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山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28
作品名称: 蛇山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9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丽阳蛇山五代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21千米处,处丽阳镇洪家村和港南村之间的蛇山西坡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昌江在此蜿蜒流过,距该窑址东、北、西三侧1~2千米。2005年7月至11月,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考察,发现了青瓷残片和支烧具。考古队虽然也发现了一些窑砖,但分布零散无规律,未发现窑炉作坊等遗迹。从当地修建机耕道暴露的断面考察,窑业堆积距地表5厘米,厚度不超过50厘米,黄灰色土中包含有大量的青瓷片,主要有碗、盘、碟、壶等。 碗是该窑的主要产品,灰胎细腻,圆饼状类底略向下凹弧,通体施釉,釉色泛青,有的由于火候的原因泛黄,颜色有深浅之别。器物内底和足沿处的支钉痕迹比较明显。碗高4.6~6.2厘米,口径为13~18厘米,底径5.2~8.3厘米。碗的形制葵口外撇,尖圆唇,斜折腹较深,腹部纵向出筋,圈足,通体施釉。 壶类产品数量较多,个体相对较大,口径12厘米,底径8厘米,高20.4厘米。由于器壁薄,易破碎,所以能复原的较少,多见壶流、把柄、口沿和底部等残片,形制相似。 轴顶帽为覆钵状,平顶,内为下大上小的内空锥状,壁施青釉。顶径7.8厘米,底口径9厘米,高4.6厘米。 支烧具主要为桶形和柱状,大小不一,有轮制和手捏成型,装烧工艺为叠烧法裸烧,支钉隔离。 蛇山五代古瓷窑址是丽阳地区窑业的早期窑址,其始烧时间与湖田、杨梅亭五代窑址基本一致,器型、釉色和烧造方法相似。该窑址与丽阳元代龙窑遗址、明代葫芦窑一起,构成丽阳区域瓷业发展的承继关系,是昌江边水运条件便捷,烧造时间较长,且与景德镇窑场群相对独立的一处瓷器生产集中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