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10
作品名称: 观音阁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62.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观音阁古瓷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竟成镇昌江村,西临昌江,东北临近观音阁。现存观音阁窑址为整片的菜地所覆盖,已看不到堆积。观音阁古瓷窑址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64米,共约6.8万平方米。1998年昌江河暴涨,洪水冲开岸堤,大面积的窑业堆积才显露出来,由此揭开了观音阁古瓷窑址的神秘面纱。 2007年9月25日至12月30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窑址进行考古,发掘面积600余平方米,发现一批明代晚期作坊遗迹、制瓷工具,出土明代中后期重要瓷器标本数万件。 出土作坊遗迹比较多,有房基、陶泥缸、练泥池、釉缸、辘轳车基座等,景德镇老城区以外的瓷器作坊一般都用砖、石筑池淘洗原料,而观音阁窑场则一律采用陶缸,陶缸口径一般为1米,底径0.3米,高0.8米,埋入地下。其中有5口缸并列的场景,说明当时该作坊的规模较大。 出土遗物绝大部分是匣钵和瓷质垫饼,青花瓷片较多,器型以碗为主,也有盘和碟。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蟠龙纹、飞马纹、云气纹、白菜纹、树石纹、花蝶纹,还有“雨香斋”“白玉斋”等堂名款,有的碗上画十字云、书“善”“福”“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铭文。其中还出土有嘉靖白釉大盘、青花五爪龙纹碗等瓷器。 出土的瓷器不但有明确、可靠的地层,而且很多瓷器上还有干支纪年款,如壬子年造(弘治五年)、癸丑年造(嘉靖三十二年),还有日本国“天文年造”款(嘉靖十一年至三十三年),这些纪年明确的瓷器,为观音阁窑的烧造时间以及景德镇明代中晚期民窑瓷器断代提供了标准器。此外,还发现有“蓝氏自造”的私家作坊款瓷器标本。 考古发掘表明,观音阁古瓷窑遗址是明代民窑中遗址堆积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窑场之一。遗存器物反映烧造年代变化明显,发展脉络清晰,发现的万历时期的克拉克瓷残片和日本国纪年瓷片,说明这里烧造国外销瓷。发现的嘉靖时期的画有“口口嘉口口”款白釉大盘、青花五爪龙纹碗的残片,并且有烧造变形的情况。五爪龙瓷器民间是禁用的,推测这里曾经是“官搭民烧”的窑址之一,烧造过御用瓷器。据研究,当时官搭民烧的民窑有20座。 观音阁窑址出土的文物,对研究景德镇明代制瓷经济形态和陶瓷作内部的具体分工形式和17世纪景德镇转变期瓷器和外销瓷烧造情况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资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观音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