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田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36
作品名称: 盈田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18.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南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支流,在景德镇老城区西南汇入昌江。南河发源于著名枫叶拍摄地婺源县的石城村,流经文化古村长溪,在大山中几经曲折蜿蜒,进入浮梁县前程村、北安村。清澈的河水滋润着两岸十几个村庄,孕育了景德镇的瓷业文明。 在南河下游的两岸,聚集了景德镇最早的瓷器烧造窑场群。河水既是陶瓷原料加工的动力,又是陶瓷原料、燃料、产品运输的载体。唐代,当景德镇还是昌江边一个小渔村时,这一带已经开始了瓷器烧造,南河两岸留下许多瓷窑遗址、窑业堆积,盈田村古瓷窑址就是其中之一。 盈田村隶属浮梁县湘湖镇,位于南河南侧的河洲上,离景德镇市东10千米。明初,徐氏从乐平迁此建村,相传此地有回龙望祖之形,人丁兴旺,其意“赢”,谐音称盈田。这里是宋代景德镇地区主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景德镇的文物工作者发现盈田古瓷窑址,在盈田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村及附近的山脚下和花儿滩3个自然村。 盈田村有2处窑业遗存。大山坞口遗存堆积在村南约750米,东西长约125米,南北长约25米;蛇家坞口遗存在村东南350米,堆积面积10400平方米。两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主要是青白釉的大、小碗,器型特征为圈足或假圈足,撇口或唇口,弧壁,有的内壁有简单的篦纹。胎质均细腻洁白,釉层薄而透明,多闪黄或泛白。 山脚下村在盈田村南约1千米,村内的窑业遗存2处,堆积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出土的瓷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壶两类,壶有双系或瓜棱式。村南侧口坑坞遗存,面积约700平方米,有高圈足大碗,但壶类为多。村西南凤凰山有遗存3处,堆积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3700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2006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民窑博物馆在此发掘,出土遗存主要是各式碗、壶残器,是宋代景德镇典型的青白瓷釉色。 花儿滩村在盈田村西南约500米,附近有窑业遗存8处,分别在倒须坞、狮子山和村内,总面积达600平方米。村内南侧的一处遗存较大,堆积的瓷片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其他遗存中是清一色的影青瓷。从采集的器物残片来看,青瓷和白瓷的器物为碗、盘,两种瓷的器物造型一致,属同时期的产品。青瓷胎体浑厚,质地粗糙。白瓷胎体略薄,胎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纯白。影青瓷的产品为碗、盘、壶等,其中的产品以壶较精细,尤以瓜棱式壶最佳,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透明,器身比其他窑址的稍细巧秀丽。 盈田古瓷窑遗址影青瓷的胎釉质地基本相似,器物造型除大小各异,亦无较大差异,可以确认为同一时期的产品。考察该窑址的装烧工艺可知,窑的形制为长条形龙窑,青瓷和白瓷均采用支钉选烧法装烧,影青瓷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这与景德镇各窑址中五代和北宋的装烧形式一致。据考证推断,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时期。该窑址未发现优质的影青瓷,产品逊色于湖田窑影青瓷,该窑场在北宋后期逐渐衰落直至终烧。与湖田窑一样,该窑行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是主要烧造壶类瓷器的窑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盈田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