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山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06
作品名称: 邑山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44.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邑山窑窑房原址临风景路,位于御窑厂东侧,为大型双子窑格局,两窑相邻。邑山窑窑室内长约17米,内径最宽处4.25米,可容纳300多担坯,尾部烟囱为15米左右,冲出屋顶。窑体为清代典型的镇窑结构,容量大,窑房两层,上层堆放窑柴并供窑工歇息,下层码放匣钵和入窑瓷坯、出窑瓷器。窑场周边有多个成规模的作坊生产瓷坯,保障邑山窑的正常生产。邑山窑烧造的瓷器质量好,产量大,且邻近御窑厂,是清代御窑“官搭民烧”的合作民窑。 2007年,双子窑中西面的邑山柴窑及窑房拆除,窑址上建成一栋7层的住宅楼。北面的邑山窑早在民国初年就改名徐家窑,也一直是市建国瓷厂的骨干瓷窑。随着煤窑烧造技术的成熟,烧煤隧道窑取代了柴窑,1978年徐家窑停烧,后拆除。2016年,徐家柴窑及窑房、坯房等建筑群按原样复建,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 邑山窑创立于清末,由秦先栋创办,距今160多年。秦先栋号邑山,生于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8),祖籍都昌县北山乡石头巷村。石头巷村尚保存有《秦氏宗谱》《邑山公传略》以及碑铭等文史资料。 《秦氏宗谱》载:“邑山为道光年贡生,曾任国史馆誊录官,性聪颖甚诚朴,稍学能文,书法整秀。拟任浙江盐太使,因故未到任。中年就陶业于昌江……一手创造窑屋、家屋,坯房栉比连云……历充景德陶庆会总经理十有余年。”邑山公为人公正耿直、生活简朴、助学济困。他总理窑务三十年,任景德镇陶庆会会长达十年,陶工瓷匠成百上千,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从业工匠还有400多人。邑山窑兴盛期大量生产外贸出口瓷,瓷器底款有“CHINA”“MadeinChina”“泰运昌新”等样式,所制青花、粉彩、色釉瓷、雕塑器物精美,日用瓷、陈设瓷等品类丰富,有典型的西洋定制风格。 邑山祖父名祖源,号甘泉,生于清代乾隆五十三年(1788),例贡生,是“刚方有德人也,家少窘,权子母于昌江,由是日以裕……开居建室、捐资筑途、体恤姻娅、督诲后人”,深受族人敬仰。 邑山生6子:德燨、德煷、德耀、德集、德拱、德煊。邑山三子德耀之曾孙秦臻是窑炉建筑专家,曾任景德镇市建国瓷厂技术设备科副科长,后自己创办胜达瓷厂,生产高温颜色釉瓷。德耀曾孙女秦燕(老三)打破家族窑炉把桩技术传儿不传女的传统,也学会了把桩技术,创办“蕴玉瓷坊”,自己亲自掌管烧窑,是景德镇第一个女子把桩师傅。德耀之曾孙女秦胜照(老大),1957年2月生,自幼在迎祥弄17号邑山老宅长大,从事陶瓷艺术,擅长青花梅、兰、竹、菊及荷花的创作,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受聘于华南师大附中陶艺中心,为驻校大师,创办工作室“点石轩”。 据秦胜照讲述:大约7岁的时候,她在楼上瓷器陈列室躲猫猫,结果撞翻了一块板上摆放的瓷器,平日慈祥的父亲大怒,将她暴打一顿后关房里两天不让吃饭。平时经常在窑下玩耍,碰破瓷器也是常有的事,没承想这次父亲这么凶,从此对楼上的瓷器有了神秘感和敬畏心。后听奶奶说,打碎的是皇家御赐的瓷器,是帮御窑厂烧瓷器赏的。“文革”期间“破四旧”,爷爷将楼上的瓷器装了一大筐,在门口打碎。奶奶说,都是邑山窑烧的出口瓷样品。 据史料记载,清代雍正七年起,御窑厂的落选御瓷不再就地砸毁掩埋,而是一并送京交内务府,除黄器,均可变价出售或用于赏赐。乾隆七年以后,落选御瓷改在当地变价出售。秦胜照家有皇家瓷器,印证了邑山窑烧过御窑厂瓷器的历史。 邑山四子德集之孙女秦玉蓉嫁秦林生。秦林生弘扬邑山家族瓷业传统,潜心经营瓷业生产与管理,1979—1992年任省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为景德镇瓷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其子秦庆华创办艺峰特陶工贸有限公司,是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清宣统二年(1910)成立的江西瓷业公司,为官商合办,邑山窑和徐家窑都是公司的骨干柴窑。1949年8月,中共浮梁地委决定,将江西瓷业公司作为官僚资产予以没收,筹建国营瓷厂,厂办设其门市部,逐步恢复陶瓷生产,聚集瓷业人才、传承技艺。1950年4月1日,江西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在此基础上成立。1951年,市建国瓷业公司接收政府没收的九窑公会会长邵裕如窑厂1幢、坯房3幢;旧浮梁参议员向德的槎窑1座,坯房8幢;旧商会会长赖淮清的窑厂2座和全部坯房。 1952年10月27日,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当时有职工882人,既是全市首家国有企业,又是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瓷厂。主要产品有高低温色釉瓷、青花和影青瓷,以及高档仿古瓷。尤以“三阳开泰”产品深受人们喜爱,许多精品瓷器成为国家礼品。邑山窑成为建国瓷厂的核心资产,是开基立业之窑,为景德镇恢复瓷业生产立有础石之功。邑山家族还献出祖传制瓷配方,参与中德(西德)技术 合作以及建国瓷、出口瓷的制作。 邑山窑的南侧就是窑主邑山家族的生活起居和商业经营用房,西面紧邻在建的景德镇国家御窑遗址博物馆,南面是欠班窑(欠了一个班的建窑工钱而得名)。四大间建筑群规模宏大(图1—11),分别是陶庆会(商务、管理用房)、书房灶房、厅房卧室、秀楼,建筑均为徽派风格,内设双天井,四水归堂,聚财内敛,面积总计达700多平方米。后面为坯房和长工住房。20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大部分房屋交市政府分给其他人居住。2016年,这些房屋由政府征收管理,但厅房一直由邑山家族后人居住。2017年,秦庆华出资修缮祖居的邑山祖宅的厅房,陈列有关文史文献、家传器物,延续邑山家族陶瓷文脉。 邑山家族早在清初就在昌江边的景德镇从事窑业。乾隆年间,甘泉公继续在景德镇经营瓷业,到邑山辈发扬光大,并自立门户,正式将家族窑业取名邑山窑。邑山家族瓷脉历经三朝、五世,百年窑火不熄,技艺传承不断,书写了一段传奇。20世纪70年代,随着以煤代柴技术的成熟和烧柴成本的制约,柴窑逐步被煤窑取代。1995年,景德镇最后一座柴窑——市建国瓷厂邑山窑停烧,景德镇一千多年的烧柴瓷窑,就此退出瓷业常规生产的历史。 邑山窑的历史不仅是邑山家族的发展史,也是景德镇御窑瓷器生产“官搭民烧”,从封闭走向开放合作的历史,反映了景德镇现代国营陶瓷企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秦玉蓉
相关人物
秦林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邑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