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05
作品名称: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036.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景德镇御窑厂坐落在瓷都景德镇老城区,重檐翘角、雄浑凝重的御窑厂大门前便是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珠山中路。这座传奇般的窑厂延烧了近六百年,为元、明、清数十位皇帝烧造过瓷器。如今,她静卧在珠山脚下,向往来的行人默默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荣耀与沧桑。 珠山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中心,秦名立马山,唐代以后称珠山。五代诗人和凝的咏珠山诗这样写道:“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珠山自古闻名,已成为景德镇的别称。 御窑,明代称御器厂,是明清两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早在宋代初期即设置窑丞,掌管瓷税。元代至正十五年(1278),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督造御用瓷器。景德镇成功地烧造出枢府瓷、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为明、清两代御窑厂工艺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明代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延续元代官窑制度,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停烧。两百多年间,御器厂烧造了无数精美的御器,如永乐青花和甜白釉、宣德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都是一代珍品。 清代顺治时期延续明代官窑制度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至清廷覆亡而停烧,康、雍、乾三代,官窑瓷器臻于鼎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清宣统三年(1911)御窑厂结束烧造,历经明清两朝27位皇帝,为宫廷烧造御瓷长达542年。 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是中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瓷厂。御器厂初期有窑20座,宣德年间增至58座,“官匠”、陶工常年维持在三百多名。御器厂由州县官员管理,每逢大量烧造时,朝廷便派宦官来“督陶”。清初,一改明代派征夫役的劳役制度,采用银两雇工的方式,提高了陶工的积极性,刺激了工艺技术的开发。 现存御窑厂遗址以珠山上的龙珠阁为中心,东至中华北路道路东侧线及迎祥弄、湖口弄一线,南至珠山中路道路南侧线,西至中山北路道路西侧线,北至斗富弄道路北侧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131000平方米(其中重点保护范围面积51300多平方米),划定建设控制面积约728000平方米。经历多次考古发掘,御窑厂已发现明初葫芦形窑炉遗迹7座、馒头形窑炉14座,明永乐和宣德早期官窑落选贡品的掩埋瓷器小坑(窝)30个,以及成化、弘治时期瓷片5处,明代初年御窑的北围墙、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迹1处,埋藏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堆积坑等遗迹。御窑厂出土瓷器碎片“十数吨、上亿片”,整理、复原出官窑瓷器2000余件。其中有许多重要的发现,为明清御窑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信息,对研究景德镇御窑厂的发展、变迁、烧成技术及其渊源、瓷器的制作工艺,复原御窑的生产面貌,探讨御窑的管理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代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瓷器。据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被集中砸碎后埋藏在官窑范围之内,禁止流入民间。明宣德二年(1427),礼部司太监张善就任督陶使,他在任职期间私赠落选御瓷,被枭首在御器厂前。可见,御瓷生产与管理之严格。 正是御窑厂近乎残酷的生产管理方式,保证了御器的高贵品质和稀有性。在国际国内陶瓷拍卖市场,每每有景德镇官窑瓷器出现,必定价格不菲。2005年,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纹罐以折合人民币2.283亿元成交,创出了当时陶瓷拍品的成交天价。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一件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成交价拍出,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其他如元青花锦香亭图纹罐、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和古月轩题诗石锦鸡图双耳瓶均拍出了超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 多年来,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门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埋藏落选的贡品、遗址等大量官窑标本,修复了数以千计的官窑珍品,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御窑考古发掘的成果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央电视台曾经对御窑考古发掘进行过直播。 