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看古镇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唯一号: 140434020210000899
专题名称: 20世纪初看古镇
文件路径: 1404/01/object/PDF/1404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223.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产地: 景德镇市

专题描述

在清末民初,景德镇街道是一个什么面貌呢?笔者是那个年代的过来人,让我这耄耋老人就亲眼所见描述一下,相信后人一定会感兴趣。 20世纪初,景德镇城区以珠山为中心,珠山正南,在民国元年前是御窑厂官署,正中一条大道向南伸展,两侧平房夹道排列。前距五十米处,分东西各建一吹鼓亭,专为督陶官进餐、迎送宾客时奏乐而设。再前进百米,左侧有风火仙师庙,拱门嵌瓷质方块为唐英“器不苦窳”的题词。正前方出口处,高逾五十米飞檐翘角的牌楼,巍然屹立,左中右三门并列,俗称“头门下”。临街前广约两亩的平坦地,常有江湖艺人在此卖艺。 辛亥革命后,城区建设规模仍维持原貌。 牌楼东侧有一宫殿式房舍,额名“关帝庙”。1914年浮梁县治从浮梁旧城移驻市区后,用作钱粮征收所,以东邻的原城防所辟为县衙。大门外东西两侧各竖高达五丈的大牌坊,分别书写“珠山献瑞”、“昌水朝宗”八个大字,气势雄伟。 县衙前横贯东西的大道,名“公馆岭”,与左右两条大街衔接。右称“前街”。以北端的观音阁、四图里为起点,南经里市渡、八卦图、豆腐弄、麻石弄、戴家弄直达西瓜洲河畔,全长约五公里。左侧的称“后街”,从童家栅门南伸经三角井、后山亭、陈家街、十八桥、汪家街、落马桥至油榨街、小港嘴。其中公馆岭、十八桥是繁华商业区。 以前后街为主轴,房屋鳞次栉比,弄巷纵横沟通,名称十分有趣,有的显示地理形势:马鞍山、罗汉肚、塘塝堧;有的夸耀当地花木:桂花弄、樟树弄、葡萄架;有的标榜大户姓氏:牛氏弄、朱氏弄、彭家弄;还有的利用流传典故:落马桥、赛宝坦、拜天洲,等等,各有特色。 各街巷要隘,都有木制栅门,专人管理,晚锁早开,用以防盗。至今仍保存单栅门、双栅门、童家栅门等地名。 大街地面全用麻石条铺成,只容两辆独轮车交错通行。麻石在抗日战争初期,全部掘出,运沉马当,以阻日舰入侵南京。 当时市民喜欢夸耀景德镇有九条半街,指的是自北南伸的街:徐家街、青石街、丝线街、陈家街、瓷器街、蔡家街、小塘街、万年街、油榨街。韦陀桥以上,傍河坡陡岸峭,不能建房,故称“半边街”。 那空旷的半边,并非荒原芜地,有制作篾缆的工匠,搭起高逾三十米的箭楼,排列成群。左有朱熹题写“天光云影”的石刻牌坊。浮梁郑廷桂《陶阳竹枝词》所说“箭楼风景近何如?牛背驮鸦下夕墟。云影天光遗迹在,此间犹有晦翁书”,描绘出了当地的景物。 昌江是商运的吞吐口,自北向南,分全市为东西二区,以里市渡、中渡、十八渡、哪吒渡的渡船沟通。进口船舶多停泊在鹅颈滩上游西瓜洲码头。“鹅颈滩头水一湾,驳船禾秆积如山”,写出了当地航运繁忙的盛况。 麻园里南侧,有一大型水渠遗迹,经枫树山直通吕蒙大河。据乡亲说,昌江水涨时,可起加快泄洪的作用。可惜的是前人辛勤开凿,后人不事疏浚,以致淤塞!十八渡滨河北侧,有一南北低斜,中部隆起的小丘,地名“麻布袋”,是死无依靠的瓷工的葬地,荒凉冷落,天上飞饥鸟,地上走饿狗,所以工人们相互告诫:“要奋斗,切莫埋骨麻布袋喂黄狗!” 四面环山的瓷城,古代虽非兵家必争之地,但市北纯阳观山头,有由左宗棠督建且仍保存完好的小方城。五龙庵后野草杂树间残存的壕堑,很容易使游人想起当年农民起义战争的历史。 市民多信佛,名山胜景,寺庙林立。香火最旺的,有观音阁、东岳庙、五龙庵、九皇宫、斗姥宫。宋名僧佛印出家的宝积寺在旧城北,历经宋、元、明、清千年风雨,徒存遗迹。岳飞题联的暘府寺在北郊,庙宇联文犹存。观音阁门前,曾有半副富含哲理的联文,“观音阁,阁观音,观音阁上观世音。”另半副不知是原缺,或是被人取去。 烧炼瓷器的燃料是松柴,因而市郊多松林。每当夏秋,山风吹来,阵阵澎湃的松涛声,在静穆的山谷中回荡,人处其间,恍如进入仙境而忘我,使人身心融入到大自然之中! 地面人物辐辏,天空窑烟袅袅,昌江如带,帆船如梭,吞吐了釉土与成瓷,繁荣了经济,调剂了均输。这美丽的图景,都是瓷工用勤劳的双手,艰辛的汗水绘制出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德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五十多年突飞猛进的建设,旧貌换新颜,现正在朝着打造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目标迈进。 (杨瑞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景德镇地名景观故事集》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景德镇大部分街巷地名的称谓,并对这许多称谓与陶瓷文化的渊源及其千百年来的演绎、变迁、发展过程做了大量的考证,对每一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风光胜景作了生动描述。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产地