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山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15
作品名称: 铜锣山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7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对景德镇南环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的铜锣山窑址、道塘里窑址和凤凰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揭示北宋龙窑遗迹2座、制瓷作坊遗迹3处,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黑釉、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青白釉瓷和匣钵窑具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完整和可复、原的器物达数百件。三处古窑址均位于南河南岸,紧临古代的运输线,水上交通极为方便。背靠崇山峻岭,柴草充裕,又靠近瓷土产地三宝蓬、进坑,对研究宋代景德镇地区制瓷业的作坊形态、技术特征和产品种类均具有重要价值。 铜锣山考古发掘中找到制瓷作坊遗迹一字排开至少四间,部分墙体采用青灰砖砌建,墙体之间加砌柱石。在作坊遗迹的上层发现不少青灰瓦片,这说明作坊的房顶采用具有南方地区特色的青灰瓦。从作坊遗迹内发现砖砌陈腐池,出土有轴顶帽、荡箍等制瓷工具,以及作坊遗迹附近发现大型缸底残片,可以看出这些作坊遗迹分别具有陈腐、练泥、拉坯、施釉的功能,也有的可能是窑工生活休息处。从遗迹所处的位置看,作坊均背山而建,地面相对平缓,紧邻窑炉烧造区域,便于窑工生活、工作,方便坯件的传送。 窑址出土的遗物非常丰富,有瓷器、铜器和陶器。瓷器占绝大部分,包括青釉瓷器、褐釉瓷器、青白釉瓷器,仅见少量的铜器和陶器。 铜锣山青釉瓷器数量较少,种类不多,有执壶、花浇、碗、碾槽、碾轮、枕和扁担形小碟等。执壶的流较短,具有五代遗风。 酱釉瓷器数量比青釉瓷器多,种类丰富,有执壶、碗、盏、盘、碟、高足杯及炉等,每种还可再细分为不同类。 青白釉瓷器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器型多样,有瓶、执壶、花浇、钵、碗、盘、碟、水盂、盏、盏托、酒台、杯、器盖及塑狗、佛像等,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器皿,多数为饮食器,也有一些盛贮器、陈设器。 碗在铜锣山窑址出土物中的数量最多,造型多样,是青白釉瓷器中的大宗产品。盘、碟分平底和圈足,口沿、腹壁有多种造型。早期的造型继承五代的风格,如口沿呈六个花瓣,外底留存五个支钉垫烧痕,往后发展为圆平口,器壁自口沿至底渐厚,内底多刻划或模印云气、莲瓣纹的特征。有腹壁上部较直、腹壁下部折收、圈足,器型和装饰变化明显。 盏的类型多样,早期承接五代支烧法装烧,由斜弧壁发展成斜直腹壁,有的口沿有六个小缺花口,外腹壁对应处压印凹槽。盏托的修胎极为规整,器物精致,由托盘和托子两部分组成。 水盂可分两类,其中一类由上、下两部分接胎而成。花浇为喇叭状口沿,对应的口沿处与肩腹部处贴塑一扁平把柄,把柄外侧模印“半”纹,束颈,鼓腹,暗圈足。杯的制作规整,胎体轻薄,胎质细腻,有的器物外壁刻划一周缠枝菊纹。器盖品种丰富,有平顶出沿的,有盖面中间塑花蕾状钮的。 铜锣山是以青白釉瓷为主的综合性瓷窑遗址,大部分的厚唇盏和执壶类采用一件匣钵装烧一件器物仰烧而成,使用支钉间隔,但支钉的数量相比较前期较少,只用3~5个支钉间隔烧造。 青釉瓷是五代青瓷的延续,数量较少,种类不多,器物胎质粗糙,胎中所含颗粒较大。器物采用内壁满外腹壁半施青釉或口沿及外腹壁半施青釉,釉层较薄,釉面不光亮,器物均为素面,不见装饰。青釉瓷采用裸烧或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的方法,其中裸烧的方法是晚唐五代装烧方法的延续。宋代,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匣钵烧造瓷器。 酱黑釉瓷数量比青釉瓷多,种类也丰富。酱釉瓷的胎色较浅,以白色为主,有的白胎泛黄色。胎体的颗粒较粗,淘洗不太精细,介于青白釉与青釉瓷的胎质之间。器物采用内满外腹壁及底足施釉的方法,壶类仅口沿和外壁施釉,有的釉呈黑色,近底有流釉痕。器物与青釉瓷一样,均是素面,不见任何装饰。器物的装烧采用一件匣钵装一件器物的仰烧法,不同于较早期的裸烧。 综上,铜锣山是以烧造碗、台盏、执壶类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窑场。出土器物中酱黑釉瓷数量比青釉瓷多,种类也丰富。酱釉瓷的胎色较浅,以白色为主,有的白胎泛黄色。青白釉瓷数量最多,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造型精致规整,形式多样。铜锣山窑址以碗、盏、盘为主,不见琢器,而同期考古发掘的道塘里窑址以酒台、杯和盏为主,偶见雕塑,少见壶类;凤凰山窑址中执壶占90%,少见碗类器。这说明铜锣山、道塘里和凤凰山窑场是分别以烧造碗、台盏、执壶类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窑场,都是以烧造青白釉瓷为主,但烧造的品种各有侧重,出现了专业分工,制瓷业的分工越细,效率和规模就越大。 景德镇在宋代开始生产青白瓷,当时有“假玉器”“饶玉”之称。铜锣山窑址的发掘,为景德镇青白釉瓷烧造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铜锣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