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阳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24
作品名称: 丽阳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92.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悠悠昌江,发端于古代徽州,贯饶州而入鄱湖。千百年来,昌江就是维系沿岸百姓的生命线。昌江在景德镇下游进入昌江区丽阳镇后,河道回环成一个半圆形,河面开阔,水势平缓,形成天然良港。自汉代以后,这里人口密集,宋元时期一度成为饶州名镇。当地流传有“先有丽阳镇,后有景德镇”的说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丽阳古瓷窑就坐落于昌江之滨的丽阳古镇。 丽阳窑址有元代龙窑、明代葫芦窑两座古窑遗迹。这两个遗迹位于丽阳镇彭家村和丽阳村,距镇政府约3千米,昌江河自东向西从古窑址南面流过。此外,据当地传说,丽阳古镇有十八座古窑。在已发掘的古窑遗址附近,还发现有五代瓷窑遗址一处,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发掘。而当地传说的其他古瓷窑,目前尚未发现。 2005年11月23日,《中国文物报》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丽阳古瓷窑发掘的重大成果,丽阳窑址的考古发现被评为“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2006年,当地文物部门对丽阳古镇已发掘出来的元代龙窑、明代葫芦窑,建起了两座面积达1100平方米的保护棚。2007年,《文物》杂志大篇幅刊载了丽阳窑址发掘简报。2012年,文物部门又建成了丽阳古窑展厅,人们可以近距离看到那些曾经长期封存在地下的宝藏。2013年3月,丽阳窑址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7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了一支考古队,进驻丽阳古窑考古现场。这支考古队可谓阵容豪华,它由我国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带队,景德镇市著名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等一批国内顶级考古专家共同参加了这次丽阳古窑的考古发掘。考古工作队经过3个月的发掘,获得了重要发现。此次发掘面积约800平方米,发掘出元代龙窑窑炉一座和明代早期的葫芦形窑炉一座;出土了一大批瓷器,有青瓷、青花瓷、仿龙泉釉瓷、仿哥窑瓷等,出土的瓷器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罐、执壶、盏等。 年届八十高龄的耿宝昌大师,在丽阳古窑的发掘现场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如获至宝的那种喜悦:“虽然此次丽阳民窑遗址中挖掘出土的瓷器不是精品物器,但是它却为我们研究整个陶瓷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经过实地考察,考古专家们确认了丽阳村龙窑遗址内存有大量完整的初烧瓷器遗迹,这一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 丽阳元末龙窑遗址和以往发现的龙窑相比,具有短而宽的特点。尤其是窑膛、窑口、窑床上有着大量还装在匣钵中叠放整齐的初装瓷,说明这是一座突然被停止烧造的窑炉,或者说是非正常停烧的窑炉。专家们形象地把这种初装瓷称为“一锅夹生饭”。专家们认为,这锅“夹生饭”不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它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烧造工艺和时代、品种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丽阳古瓷窑重要的考古价值在于:一、它在揭示具体的瓷窑场的生产品种从青白瓷向青花瓷过渡、何时使用国产钴料烧造青花瓷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揭示元末至明代中期景德镇地区乃至全国瓷业生产的兴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丽阳明代葫芦形窑炉上承景德镇明初珠山官窑,下接景德镇湖田明代中期葫芦窑的发展脉络,填补了景德镇葫芦形窑炉演变序列的空白,印证了《天工开物》对葫芦形窑制的记载;三、它论证了丽阳古镇在宋元时期是景德镇地区周边相对集中的瓷器生产地;四、它表明已发掘的丽阳古窑突然停止烧造的原因与当时丽阳镇元末明初的一场战火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饶州府志》等文献记载,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大将于光曾在丽阳修筑军事城堡。经调查和发掘证实,丽阳古瓷窑就坐落在城墙之内。这两座非自然停烧且未开启的窑炉,成为反映研究该地区元末明初历史事件的重要材料。 丽阳窑址的兴衰,见证了宋元时期丽阳古镇的繁华与衰落。丽阳镇是一个天然的水运码头,是远通安徽、浙江,近达鄱阳、乐平的水上通衢,是方圆数十里的商品集散地,是旧时祁门的木材、浮梁的茶叶、景德镇的瓷器外销的必经之地。唐宋以后,丽阳人在昌江西岸建窑烧造瓷器后,人口逐渐稠密,加之水上交通便利,各业相继兴起,最终发展成为繁华的集镇。 丽阳镇以彭氏、黎氏、史氏为主的宗族兴旺一时,人才辈出,其中北宋状元彭汝砺、重庆知府彭大雅、宋代诗人黎廷瑞、明代理学家余祜、史桂芳等历史名人层出不穷,丽阳因此一度成为饶州名镇。黎廷瑞有言:“宋三百年,鄱郡方千里,而王侯之风独见于吾乡。” 丽阳古镇地处昌江之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南北军旅往来之衢”,但元末明初的连年战火使这个千年古镇最终衰败。据《鄱阳县志》等史料记载,明初大将于光在丽阳建城驻守,丽阳镇成为朱元璋挺进鄱阳湖的一个重要据点。此后,于光又把丽阳城墙的砖石运到浮梁,修筑浮梁城墙。所以,我们现在在丽阳古城遗址,难以见到筑城用的砖石。 见证了古镇的繁荣,也经历了元末明初这一场战火的洗礼后,厚厚的黄土覆盖了昔日窑火不熄的丽阳古瓷窑址。 如今,丽阳窑址经过初步发掘并得到保护,其研究成果再现了丽阳古镇陶瓷生产的辉煌历史,也还原了古镇昔日的风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丽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