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坑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32
作品名称: 进坑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0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进坑位于浮梁县湘湖镇西南面,景(德镇)涌(山)公路东侧。清澈的小溪绕村而过,古人称溪为坑,故名近坑,后改为进坑。这里群山环抱,田畴平坦,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落依山而建,仿佛世外桃源。千百年来,村民过着平静的农耕生活。这里距景德镇市中心10千米,村里老人也说,这里生产过瓷器,有很多窑,但他们不知道这里曾经是景德镇优良的瓷土产地,是景德镇南河流域重要的瓷窑聚集地。 南宋蒋祈在《陶记》中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进坑所产的石泥比湖坑、岭背、界田三处所产要好,但是进坑在什么地方,一直没有人去考证。2014年6月12日,景德镇陶瓷学院教师、古陶瓷学者黄薇夫妇,偶然获悉景德镇有个叫“进坑”的地方,和《陶记》中的进坑同名,立刻引起他们的关注。带着疑惑,二人找到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原以为是条山沟,没想到是一个环山的小盆地,一个美丽的田园山村。更没有想到的是,二人刚进村就发现路旁清澈的小溪中,到处都是瓷片、匣钵残片,这些在村里俯拾即是的窑业遗物,被黄薇一眼就看出产自宋代,预示着这里曾经有过规模宏大的瓷业生产历史。 在考古调查中,有位81岁的老人说:“古时候这里到处是窑。听老一辈人说,我们村有一种泥土,烧造的瓷器相当不错。因为当时村里山头多,木材多,有水道,泥土也好,所以人气很旺……听老辈讲,进坑村原来姓汪的大家族有3000多人,姓何的也有约800人。”73岁的胡松泉老人接过话头,指着远处一个地方说:“那里有处叫仓坞的地方,据说因为当时居住在那里的人多,所以建了粮仓为大家供应粮食。还有油榨坞等其他一些副业场所,都是为来此开窑的人服务的。”可想而知,当时进坑村是个多么繁华的地方。 黄薇夫妇经过4个月的考察,在村民的帮助下,在进坑村百业坞找到瓷石矿洞,根据洞口构造和散落瓷石,经相关单位和学者对矿址进行考察鉴定,认为是目前景德镇首次发现的五代瓷石矿洞遗址,并且保持完整的原生态。在矿洞周围500米范围内还发现有宋元窑址20余处,主要有百业坞五代矿石洞遗址和五代、北宋窑址,油榨坞窑址,国山下龙窑遗址,仓坞龙窑遗址,双河口窑址以及汪家村古窑址等。仓坞窑址上可以看到排烟孔和窑壁,但它的形态与现在大家熟知的龙窑并不完全一致,它虽然依山而建,但显得更为短小。窑业堆积上的瓷片为青白瓷,为景德镇北宋中后期的制瓷水平。 双河口古窑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存器物丰富,胎质细腻,釉色透明,纹样以半刀泥牡丹、卷草、海水纹最有特色,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方法。主要有壶、碗、盘、盏等,壶类较精,尤其以瓜棱壶最佳。经考察判断,该窑址年代为北宋时期,为研究宋代以前景德镇以原料产地建窑生产的瓷业布局及产品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汪家村古瓷窑址位于山后,窑址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窑址堆积主要为影青器物,以碗、盘类为主,胎质偏白,釉色偏青,器物有简单的装饰纹样,以一器一匣仰烧。根据以上特征,我们判断窑址时代上限为北宋早、中期。 在进坑坞上游2千米的山涧旁发现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古水碓遗址,大小不同的瓷土淘洗坑保存完整。据调查,进坑有16座水碓遗址,并且都保存完好。连接水碓的山道岩石上留有独轮车碾出的凹槽,说明当初有很大的运输量。进坑的瓷石蕴藏丰富,在古矿山的另一面,一座现代瓷石矿正在开采。 清人蓝浦所著《景德镇陶录》载:“(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进坑便是一个典型的水土宜陶之地,拥有完整的瓷土开采、加工,瓷器制作、烧造的生产体系。1972—1977年,景德镇湖田古瓷窑址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发现在宋代窑业遗存中刻有“进坑”“下项泥”“郑家泥”的影青碗残片,经景德镇陶研所对“进坑”等瓷片进行测试,其化学成分与进坑瓷石相近,证明进坑瓷土还供应景德镇的大型窑场。在古代,烧造瓷器的松柴用量很大,古瓷窑都建在山脚下,一个山头的松树砍光了就换一个山坞建窑,所以都是“窑跟着柴走”,有柴的地方就有窑。进坑广阔的山场为大规模、长时间的瓷器烧造提供了燃料基础。 进坑瓷石矿洞及窑址的发现,填补和完善了景德镇五代以来制瓷业体系,对景德镇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10月22日,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景德镇陶瓷学院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了为期三天的“蒋祈《陶记》暨景德镇宋元窑业国际学术研讨会”,进坑村被列为分会场。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前东方部主任、英国东方陶瓷学会前会长柯玫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林业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等国内外50余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到进坑古矿洞、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在进坑村古瓷片标本展示厅进行参观,开展学术交流,进坑也随之名扬世界,引起陶瓷历史文化研究人士的关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进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