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草台演开锣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1042
专题名称: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戏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20/001
起始页: 0374.pdf
专题类型: 艺术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景德镇小器匣钵厂”(小器匣钵:系装瓶、壶类泥坯、烧炼成瓷器的园口平底、上下一般大的匣钵,装坯数量不一,有一只匣钵装一只坯的,也有装三、五只的,甚至装酒盅、调羹二、三十只的,经营小器匣钵业的多为饶州帮、抚州帮,都昌帮人很少。)与“子土户”(马鞍山出卖耐火匣钵土户之一种,三十年代已自行消亡)多在马鞍山下(约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100多米的通站路上)搭草台演开锣戏,大多演三天至四天,(多在下午或晚上演出),演戏时,要抬郑大元帅菩萨来看戏。 马鞍山下的罗家坞过去有幢郑王庙,(地址在今景德镇火车站北约200米处),是一间四面封墙,宽约三米,深约八米,面积仅二十四平方米的小庙,庙内神龛内木牌上书“皇帝万岁万万岁”,神龛外有两轿,轿内各坐着头戴帅帽,身穿铠甲,两手各执一板斧的菩萨,两轿菩萨大小一切相同,一轿是子土户供奉的,一轿是小器匣钵厂供奉的,都称郑大元帅。传说是最早挖匣钵土,发明做小器匣钵的师祖两兄弟。每当请大戏班搭草台演出,就要将两轿菩萨抬到看戏,演完戏后,又抬回庙中,演傀儡戏,则在庙门口演出。(也有人说不抬菩萨看戏,郑王庙于三十年代修铁路时被拆毁。)小器匣钵厂集会议事地点,在饶州会馆南面,朱家大屋对面的三间屋内,集会办酒宴则在饶州会馆内,多在每年的三月十八日。 马鞍山草台演开锣戏,过去都是写(聘请)饶河戏班,最早来演出的是老义洪班,后来,赛金同乐、千金同乐、毛俚班、明经同乐等名班和不少名角,如:花子小旦、余干佬小旦、都昌佬小生、腊里小生(郑瑞笙)、官保小生、杨家大花(贞妹师)、马家小丑(马火泉)、挂须面李同茂、老旦龚泰泉、二花李福东等,都曾在此处演出过《满堂福》、《碧莲洞》、《打銮驾》、《杀子报》、《万里侯》、《凤凰山》等剧目,还打过布(演“目莲戏”)。演出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此处开锣戏演完后,景德镇其他各行业、各帮会、旅镇各地人氏,才能在各会馆、庙宇等戏台,开始陆续演戏。 此项习俗规矩,不知形成于何年月。景德镇素有民谚云:“学得艺好是匣钵厂里,出得世好是余坊里。”因景德镇匣钵厂工人与都昌籍余坊里(余姓大乡)人,都素以强悍而闻名,而且,瓷业生产中,泥坯必须用匣钵装着烧炼才能成瓷器,匣钵业处于扼咽喉的地位。过去,历代皇帝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做瓷器,行行都行,唯有匣钵,仍需向匣户(老板)购买,传说以前给御窑厂做匣钵的匣厂门口,插着一面黄龙三角旗,推匣土的小土车上,也插一面三角黄龙小旗,车马官轿遇见,都要让道。给御窑厂挑匣钵的担子也一样,常横着扁担挑,行人赶紧退避让路。景德镇的行业,过去有最硬的九行头,但大、小器匣钵厂五帮和子土户,就占了六行头。历来匣钵厂工人打派头(罢工)也是有名的。民国初年,小器匣钵厂有个工人刘三千,领头为维护匣钵厂工人利益罢工,不怕挨打不怕死,传说他挨了官府三千板子也不低头,他说:“肉是你的,骨头是我的,打死了我,还有徒子徒孙。”终于取得胜利,他也得了个“刘三千”的大号。所以,长期以来,匣钵厂沿俗形成了不少优先规矩,如:全镇妓院的妓女,每年要给匣钵厂缴交花捐(每人一银元),赌场要交开销。匣钵厂的人无钱逛妓院,可打茶围(点曲叫妓女唱三折,但不打鼓只拉琴,不下门帘不住宿)等。匣厂工人肩上搭一条黄泥巴染黄的白布巾上街,行人也刮目相看,让道而行。因而,每年景德镇演戏,必须由匣钵厂在马鞍山草台开锣先演,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之一,直至三十年代,景德镇市开始出现了专营性的戏院,此项规矩才逐步破除。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戏曲志

《景德镇市戏曲志》

本书主要包括了景德镇市戏曲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对志略、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机构等做了详细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