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坞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18
作品名称: 董家坞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8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董家坞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四图里。该窑址分布范围由董家坞至朱家坞上,面积数万平方米,1982年以来由于在遗存上建房和铺路,堆积层遭到破坏,遗物暴露在地表,比比皆是。 从采集的瓷片来看,董家坞窑址属青花瓷,产品为碗、盘、碟等。从拣选的碗类残片复原看出,碗的造型为撇口墩式和撇口鸡心碗。碗底有釉,均书底款,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仿制年号)”“大明年制”“万福攸同”“玉堂佳器”“状元及第”等字样,碗心绘一圆圈,圈中书有“福”“寿”“万贵”“善”“博古斋”“白玉帝”“风明月”等字样。碗壁绘有蝴蝶、海马、鱼草、云气、菊瓣、蕉叶、莱菔菜、缠枝莲纹、人物山水、花鸟等纹饰,均随意而成,洒脱自然。瓷胎为白色,胎骨薄而坚致。釉色莹白透青,青花色料素雅清新,浓淡相适,明朗活泼。整个器物的造型装饰,朴实中见清丽。 经考证,董家坞窑址的产品具有明代中期和清代初期的特征,兴烧于明代中叶,终烧于清初。该窑址的产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进步,说明随着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发展,当时镇区窑场的制瓷技术居于领先地位,并逐步取代了景德镇乡村分散的窑场。它是景德镇明代民窑中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对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经济史以及明、清两代的制瓷技术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董家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