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21
作品名称: 天后宫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89.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窑弄里位于景德镇珠山区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因巷内曾有座大型瓷窑,故名窑弄里。窑弄里巷子很短,一眼便能看到尽头,是条断头弄,也就是老百姓所谓的死胡同,中间既没有弯折,也不带间隔,通透、直接。弄里14号原来是一座老的窑口,就叫天后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镇窑,窑炉设于2层的窑房内,烟囱伸出房顶,为300担柴窑。因为弄里有窑才有了窑弄里的名称。巷口南侧有福建会馆,建筑形式与其他会馆不同,为大型庙宇风格,是福建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时,祈求妈祖护佑平安之所,故也称天后宫。只是天后宫已不复存在(曾经改为周路口派出所,现已搬离),天后窑只剩残垣遗址,但窑弄里的名字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天后宫初创于元代,到清康熙年间,已规模宏大,装饰华美,原建筑中轴线纵深达66米,包括牌楼、戏台、场院、议事中堂、天后神殿、左右配殿、三尊神殿,两厢酒楼及客房等。天后宫也是福建会馆所在地,地处内陆的景德镇建有供奉妈祖的天后宫,说明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明清时期,得益于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商贸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景德镇陶瓷远及外洋、风行九域的重要途径。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福建泉州对于景德镇陶瓷而言确有莫大功劳,福建人在景德镇开办一座气势恢宏的福建会馆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以外贸外销瓷为主的天后窑里烧造的景德镇陶瓷,风格必定有独树一帜的地方,可以推断在海上沉船中打捞出的景德镇瓷器中,一定有天后窑的产品。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