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31
作品名称: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0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白虎湾村(又称石虎湾)位于浮梁县湘湖镇,在黄泥头村与湘湖村之间。明末,符氏从南丰迁此建村,因村坐落在白虎形小溪湾部而得名。这里地处景德镇昌江支流南河的下游,瓷土、松柴资源丰富,水运条件便利,拥有良好的瓷业生产要素,是景德镇唐宋时期的主要瓷器生产地,留下了许多瓷窑遗址和窑业堆积。 白虎湾地区古瓷窑遗址规模宏大,相传唐宋时期这里有32窑,瓷器烧造盛极一时。在渡槽、小麦坞、老虎床、白虎湾、南门坞、羊里坞口、匣钵墩等地发现窑业遗存13处,面积达3万平方米,为景德镇五代至宋代初期的陶瓷生产地。村南的公路边就是以南宋陶瓷残片堆积物为主的遗址,共有三处,堆积总面积共约1万平方米,保存完好,受到国内外陶瓷专家的关注。 渡槽遗存在白虎湾村北约400米处,渡槽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堆积层。东南为稻田,遗物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50米,高8米。遗存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影青瓷;中层除白瓷,尚有青瓷,两类瓷器形制相同;底层皆为青瓷。器型有盘、碗、洗等,因修建渡槽,部分遗存已被破坏;小麦坞、老虎床遗存在白虎湾村北约500米,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白虎湾1—6号遗存在村东南侧约400米一带,南临南河约250米。彼此相邻的堆积层有几处,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米:白虎岭遗存在村西侧,相距百米,有两个较大的堆积层,面积分别为1600平方米和7500平方米,厚度一般为0.3~1米;南门坞、羊里坞口遗存在村东北约350米处,遗存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保存完好,东西约23米,南北约23米;匣钵墩遗存在村西侧,北与小麦坞口相望,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 白虎湾古瓷窑遗址群未经考古发掘。从1986年进行调查采集的瓷片标本看,青瓷比白瓷丰富,而影青瓷则比青瓷丰富。青瓷胎骨一般较厚,盘类一般稍薄,均呈灰色。釉层极薄,微带黄,釉面有极细的纹片。产品有碗、盘、洗等。碗、盘类形制与湖田窑出土的五代青瓷碗、盘相似,但盘类有稍许不同,盘底宽边,宽边上有支烧痕迹,盘心亦有敲去支烧物的痕迹,底心有釉。白瓷片和青瓷片是夹杂叠压在一起的,为同期烧造,而非前后不同时期产品。白瓷胎土纯白,釉色白度好,影青瓷碗为大宗产品。其次有盘、壶、高足杯等。装饰中极少见刻印花纹,仅内壁有简单的篦纹。壶的形制和湖田窑宋代影青瓜棱壶造型相似。从白虎湾窑址群出土的窑具分析,青瓷和白瓷是采用垫柱支钉叠烧法装烧,影青瓷是采用匣钵与垫饼仰烧。青瓷和白瓷的特征与五代相似,影青瓷则与北宋的影青瓷相似。因此可以推断,该窑址始烧于唐代,盛烧于五代至北宋时期。 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市昌河机械厂职工徐恒君在白虎湾购到当地农民盖香菇棚时挖出的一件青釉瓷碾,碾呈船形,中间碾槽为月牙形,高6.8厘米,残长12厘米(全长约25厘米),宽6厘米。青釉似蟹壳青色,开细片,釉不及底。左边刻有行书“大和五年”(831)铭文;右边一直线、一曲线相间成二组。这件青釉瓷碾的出土,佐证了景德镇在唐代就已经开始烧造瓷器。 白虎湾瓷窑群规模宏大,烧造时间早,延续时间长,是景德镇唐宋时期主要窑业聚集地之一。清代《景德镇陶录》载:(景德镇)水土宜陶。白虎湾大规模的窑业烧造,是制瓷原料、燃料等资源就近可取,交通运输方便等生产条件优越的结果。宋末,窑业向昌江边迁移,外来窑工也随之迁离。直到明末白虎湾才始建村落,这也印证了清代沈嘉征《窑民行》中所描写的“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各地瓷业工匠聚集景德镇的盛景。 千年轮回。21世纪初,景德镇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来此学习、交流、研究、创作,形成人数逾万的外来聚居群落,这一社会现象被业界称为“景漂”。和当年的“工匠八方来”不同,那时的工匠聚集景德镇是因为中原战乱,景德镇安宁且“水土宜陶”,陶瓷专业人口迁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现在的“景漂”更多是因艺术交流而聚,反映的是文化现象。景德镇是一线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天堂,也是草根一族实现创业梦想的土地,在历史的视野下,已经获得“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身份的景德镇,为聚集于此的海内外“景漂”一族提供了一个激发灵感与实现梦想的空间。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白虎湾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