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921
专题名称: 釉里红瓷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5/001
起始页: 0215.pdf
专题类型: 工业产品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釉里红瓷,是以铜红料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与青花制作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惟色红色、蓝各异,但釉里红较青花烧成难度大,产量低。 釉里红始烧于元代,是景德镇瓷工又一重要发明。当时的特征是:题材表现有局限性,纹饰比较简单,线条常见晕散,偏黑、偏灰较多。也有极少量红色纯正,红里透光的精品。明代永乐年烧制的釉里红,釉面有细裂纹,铜红分布不均匀。但宣德的釉里红器烧造得十分成功,呈鲜艳的宝石般红色。成化年间的釉里红浓艳鲜亮。此后釉里红一度衰落,只有民间窑户少量烧制,均为小件。步入清代以后,釉里红瓷器烧制逐步恢复。到康、雍、乾三朝,在明代宣德水平上又有所提高,是我国古代釉里红制作的高峰。康熙时期,基本上能掌握发色的效果,其铜红呈色比较稳定;雍正时期,釉里红是当时釉下彩中特别成功的产品,釉色比康熙产品更鲜艳,成品率较高;乾隆时期,釉里红色调艳丽,纹饰清晰,有深浅不一多层次的色阶;嘉庆以后,由于釉里红产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官、民窑烧造没有间断,虽然达不到康、雍、乾水平,釉里红的质量也不稳定,只有极少数人掌握这门技艺,但仍不乏有精美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釉里红生产发展较快。20世纪50年代,政府集中了一批老艺人和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合作,挖掘、整理出釉里红的制备技术资料,在柴窑中成功烧出发色纯正、造型和画面俱佳的釉里红产品。70年代柴窑改煤窑后,为适应工艺变化给产品发色带来的影响,试验成功在煤窑烧制釉里红的配方和制作工艺。90年代油烧和气烧窑炉在瓷业生产的运用,为烧成釉里红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此,釉里红生产成倍增长,出现许多呈色纯正、画面生动的精品。 釉里红与青花结合在一起进行装饰称“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同始于元代,明清烧制水平较高。青花釉里红既有青花的幽靓雅致,沉静安定的特色,又增添了釉里红的浑厚壮丽,丰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朴实的艺术风格。因此,青花釉里红瓷是景瓷中珍贵的品种之一。如现藏景德镇陶瓷馆的青花釉里红鲤鱼盘,该盘胎体厚,釉微带灰青,釉层薄,鲤鱼和水草采用青花画线,用笔苍劲、简洁;线条流畅、奔放,落笔有致,运笔有神,一气呵成,具有青花和釉里红笔墨线条的神韵。盘上的鲤鱼翻身一跃,象征着“鲤鱼跃龙门”,反映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追求。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景德镇市名人名產名勝》

出版者: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历史上对景德镇作过贡献的名人,当代国家级和省级陶瓷大师、教授、副教授、 先进人物,以及知名人士共500名;景德镇瓷器产品、工、农土特产、特色小吃共53个;陶 瓷文化、名胜古迹、人文生态景区、景观共47个。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