景德镇官窑(御窑)设置以来,为人类创造了无数珍宝,其间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督陶官,尤其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人对景德镇陶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臧应选于康熙年间在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史称臧窑。臧窑瓷以蛇皮绿、鳝鱼黄、古翠、黄斑点四种色釉为最佳,并多有仿明宣德、成化青化五彩器精品传世。郎廷极于康熙晚期在景德镇督陶,其窑称郎窑,最著名的瓷器品种是“郎窑红”,法国人称之为“牛血红”。年希尧于雍正年间督陶,年窑瓷器选料考究,制作极其精雅,其仿宣德、成化窑器,工艺高超,往往不易辨认,色釉瓷丰富多彩,尤以粉彩娇艳夺目。 唐英(1682—1756),字俊公,号蜗寄,关东沈阳汉军正白旗人。雍正六年至十三年(1728—1735)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份到景德镇驻厂协理陶务;乾隆元年至二十一年(1736—1756)除短暂调任,大部分时间为御窑厂督陶官,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功绩最为卓著的督陶官。 唐英初到景德镇督陶,与工匠同食同住三年之久,专心致志钻研制瓷技术,不仅对原料精选、釉料配方、烧窑火候能很好掌握,而且在创新品种、仿造古瓷方面胸有成竹。他集合了各方面的精华,做到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把唐英督陶时的官窑称为唐窑。现在,唐窑珍品在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 唐英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精研陶艺,他最大的贡献是在陶瓷理论方面。他传世的著作有《陶人心语》《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和《瓷务事宜示谕稿》等。尤其是《陶冶图说》,对造瓷程序进行了排列,共有20幅图,逐项编写说明,图文并茂,是对御窑厂也是对景德镇瓷业生产的科学总结和记载,是一部不朽的陶瓷文化的历史文献,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陶瓷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御器厂,还有一位窑工童宾是一个被神话的人物。童宾(1567—1599),字定新,明代景德镇里村童街人,被当地人称为窑神、风火仙师。童宾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投师学艺,在御器厂做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花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打乃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处境十分艰难。童宾目睹瓷工的苦状,非常愤慨,竟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窑火内以示抗议。及至次日开窑,窑工们发现龙缸居然烧造成功了。童宾跳窑自焚之后,激起了全镇瓷工的义愤,并引发民变,焚烧厂房。在工人们的强烈要求下,官府在御窑厂内为童宾修祠祭祀,祠名“佑陶灵祠”,尊童宾为“风火仙师”。清代,朝廷封童宾为广利窑神,并建庙塑像。风火仙庙在明、清两代一再修葺,终年香火不断,遇年逢节,更是热闹非常。清代督陶官年希尧、唐英均为其作记。 御窑遗址所在的珠山之巅,有一座亭阁称龙珠阁。在珠山上建亭阁始于唐代,称聚珠亭。宋代改称中立亭。明代天顺年间改建,称朝天阁。万历年间重建,称环翠亭。清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后称龙珠阁,阁名沿用至今。原阁于“文革”期间被毁,新阁于1987年动工重建,1990年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之际建成。重建后的龙珠阁,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是一座仿明重檐宫廷式建筑,共6层,高34.5米,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龙珠阁大门匾额上“龙珠阁”三字为江西籍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阁内有李先念、彭真、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题写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横匾;殿内置有瓷都著名书画家、陶瓷考古学家的作品和著作;陈列着明代官窑出土瓷器复原品以及名人名作,可谓名阁名瓷,相映生辉。 龙珠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雅聚的场所,更是景德镇陶瓷艺人交流技艺的最佳去处。1928年,以王琦、王大凡等为首的景德镇陶瓷艺人,成立了艺术团体“月圆会”,采取以画交友的方式在龙珠阁活动,约定每月15日集会一次,题诗作画。因开始为八人,以后虽有增减,人们仍称之为“珠山八友”。王琦(1886—1933),字碧珍,别号“陶迷道人”,为“珠山八友”发起人,是景德镇瓷像艺术的开拓者和写意人物画家。王琦擅长画人物,初画写意人物,后来以画瓷板人像(肖像画)闻名。1910年,浮梁县知事陈安曾题“神乎其技”四字匾额赠予王琦。此外,王琦还善诗、词、曲,书法亦佳,是当时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可惜英年早逝,年仅47岁。 “珠山八友”成员各有擅长,又相互交流,推陈出新,不断在陶瓷装饰中开辟新的领域,特别在陶瓷粉彩艺术领域颇有建树,如王大凡的“落地粉彩”、刘雨岑的“水点桃花”等,都是在当时总结、创造出来的陶瓷彩绘新技法。 景德镇御窑厂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霜雨雪,见证了元、明、清三朝的荣辱兴衰,创烧了无数人间珍宝。其旧址如今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吸引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唐英
相关人物
王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