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09
作品名称: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57.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杨梅亭(又称胜梅亭)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湖田村,在世界闻名的景德镇三宝瓷土古矿和湖田古窑之间,西北距湖田村约2千米,村东一小溪连通南河,在四周青山映衬下,村庄古老而宁静。明代,此地有一亭称杨梅亭,为来往三宝搬运瓷土的人提供小憩之所,村以亭名。自五代始,这里就是瓷器烧造之地。 小溪上游5千米就是景德镇三宝瓷土矿区,小溪两岸零星分布着加工瓷土的碓棚。经水碓粉碎后的瓷石粉,再进行淘洗、过滤、沉淀、风干,制成砖块状的瓷不,运往各制瓷坯坊。自五代至清末,两岸碓棚鳞次栉比、首尾相连,为湖田及景德镇的其他窑场提供原料,而杨梅亭的窑场自然是近水楼台、独享便利。 杨梅亭古瓷窑遗址在杨梅亭村旁边,村西一农舍后面山坡下发现有古窑遗物堆积层,呈长方形堆积,四周设有界桩,在界桩的西南边还有一相连的堆积层,南北长75米,东西宽36米,由村东过小溪300余米(画眉楼一带)亦见有大量碎瓷片。整个遗址分布2700多平方米,瓷片、窑具散见于全村各个角落。窑址南部断面的窑具特别大,为其他窑址所罕见,堆积非常丰厚,从发掘的断面看,最厚处有1.7米。堆积层中以窑具为主,有常见的漏斗式匣钵、桶式匣钵,还有底部微斜、中间开孔的桶式匣。这种匣口径大的32厘米,小的10厘米;高者达35厘米,低者仅7厘米,是单件仰烧法的主要工具。其边沿偶有“二”“三”“X”等标记,其中一件刻有“口二哥赤土”字样,反映了宋人烧陶的标记形式。窑具有垫柱,以夹沙的黏土制成;漏斗式匣钵及圈状或饼状“垫饼”是以黏土加粗料制成,直径2~6厘米,厚度0.5~3厘米。 杨梅亭遗存中有大量覆烧组合式窑具粘连废弃品,表面呈黄褐色。一种是匣钵,撇口、深腹、小底,瓷土质。这是一种上大下小的圆锥状匣钵,钵内由底至口沿分布自小而大的阶梯状界圈,口径18~21厘米,高15~24厘米,一般为9~12圈,可覆烧多种瓷器,常见有碟三、四件,盏二、三件,再是深腹碗三、四件,然后是大碗或器盖三、四件叠装。这在江西境内仅见于景德镇窑场。 还有一种窑具是圆饼状,垫盘上以泥条盘筑成直径相同的阶梯形圆圈,每圈覆置一器,直径为16~22厘米,圈阶高为0.8~1.5厘米。为了保持相同的收缩率,覆烧圈只能使用一次。 器物残片中有五代的青釉碗、碟、盏、壶,白釉碗、盏。其青瓷酷似越窑产品,白瓷胎细腻致密,很像唐代邢窑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期,考古专家陈万里先生来此调查,认定该窑址始烧于唐末。 青白瓷有碗、碟、盏、盘、壶、罐等。其中碗最多,有高足碗、花口小足碗、浅圈足篦纹碗、芒口刻莲瓣纹碗、三足香炉、粉盒和涩胎斗笠碗。这些影青釉瓷,器型规整,细致精巧,胎质细腻,釉色精美,所用原料仅瓷石一种,釉色洁白纯正。 杨梅亭窑的装饰大致可分三期,早期青瓷、白瓷与初期影青瓷大多光素无纹,唯见葵口与瓜棱装饰,器型比较浅矮。中期影青瓷大量出现刻花和雕塑装饰,如双婴攀枝、游龙腾云、双鱼戏水、团鸾、缠枝牡丹、菊花、芙蓉、荷莲、水波云气及其组合等,各器手工操作,高度相似却不雷同。印花多系模印,类器规范,图案工细繁密,布局合理,主体常布双凤穿枝、飞燕衔芦、折枝牡丹、芙蓉、荷莲等图案。 杨梅亭窑盛产白瓷,产品精良,它是中国南方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从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质地和装烧形式分析,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该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基本一致。杨梅亭窑与三宝蓬古瓷石矿、湖田窑群等,在景德镇南河下游形成一个庞大的瓷器烧造区。通过对这些庞大的古窑遗址、遗存考古研究,证明了自五代至宋代景德镇瓷业已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良好的烧造技术及工艺水平。杨梅亭窑由盛而衰的历史也是景德镇瓷业由各原料产地向昌江边景德镇老城区迁聚的发展历史。 1959年,杨梅亭窑址被江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当地农民多次建房或铺路,使大量影青瓷碗、盘、壶等残器裸露在外,堆积层破坏也较严重。 岁月如梭、斗转星移,当时间进入21世纪,陶瓷产业在科技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人们又开始寻根溯源,追求历史文化内涵。景德镇市以及一些外地的陶瓷艺术家、企业老板,仰慕杨梅亭悠久的陶瓷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纷纷来此落户,开办瓷艺作坊、工作室,形成“景漂”一族。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艺美院也把学生实训基地设在杨梅亭,杨梅亭的瓷器烧造历史在中断千年之后,又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得以恢复和发扬光大。 近年来,汉光陶瓷等一些大型陶瓷企业也往这山旮旯里挤,都想浸润在杨梅亭陶瓷文化氛围里,就连餐饮业也看中了这里的名气,纷纷把公路两侧的民房打造成陶瓷文化韵味十足的餐馆:有的在门边用瓷业堆积中捡来的匣钵垒成景观墙,取名“碗忆”,有的装修得古色古香或装修成农家模样,取名“荷塘夜色”“柴火灶”等,形成颇具特色的餐饮一条街。 青山绿水依旧在,人间几度夕阳红。重新繁华起来的杨梅亭村聚集在公路两边,显得有些拥挤与忙乱。古时得天独厚,如今受佑先祖,在唐宋窑址上再次燃起的窑火,能否再造曾经的繁华与荣耀,杨梅亭静静地等待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梅亭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