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英”坊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3081
作品名称: “蜚英”坊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81.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879.1
主题词: 古建筑-美术考古-中国

作品简介

“蜚英”坊,位于景德镇市北90公里勒功乡沧溪村村口。牌坊,俗称“牌楼”,是我国历史上古建筑系列中独有的小品类建筑型式。“蜚英”坊是为表彰和纪念沧溪村朱氏宗族宋代先祖朱宏而建造,因背面坊额刻有“蜚英”二字,故而得名“蜚英坊”。又因该坊立于沧溪村口,当地又俗称其为“小门口”。 朱宏,字元礼,号克已,生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殁于宋嘉定三年(1210年)。就乡讲学,桃李满门,“乡先生”贤名远扬。明代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朱宏九世孙朱敬中重修朱宏墓,并约请资德大夫戴珊撰写《乡先生祠增祀宋克已朱公记》一文,并于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由朱宏十世孙朱绅、朱韻等在朱氏宗祠左侧刻石立碑,同时营造“蜚英”坊。 据考察,“蜚英”坊的主体建筑,为“四柱三间五楼”的建筑型式,采用全砖结构,坐北朝南。坊体面阔3.75米,最大厚度0.66米,前檐两侧,依次间外柱厚度向前延伸斜面长度0.95米,进深长度0.45米的大斜面外八字影壁。两影壁之间,宽5.65米,中间分三段铺设平台式青石踏。结合主体建筑的外观形式,俗语称:“三步金阶五步楼”,后檐两侧,向后延伸长3.1米,厚0.55米的山墙,形成过道,宽2.77米。主体建筑明间门洞,面阔2.1米,原设对开板门,现已残失。外八字影壁的两侧外沿,均为垒石墙,墙内填土或高台,宽2米有余,沿村外围延伸,类似村落围墙。由此可见,“蜚英”坊在历史上不仅是用以表彰和纪念的“仕贤坊”,而且是沧溪村历史上全村主要进出入口的标志,并且通过增设的坊门的日启夜闭,发挥着与闾门建筑完全一致的实用功能。对这种集“闾门与牌坊的实用功能”于一体的牌科类建筑,景德镇市乡村间习惯称之为“门坊”。“蜚英”坊“小门口”的俗名,应该是源出于此。“门坊”建筑的存在充分证明,景德镇市的历史上存在着“以牌坊取代专设闾门”的史实。“蜚英”坊的主楼高12.8米,主、次楼均由砖叠涩外跳构成前后约0.2米的出檐。檐下部设有砖制的单跳铺作,枋柱之间地设有砖制丁头拱。叠涩部份,还部份选用了砖制的棱形牙子和卷草牙子。后部过道,采用单坡屋顶覆盖,但内部另设“草架”,形成内部的前后坡人字屋顶。过道的两侧山墙,采用砖体“五架式”贴面构架,承托上部檩条,过道出口上方另设0.3×0.3米正方形断面的檐梁。牌坊正反两面,多采用砖雕装饰,砖雕题材有龙凤、狮、麒麟、如意别扣、卷草别扣、云纹、寿安纹、团菊以及砖瓦合制而成的造型鳌尖等。砖雕构图简炼生动,制作手法娴熟,富有明代中期的砖雕特征。据当地人介绍,“文革”期间,村民为防止遭到人为破坏,使用石灰泥膏加以封存保留至今。 “蜚英”坊建筑整体的前面,还设有上下马石、系马柱、石印、旗杆石。八字影壁的外两侧,种有数百年的桂树。隔乡道,还开凿了一口半月形水池,当地人称“半月塘”,塘边种有两颗垂柳。坊前坊后,构成了“三步金阶五檐楼,单桂双柳半边月”的秀美景观。 1983年5月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