇东河自瑶里大山中蜿蜒而出,在进入鹅湖盆地前,放缓了流淌的速度,在两岸留下一片缓坡滩地。千百年来,这里山清水秀,两岸稻香,是大山之中的富饶盆地。南泊的村庄、田畴都坐落在这片滩地上。 南泊村离景德镇市50千米,西南与高岭矿区相距6千米,东北毗邻瑶里村,自古由浮梁县鹅湖镇辖,2003年调整行政区划改属瑶里镇。让南泊引以为豪的是她悠久的制瓷历史,这里开采和使用比高岭土更早的制瓷原料“麻仓土”。就近能够取用的瓷土、充足的燃料和方便的水上运输,为南泊古代的瓷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在南泊村周边保存有多处古瓷窑堆积。和瑶里村、绕南村一样,这里也是宋代景德镇东河流域重要的瓷业窑场。 南泊村已发现的古瓷窑遗存有4处。一是村东约200米处仙水庙,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约50米,有灰白胎青花、白瓷碗残片。从残瓷复原后看出,器型为圈足撇口碗、弧壁直口碗,胎质略粗,釉色微闪黄。青花纹饰有云气、菊花、草株等。二是村东北约600米处莲花山,面积约1200平方米。有青花圈足撇口碗、青花高足杯、白瓷圈足折腰盘、白瓷圈足直口小碗等残器。纹饰多在器外壁绘简单的云气、蝴蝶、缠枝莲、蕉叶纹等,亦有在器底心书草体“福”“寿”字样。三是村东侧匣钵墩,堆积面积约900平方米,大部分被开垦成田地。有青花和白瓷碗盘等残器,其器型与仙水庙遗存中相似。四是村东北约1千米处马家棚,长约20米,纵深约20米,器型和质地与附近遗存中的出土器物相似。 南泊村几个瓷窑遗址都属龙窑,均临近河边,方便运输。遗存中出土器物特征和质地基本相近,可以确认烧造于同一时期。将之与东河流域瑶里、绕南等窑址的装烧工艺和器物比较,南泊窑的烧造年代同它们的晚期相似,装烧工艺只有涩圈叠烧一种形式,烧造年代为明代中叶,之后停烧,是明代生产民间日用粗瓷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在村子西北处1千米的山坳里,林密涧幽,水流潺潺,出产可用于制瓷的白色黏土,古代称“麻仓土”,因其烧造的瓷器质量上乘,被官府定为“官土”,村民不可擅自取用。元代孔齐《至正直记》卷二中说:“饶州御土其色如白粉垩,每岁差官监制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在山涧深处有多个明代瓷土淘洗池。淘洗池选址非常科学,既可以将旁边山沟里的溪水引入池中淘洗瓷土,又能避开山洪的冲击。青石板砌成的池子历经千年风雨,布满了青苔,却依然保存完好,当年池边的小苗已经长成合抱的大树,似乎在见证着池子的历史。 明代王宗沐主修的《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清代朱琰著《陶说》也有此记载。据考证,新正都的麻仓山为今浮梁县东埠村以东至瑶里一带(即南泊村周边),始采年代缺乏记载,但文献记述麻仓土是在明代嘉靖年间,要比高岭山、李黄、大洲三矿早。乾隆七年(1742),《浮梁县志·陶政》记载,万历年间,同知张化美把麻仓矿洞称为老坑,故知其开采年代必早于明,至万历时麻仓土资源接近枯竭。《江西大志》载:旧用浮梁县麻仓等处白土,每百肋给价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这些文字印证了麻仓土初步用于二元配方制瓷,减少了瓷器烧造中的变形。又载:万历十一年(1583),同知张化美见麻仓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肋加银三分。近用县境吴门托新土,有糖点者尤佳。万历中期以后的文献中,已不见麻仓土开采和使用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高岭村的高岭土。 高岭土的发现和制瓷二元配方的发明是世界瓷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869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到高岭考察,以高岭的字音造了英文单词“kaolin”来称呼高岭土,高岭土逐渐成为世界制瓷黏土的通用名。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写道:“那些给欧洲人带来极大嫉妒和贪婪的瓷器,是公元960—1279年在景德镇生产的。宋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景德镇瓷器还通过东印度公司销往世界各地,蓝白相间的中国瓷器让欧洲人垂涎三尺。”这种生产技术在中国使用了500年后,才被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殷弘绪)于1712年传到欧洲,欧洲才生产出真正的现代瓷器。 麻仓山下游两千米处便是浮梁四大古街之一的东埠古街,由古街、古桥、古码头等组成,为明清之际装运高岭土的货运枢纽,街道两旁林立的店铺和青石板上独轮车碾出的凹痕,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真实记录。因本地船户排斥婺源船户,乾隆四十五年(1780)八月二十一日,浮梁县衙为规范水运秩序,在此立碑告诫所有船户,装运高岭土必须听从商家的调遣,不得排挤其他船户。若有违令者,将披枷戴锁,罚站河边示众。这可谓是当时反不正当竞争的政令。 高岭村《何氏宗谱》载:“(召一公)初开高岭磁土。公开创高岭,故业磁土者庙祀之。”以此推算,高岭土开采当在宋绍兴十年(1140)前后,但属民间开采。康熙版《浮梁县志》载:“明万历三十二年(1904),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高岭土一词首次出现,之后大量开采。此时,麻仓土已经枯竭。麻仓土是否就是高岭土,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研究结果。那些记载有麻仓土、高岭土的古籍资料,吸引着世界各地陶瓷学者认真研究解读。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南泊各处古瓷窑遗址、窑业遗物都沉寂在茂密的草莽树丛中,来自泥土而又回归泥土,来回间已是千年沧桑,只有那些开采和加工麻仓土留下的矿洞和淘洗坑,在人迹罕至的林间涧旁,默默诉说着昨日的辉煌,昭示这里曾经是景德镇的瓷业之源。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南泊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