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404
作品名称: 塘下古瓷窑遗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15.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塘下村隶属浮梁县湘湖镇,东侧和南侧邻近南河,北侧毗邻景婺公路。北宋时期,这里是景德镇著名的瓷窑聚集区,瓷业兴隆,窑炉棋布,后因窑户迁走而成为废墟。此地有制匣钵的优质黏土,由于烧瓷需要大量取土制钵,竟挖出了金家塘、程家塘、锅底塘3个巨大的水塘,面积有5000平方米。明末,余氏自建昌迁此建村,因村子地处水塘下方而名塘下。 塘下村有景德镇宋代重要的窑址群,留存有窑业堆积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在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万平方米。 坳上遗存在塘下村北面约250米处,遗物堆积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0米,厚度约0.3米,遗物堆积只有一层。产品为碗、盘两种,皆为灰胎青釉瓷,装烧形式采用的是支钉叠烧法,从每件产品的圈足和留在垫上的几个高岭土质的支钉来看,属五代遗存。 塘下村内遗址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650米,堆积上层为覆烧青瓷碗,下层为影青瓷。产品有圈足唇口大碗、假圈足内壁篾纹碗、平足大碗、大圈足敛口盘、双系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淡青或青绿。青釉瓷仅发现碗类,皆芒口,平足或实足,有的内壁刻有花卉,外壁有剔地凸起的竹叶状纹,碗口沿呈火石红。从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影青瓷为宋早、中期的产品,青釉瓷为宋后期至元初的产品,青釉瓷叠压在影青瓷之上。 王同岭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瓷片有高圈足唇合大碗、大足碗、大足折腰花口盘,均为影青釉,白胎,釉面有细冰裂纹,无装饰纹样,装烧形式为单烧,应属北宋遗存。 吴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50米处,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通高14米。瓷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碗类,有圈足大小碗、大足唇口碗等。窑具有匣钵、环形或饼状垫饼,当为北宋遗存。 谢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大部分堆积浸入水塘,东西长约60米,南北约55米,通高达4米。瓷片有支钉装烧青瓷与白瓷圈足唇口大碗、影青釉圈足瓜棱花口大碗,为五代至北宋遗存。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为这里紧邻部队营区,所以没有被破坏。但近年来随着部队迁走,古窑址有多处被盗挖,露出一片片匣钵、瓷片,山坡上伤痕累累,满目疮痍。 综上所述,塘下宋代瓷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末元初。瓷窑属于当时普遍使用的龙窑,根据遗址中还有少量青花瓷片分析,在元代以后,这里可能有小规模的烧造。 在水塘东南面茂密的灌木丛里,有几十座古墓,墓葬简陋,但也不像是同一时间集中埋葬。古墓曾经被盗挖过,发现里面一般只有几件民窑青花日用瓷器,价值不大。但村里人肯定地说这不是他们村的祖坟,查阅当地史志书籍,这里没有发现重大兵事记载,可以推测这是外地瓷业工人的墓地。 宋代,南河下游窑业兴盛,形成“村村陶埏、处处窑火”的景象。至明代,南河流域的窑业逐渐衰落,昌江东岸的景德镇瓷业得高岭土之利而迅速崛起,窑户也迁往景德镇,留下规模巨大的窑业废墟。明末,余氏才从建昌迁此建村,成为当地从事农耕的原住民,他们并不从事瓷业。工匠八方来,匠随窑业走,或许就是一千多年前中国工业人口迁徙的原始样本。

知识出处

景德镇古窑址

《景德镇古窑址》

出版者:江西高校出版社

本书讲述的是景德镇陶瓷窑炉发展史在陶瓷产业发展史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制瓷业的发展都与窑炉的革新进步密不可分,瓷窑的形制结构随着烧造工艺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唐宋多为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具有容量大、对燃料要求低的特点。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窑址中,乐平南窑为唐代中期的土拱龙窑,而浮梁南田窑为唐代中晚期的砖拱龙窑。宋代之后,龙窑呈变短趋势,为了提升窑尾的抽风能力,龙窑选择建造在更陡的山坡上。如进坑的仓坞窑虽然依山而建,可以看到排烟孔、窑壁,但非常短小。元代,为适应精细瓷器烧造,单窑规模变小、火候更易掌控的马蹄窑和葫芦窑逐渐得到推广。到明代,葫芦窑完全代替了龙窑。清代,景德镇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明了镇窑,具有容量大、温度控制准确的特点,为景德镇大规模的瓷器烧造奠定了基础。各个时期窑炉结构的演变、烧造地点的变迁、窑业遗存的特色,展示了景德镇瓷业不同时期的烧造水平、工艺发展的脉络,反映了景德镇瓷业发展进步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塘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