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田古瓷窑址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唯一号: 140435020210002863
作品名称: 盈田古瓷窑址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4/001
起始页: 0100.pdf
分类: 遗址
分类号: K878.5
主题词: 窑址(考古)-文化遗址-中国

作品简介

盈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4公里湘湖镇盈田村附近。这里背山近水,北临南河。东面与湘湖和塘下窑址毗邻,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及附近的山脚下和花儿滩三个自然村。 盈田村有2处窑业遗存:一处在村南约750米大山坞口,另一处在村东南350米蛇家坞口。大山坞口遗存堆积在山坡下,东西长约125米,南北长约25米。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主要是碗类。器型特征为圈足、撇口或唇口、弧壁,有的内壁有简单的纹饰。蛇家坞口遗存北临南河,面积10,4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白胎影青瓷,产品为大、小碗,器型与大山坞口的相似。两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胎质均细腻洁白,釉层薄而透明,多闪黄或泛白。 山脚下村在盈田村南约1公里,附近窑业遗存有6处,即村内2处、口坑坞1处、凤凰山3处。村内的2处分别在村西侧,相距约150米,堆积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为影青瓷,产品为碗,壶二类。器型特征:碗为假圈足撇口弧壁,壶有双系或瓜棱式。口坑坞在村南侧,西北距南河约650米。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有:高圈足大碗、瓜棱式壶、双系壶等残器瓷片,其中壶类为多,均为白胎影青瓷。凤凰山在村西南,西北距南河350米,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堆积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3,700平方米和10,000平方米,均保存较为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均为影青瓷,产品主要为大、小碗和壶类,器物特征与山脚下村内遗存中的相似,其瓷片胎釉和盈田村遗存中瓷片胎釉相似。 花儿滩村在盈田村西南约500米,附近窑业遗存有8处,分别在倒须坞、狮子山、凤凰山和村内,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村内南侧的一处遗存较大,堆积的瓷片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其它遗存中均为影青瓷。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和白瓷的器物为碗、盘,两种瓷的器物造型一致,器底心均有支烧痕迹,属同时期的产品。青瓷胎体浑厚,胎为灰色,质地粗糙,有气孔,釉色呈灰青;白瓷胎体略薄,胎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纯白。影青瓷的产品为碗、盘、壶等,产品以壶较精细,尤以瓜棱式壶最佳,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透明,器身较其它窑址中的稍细巧,造型秀丽。 根据以上器物分析,盈田古瓷窑址除花儿滩村南侧遗存中有青瓷和白瓷外,其它均为影青瓷,影青瓷的胎釉质地基本相似,器物造型除大小各异外,亦无较大差异,可以确认为同一时期的产品。从考察窑址的装烧工艺得知:青瓷和白瓷均采用支钉迭烧法装烧,影青瓷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这与景德镇各窑址中五代和北宋的装烧形式一致。据此推断,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五代时期烧造规模较小,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时期,该窑址的影青瓷较湖田窑的逊色,未发现优质的影青瓷,所以北宋后期该窑场逐渐衰落。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文物志

《景德镇市文物志》

出版者: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

本志共分九章,内容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碑刻·石雕·匾额、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馆藏文物、文物工作。景德镇位居全省文物大市之列,现有地面文物1,146处,其中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处。我市历史文物不仅像所有文物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而且具有更强的独特性。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