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桥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11
作品名称: 落马桥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6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落马桥古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中山南路落马桥一带,坐落在景德镇市红光瓷厂院内,西距昌江仅500米之遥。自宋元至明清,这里一直是景德镇窑场聚集之地,生产的精美瓷器漂洋过海,成为欧洲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宝贝。 1980年,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为配合红光瓷厂基建,在厂区内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面积近700平方米,距地面1.7米处出土重要元代遗物,主要有青花和青白釉瓷,还有少量的卵白釉瓷、釉里红以及釉上彩瓷,和青花瓷堆积在一起的还有褐胎实足小碗。青白釉瓷有双耳瓶、葫芦形小注、高足杯、人物塑像等。其中天球瓶、葫芦瓶、扁瓶等双耳瓶类较多。装饰手法除葫芦形小注为釉下褐彩装饰,其他均为印花和刻花装饰,纹饰有梅、桃、花鸟、瑞兽和缀珠等。釉里红器有荷叶形罐盖、玉壶春瓶和绘鹿纹的小瓶残片。 青花瓷的品类非常丰富,除常见的碗、盘,还有劝盘、耳杯、匜、盖盒,各种造型的小罐和瓶子等,纹饰有各种花卉、动物、人物故事等。这里还出了一些书写文字的器物,有一研钵用八思巴文书写姓氏,内容为“口宅端午置……”还有书写“头青”“黄”“吴”“戴采”等文字的瓷柱和“辛巳”二字的瓷片。 所谓“头青”者,即头等(上等)青料之意,从这件器物上不仅可以看出元代的上等青料是怎样的呈色,而且还能获悉景德镇用钴作为彩料烧造的釉下装饰在制造伊始就被人们称为“青花”。 用青料书写“辛巳”二字的瓷片,是确定这批元青花生产年代的重要依据。“辛巳”在元代有两个,一是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一是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那么这批元青花是元代前期还是后期之物呢?在同一地层出土的青花标本中,有一件青花松竹梅纹平底碟,这类纹饰的平底碟在元大都(北京)后英坊后期的居住遗址里也有出土,据此可以确定落马桥出土青花瓷片的“辛巳”应为至正元年。所以,该地层中的青花器均为至正前期之物,比著名的英国大维德瓶的烧造时期稍早。 落马桥古窑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首推元青花人物故事图大口罐和梅瓶残片。这批瓷片的肩部缠枝莲纹和口沿外侧栀子纹样,与尉迟恭单骑救主图、三顾茅庐图元青花大罐和梅瓶的纹样如出一辙。落马桥元青花大罐口沿和梅瓶下腹部残器的仰莲纹和双勾棱格纹,分别见于英国裴格瑟斯信托公司(PegasusTrust)旧藏三顾茅庐图青花罐和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所藏三顾茅庐图青花带盖梅瓶。 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大口罐以1568.8万英镑创下中国文物乃至亚洲艺术品拍卖的历史最高成交价。据佳士得专家曾志芬考证,这个青花大罐所绘鬼谷子下山图来自元代平话小说插图,也即日本内阁文库藏《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插图中一幅鬼谷子下山图,由元至治年间福建建安虞氏刊印。泉州文物收藏家裴光辉曾对鬼谷子下山青花罐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提出八点疑问。毛晓沪撰文反对裴光辉的现代仿品之说,认为这是明初洪武窑产品。而落马桥元青花的发现,证明了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为真品,平息了各方争论。不过,这件青花罐既非元朝浮梁瓷局官窑产品,亦非明初洪武窑产品,而是陈友谅割据饶州时落马桥窑厂所烧造。 201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再次对落马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并清理从南宋末到民国初年的瓷业遗存,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第一期为南宋末和元初,主要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第二期为元代中晚期,以青白瓷和卵白瓷为主,晚期地层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青花瓷以及少量蓝釉和釉里红瓷器,产品制作精细,有印“枢府”“太禧”等字样和五爪龙纹的敞口盘和高足杯;第三期为明初,以青白瓷、青花瓷和白瓷为主,青花则有绘蓝地白花五爪龙纹的产品;第四期为明中期,出土瓷片以青花为主;第五期为明末清初,出土物有青花瓷、白瓷、青釉黄彩瓷、低温黄绿釉瓷等;第六期为清中期,出土瓷片主要是青花瓷、白瓷、青釉瓷;第七期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以青花瓷为主,其次是青釉瓷、白瓷。同时,落马桥遗址还清理出一批重要的遗迹,包括1座明代马蹄窑遗迹、15处元明清坯房址、13处池子,还有8处辘轳坑、8条排水沟、5处路面、14处墙体和2座高规格的元代庭院等。 落马桥考古以地层为基础排出的瓷器发展序列,极大地丰富、补充和完善了景德镇民窑生产历史。尤其是元代地层和明初地层,出土的品类丰富、数量巨大、装饰多样,陶瓷遗物的工艺较高。如制作精良的元代枢府瓷和青花瓷,从其一些模印和青花彩绘五爪龙纹的产品来看,该窑址在元代也许是浮梁瓷局下辖的一处重要窑场。另外,明早中期的一些重要器物表明这里应该是明代御器厂以外的一处重要的、高质量的瓷器生产地点。 落马桥古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对“至正元青花”做了进一步解读,所谓“元青花”包括元朝浮梁瓷局烧造的元青花和陈友谅割据政权烧造的元青花,而“至正青花瓷”相当一部分烧造于元末落马桥窑,当属元末红巾军首领陈友谅割据饶州时期。据史书记载,元末海外贸易从未中断,江南首富沈万三在陈友谅大汉国都城江州(今九江)开办“宝市”,将景德镇外销瓷批发给中外海商,然后从张士诚控制下的太仓娄江港远销海外。 落马桥出土的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残片,不但在西沙群岛元代沉船有发现,与土耳其托普卡帕宫收藏的元青花八方玉壶春瓶几乎完全相同。出土的其他元青花的纹样,如莲瓣纹、火焰纹、焦叶纹,亦见于西沙群岛元代沉船青花碗和埃及福斯塔特出土的菊纹青花碗。根据这些落马桥元青花的发现地点,可以复原一条从景德镇落马桥,经江苏太仓海运港、西沙群岛、马六甲海峡、印度南部,最后抵达埃及福斯塔特古海港的元末海上青花瓷外销路线。落马桥出土的瓷片,为中国海上瓷器贸易找到了一处重要的生产源头。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落马桥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