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2991
作品名称: 天后宫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47.pdf
分类: 建筑
创建时间: 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
分类号: K928.75
主题词: 寺庙-名胜古迹-中国

作品简介

天后宫,位于景德镇市区中华南路的中段东侧,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此后历经多次扩建、重修和重建。现今遗存已毁,仅存南北墙和一口水井及部分残损构件。 天后,亦称“天妃娘娘”,俗称“神女”或“龙女”。据有关史料记载,天后俗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州官宦家女。生而神异,聪颖过人,十五岁时能为人治病,平时乐于助人,好行善事,因练就一身极佳水性,经常出没于海上岛屿之间搭救遇难的船工渔民以及过往客商,从而博得了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民众的崇敬爱戴,在其死后尊奉其为海上保护神。 景德镇的天后宫,是由清初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工商民众合资建造。该建筑被用作祭祀天后,祈求神灵庇佑赐福。它也是客居景德镇的福建籍工商同乡会的所在地,故又称“福建会馆”。它还是景德镇福建籍工商的子弟就读同乡义学所在,所以还被称作“三山书院”。 历史上的天后宫,建筑群体规模宏大,中轴线上有牌楼、甬道、戏台、院落、酒楼、享堂、正殿及后宅,两侧另有厢房、陪屋等附属建筑。正殿建筑为扩建部分,扩建时间为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有石质纪年碑刻2块,镶嵌于正殿楼层两侧山墙内。现存的正殿建筑遗构,采用“三间五架两层穿逗式”结构模式,前部附有重檐三椽伏檐厅构架,以保护正殿因净高大而暴露在外的檐部木质构架。两侧为封火式马头山墙,后部为硬山式封檐墙。内部构架无间隔装修,前部设“船蓬式”轩廊,以加大构架进深数。正殿明间,上部置八角圆芯叠斗藻井,其下原供奉有天后立式塑像。两侧次间,上部为四方状素藻井,下部原分别供奉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神像。梁架间的装饰集中为平盘斗、丁头拱拱眼,雀替之上雕饰题材除一般的吉祥图案之外,还有大量的海怪水兽以及航海景观,这在景德镇地方性古建筑上极为少见。天后宫的建筑,富有沿海地区历史建筑的特征特色,与建造人特殊的籍贯身份相符,其整体形制上又符合景德镇的地区性建筑规范,这就充分证实当时景德镇的建筑存在着异地同化、相辅相存的情况。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