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08
作品名称: 三宝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54.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2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三宝村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6千米处,属珠山区竟成镇,有6个自然村,面积约63.6万平方米。宋代,蔡氏由婺源蔡家迁此建村。《景德镇市地名志》载:有一名“蔡三宝”者在此搭草棚开茶馆,方便来往客商,因生意兴隆被称“三宝蓬”。三宝村地域狭长,全程10千米,一条小溪蜿蜒而过,贯穿全境,两岸青山滴翠,林木葱茏。狭窄的公路伴溪而行,湮没了曾经的长亭古道,串联起沿河的碓棚、村落。 小溪潺潺,两岸搭建有许多低矮的草棚,或大或小,点缀在青山绿水间。这些简陋得近乎原始的草棚,四面透风无墙。走近这些草棚,首先入耳的是低沉的“咚咚”声。草棚里面高低不平,地面满是大池小坑,草棚的一端是古老的水碓,在水的推动下,水碓的重杵此起彼落,捶打着石臼里的瓷石。粉碎后的瓷石粉在高高低低的池子里进行淘洗、过滤、沉淀,然后晾干成砖块形状,为制瓷用的原料,送到景德镇的各个制瓷坯坊。 草棚简陋而古老,若将照明的电灯换成松脂火把,便寻不见一丝现代气息。水车的木制叶片最后一次置换已不知是在哪个年代了,上面布满了苔藓,就像几百年的石拱桥缝一样。那草棚,那水碓,那不(dun)子,那淘洗坑,依然是从前的模样,还有那水碓的咚咚声,奇迹般响彻千年,余音袅袅。水碓的石臼虽然在漫长岁月中被千万次撞击,却依然还有足够的厚度,顽强地承受着碓杵昼夜不停地舂捣。每一次碓杵落下,都会引起石臼周边地面的震颤,碓杵周而复始昂起砸下,坚硬的瓷石化为粉末。 《江西省科技志(远古—1990年)》载:南朝陈至德年间(583—586),景德镇瓷工“借溪流设轮做碓,加工陶石”。三宝瓷业先民以水为动力粉碎瓷石,精淘细洗,沉淀风干。仅仅依靠水流动力,小小的草棚里完成了瓷业原料加工全部流程,加工生产方式简单而又环保,两千年来未曾改变,这在世界工业史上堪称奇迹。宋代以后,三宝的古瓷矿、古水碓、古窑业孕育了辉煌的湖田窑,奠定了景德镇兴盛的基础。“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声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清代凌汝绵的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三宝瓷矿、水碓、窑业的生产盛况。十里古道,装运瓷石和瓷不的独轮车,穿梭往来,络绎不绝。十里河道,岸边几百个碓棚,蔚为壮观。 有了制瓷原料,有了满山烧瓷松柴,建窑便是自然的事。三宝古瓷窑址群包括三宝古窑遗址和外小里古瓷窑遗址。1986年文物普查时,在三宝村以东发现有遗存堆积,由于靠近村子,破坏严重,有注壶、注碗、粉盒残片,是宋代烧造质量较好的窑场。 外小里古瓷窑遗址位于外小里村附近。村西有一条小溪流经杨梅亭注入南河,村南与三宝蓬古瓷矿区相距约1千米,它是以其原料就近便利为优势而兴起的窑场。村周围的窑业遗存有5处:村东南侧的水沟畔遗物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碗;村东北侧油麦坞往南50米处有一条小沟,遗物堆积面积达4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大,遗物堆积稀少,烧造的产品有影青瓷碗、盘;村北侧井坞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器物与油麦坞出土的一致;村西约600米处土山坞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瓷碗、盘等;村西北450米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内,遗存上建有几栋木平房,遗物分布面积约26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烧造的产品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碗、盘二类。 该窑址仅一处采集到支钉叠烧法装烧的青瓷与白瓷,其他4处皆为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的影青瓷。影青瓷偶尔见有简单的篦纹,制品都较为粗劣,其产品造型与附近的杨梅亭窑的产品一致。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且北宋的烧造规模较大。 三宝村延续两千年的陶瓷历史,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1995年,著名陶艺家李见深教授创建了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成为陶瓷文化交流的平台、陶瓷艺术创作的基地。借助三宝的陶瓷文化底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三宝陶艺基地得到了国际陶艺组织,国际陶艺教育界,中国陶艺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广泛关注,成为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自创立以来,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先后接待了来自全世界的艺术家、陶艺家和各界专家、学者友人和重要机构人员数千人。2002年,三宝陶艺研修院作为中国第一个陶瓷文化组织的代表被国际陶艺协会接纳为正式成员。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交流出席、参与和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的国际陶艺盛事,包括2004年景德镇瓷都千年庆典、澳大利亚国际陶艺大师创作交流展、挪威奥赛罗国际陶瓷艺术研讨会、欧洲陶艺中心、意大利帕克桑文化中心创作交流,这些活动为东西方的陶瓷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文化平台。近年来,景德镇市将三宝打造成陶瓷文化创意基地,取名“三宝瓷谷”。 徜徉三宝的河畔溪边、山脚地头,你不经意就能捡拾到宋代瓷片、匣钵;茂密的林木丛中,你或许能窥见远古的矿洞、窑址,这里是景德镇瓷业的源头、陶瓷文化的高地。蜿蜒的公路上,遇上呼啸而来的豪车你莫奇怪,商贾达人、瓷艺名家常常来此品茶会友;村口的小桥边,瞧见翩翩骑行的外国学者你莫惊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高鼻大叔、碧眼学妹常常到此寻根溯源。无论是寻找商业机会还是艺术灵感,到了这里都能领略与感悟厚重而绵长的陶瓷历史与文化。在景德镇陶瓷手工业者最后守护、守望的家园中,我们能品味到一份发源于土地河流的单纯朴素的快乐。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三宝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