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坦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17
作品名称: 赛宝坦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8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1982年7月,景德镇市珠山中路粮食局地段发现了清代康熙早期民窑的堆积,以碗、盘、杯、盏等大路货为主,间有瓶、炉、罐之类的器皿,其中有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大清丙午年制”“大清丁未年制”“大清戊申年制”“大清年制”等铭款的残器标本。从干支纪年款和出土层判断,这批窑业堆积属康熙前20年的青花产品。 康熙早期,民窑瓷器形制非常讲究,器物规整,厚薄均匀,瓶罐接口不明显,碗、盘、杯、盏类胎轻体薄,造型硬挺劲秀。旋刀极细,器身无跳痕。圈足内壁与底交接处呈圆弧形。足端呈三种形状,中、小型器物足底呈泥鳅背状,大碗、盘类底足平整,还有壁形器足,足部不施釉。 器物胎质细白坚致,工艺水平极高。一般通体施釉,表、里、底釉面匀称一致,薄而光润,白中微泛蛋青色,清亮透明。还有的杯、盏外施豆青釉、霁蓝釉、酱釉、乌金釉,内施白釉青花,其口沿多施紫金釉。 青花发色清丽浅淡,浑水层次一般为三至四层,依层次轻重分块平染,少见晕化现象。器物画面题材丰富,有故事、神话、山水、风情、田园、花木、龙凤、家禽及图案文字装饰。装饰手法由明代晚期民窑的写意形式渐向真实、写实的风格转变,渐变为工笔手法、铁线描形式。款识种类较明晚期增多,有帝王年号款、干支款、仿成化款、堂名款、人名款、寓意款、商标性款,也有常见的八宝、杂宝、兔石一类花押表记。 赛宝坦古民窑遗址的发掘,为划分顺治、康熙两朝民窑青花瓷的特征提供了新资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赛宝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