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35
作品名称: 湘湖街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13.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浮梁县湘湖镇地处瓷都景德镇的东大门,境内山川秀美,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素有“米粮川”之称。当地蕴藏大量的无烟煤、石灰石、瓷釉石等矿产资源。境内为丘陵地带,东北山势较高,多在海拔300~500米,最高峰铜钱尖海拔746米。南北分别为历水、南河谷地,村落多散布在两河中、下游。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1%,拥有多处风景点,是市民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镇政府所在地湘湖村又称湘湖街。“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地域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时期,湘湖因制瓷业发达,成为景婺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商贸街市,是浮梁县四大古街之一,称“湘湖街”(《景德镇市地名志》)。湘湖街临南河,有上、中、下三个码头,古代的瓷器、瓷土、烧瓷松柴、粮食等货物在这里装船水运。人流、物流带动了湘湖街的繁荣,一条长条麻石板铺就的街面,长1千米,两头街口建有石牌楼,街中段有7座进士牌坊,木质牌坊已销蚀在岁月的风雨中,石头牌坊也已经成断壁残垣。街两边都是老店铺,虽然现在改建了不少,剩下的也没有几家在做生意,但一家家闭着门板的店铺仍保留着原始风貌,凝固了曾经繁华的历史。 湘湖一带有丰富的瓷土资源,是景德镇早期的瓷器产地。晚唐至宋代,南河两岸瓷窑、水碓众多,产业规模宏大,在湘湖街周边留下了许多窑业遗址,遗存有大量的窑具、瓷片,集中分布在内傍坞、窑前山、桥头、栏窑山、牛栏头5处。 内傍坞在村北300米处,遗存有3处,堆积面约2500平方米。遗物一处由东向西,另两处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白胎白釉影青瓷碗、盘残器。窑前山在村北约4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依山坡堆积,东西长50米,南北长35米。山坡下古瓷片甚多,瓷片主要是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桥头在村东南侧,遗存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5米,堆积厚度0.5~0.7米,瓷片为五代灰胎青瓷和白胎白釉残器。栏窑山在村南折西,遗存面积约400平方米。出土瓷片有釉色均匀洁净,胎骨细腻洁白,被称为“粉定器”的残器,均为宋代遗物。牛栏头在村东侧,遗存距南河100米,面积达1300平方米。瓷片有灰胎青釉、白胎白釉和影青瓷残器。 湘湖街窑址群中出土的器物主要有五代灰胎青釉大圈足碗与白胎白釉大圈足碗,碗底心均有支烧痕迹。青瓷胎质细腻,釉色光泽明亮。白瓷胎骨洁白纯细,釉白纯正。另有北宋影青高圈足碗和北宋影青花口折腰盘,前者胎骨细密坚致,釉色白中泛青,润泽透明,纹饰为划花牡丹;后者则无纹饰。 文物部门在考古调查中尚未发现窑炉遗存。从出土窑具和器物分析,其装烧形式五代为支钉装烧,宋代为一器一匣仰烧和支圈覆烧。从宋代遗存的堆积状况判断,湘湖街窑址群可能使用长形阶梯龙窑烧造瓷器。 湘湖街瓷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南宋,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制瓷技术与烧造过程,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窑场。《景德镇陶录》载:“镇东南20里外有湘湖市,宋时亦陶,土塥埴,其体亦薄,有米色、粉青二色。蒋《记》云,‘器雅而泽’,在当时不足珍。然唐公《陶成纪事》则曰:‘厂仿米色、粉青宋釉二种,得于湘湖故窑款色,盖其地村市尚寥落、有存窑址,自明已圮。’”该窑址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对景德镇明、清时期制瓷技术产生过一定影响。 在湘湖街的上游灵安村有凤凰嘴、粘坡两处瓷土矿遗址。该矿址是现在的浮南瓷土矿脉西南沿线的一个重要的古代矿址,开采于北宋中期,明、清时期达到极盛,现依然留存有十余处古代开矿遗迹。 南河两侧水碓、窑炉都湮没在草莽树丛里,或荡平在农田建设中。湘湖窑址群的内傍坞遗存已被破坏,窑前山、桥头、牛栏头、栏窑山遗存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湘湖老街清静了,两边古老的店面慢慢被新的楼房取代,繁盛的制瓷历史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去,把荣耀交给了500米外并行的湘湖新街,交给了10千米外昌江边崛起的景德镇。 今天的湘湖镇,据守着瓷都景德镇的东大门,享有省道、高速公路、铁路交通之便捷,是景德镇地区的工业重镇、粮食大镇、经济强镇。在这片古代瓷业圣地上,中国陶瓷的最高学府——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此拔地而起,皇窑等现代陶瓷企业也在此落户,几百年前繁华的浮梁东市也重新开张,瓷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书写着湘湖的繁荣与辉煌。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湘湖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